摘要:課例承載著教師的教學經驗,借助這些經驗,能夠幫助教師在反思中實現成長。為解決課例研究成效不大的問題,探索指向“每一個”的課例研究新路徑:精選主題,聚焦每一個難點;規范流程,席卷每一個教師;落實評價,改進每一個課堂。
關鍵詞:課例研究;教師發展;課堂評價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范賢學堂:教師定制學習的校本行動研究”(編號:D/2020/02/1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波斯納的“經驗說”,總結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課例承載著教師的教學經驗,借助這些經驗,能夠幫助教師在反思中實現成長。所以,我們會定期開展課例研究,組織教師以課例為載體,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展開合作性研究。但是幾次下來,我們發現研究的成效不大,幾個突出的問題是:主題不鮮明,研討隨心所欲;流程不規范,有時甚至是臨時組建一個磨課團隊,利用幾天時間,緊急準備一節課;很多的研究不是基于真實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不能幫助教師及時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在于缺少對每一個難點、每一個教師和每一個課堂的關注。所以,我們挖掘每一個、發現每一個,積極探索指向每一個的課例研究新路徑。
一、精選主題,聚焦每一個難點
精選主題是課例研究的首要環節。我們強調,要從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真實問題出發,通過教師群體的研究互動解決教學難題,改進教學實踐。所以,每學期初,我們都會分學科,對全體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尋找教育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同時,結合上一個學期學生的學業質量,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頑疾”,爭取將每一個難點問題都挖掘出來,再梳理、確定這一學期的研究主題,從而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在某一個學期的問卷調查中,五年級的英語教師普遍反映,語法教學是一個難點問題。通過對學生的學業質量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確不夠,尤其是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的語法知識點。由此,我們將五年級的研究主題確定為“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的語法教學及研討”,為教師指明課例研究的方向。
二、規范流程,席卷每一個教師
課例研究著眼于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強化對教材的正確理解、對課堂教學的精準設計、對課堂評價的科學認知等。要想真正發揮課例研究的作用,必須遵循教師發展規律,規范研課流程,使其能席卷每一個教師,切實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分級組建課例研究共同體
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建立研究共同體,一般都是以備課組為單位,一位教師負責上課,其他教師負責聽課評課。這樣單一的形式不能有效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升。我們經過實踐探索,開拓了分級組建課例研究共同體的方法,也就是通過組建不同層級的課例研究共同體,席卷學科組內的全體教師。
比如,英語學科組的研究共同體分為4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學科備課組研究共同體,對象為同年級全體備課組教師;第二層級是由學科工作室組成的研究共同體,包括骨干教師領銜的工作室成員和備課組教師;第三層級為學科教研組,由全體英語教師組成;第四層級為專家團隊,專家團隊一般是外請的,以指導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這樣的分級組建方式,能夠保證每一個教師都在專家、骨干教師的引領下,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實現思維碰撞、智慧交鋒和知識互補,從而獲得新的理解、激發新的思路,推動專業成長。
(二)分步實施課例研究專題學習
為了讓教師對研究主題有深刻、全面的認識,避免課例研究浮于表面,我們組織教師分步實施專題學習。
比如,針對五年級的英語語法教學難題,英語學科教研組教師會集體先進行與主題相關的專題學習,共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學習理論。英語組所有教師一起學習課程標準中各個年級對于語法教學的具體要求,閱讀和語法教學相關的專業書籍。同時,通過“三點讀書微沙龍”“青年教師夜讀”“教研組閱讀分享”等平臺,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通過同伴的相互影響,提升自己的專業閱讀能力。第二步,研讀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保障,因此,我們要求組內所有教師一起分析教材中與語法知識相關的內容,并歸類、整理,互相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對語法教學的精準解讀,從而確立合適的語法教學目標。
(三)分板塊組織課例研究實戰演練
實戰演練是課例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檢驗,能夠凸顯真實問題,暴露研究短板,進而促進教師的拔節生長。我們的實戰演練分為兩個板塊,一個是說課,一個是上課。
說課是教師基于對日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客觀描述與認識,聚焦“設計的依據”“想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等表達對課程、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的理解。教師備完課后,先要在備課組內說課。說的過程,也是教師反思自己教學設計、彰顯自己教學智慧的過程,有利于教師的回顧檢驗和交流互鑒。
上課,就是教師把教學預設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能夠充分檢驗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貼切、能否達成預期的效果。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師、不同的需求,我們主要嘗試了三種上課方式:一人多課、多人同課和同課異構。
一人多課,即由同一名教師執教,在不同的研究共同體內進行多輪試上,多輪修改。多人同課,是指同一個內容,第一位教師教學后,第二位教師在此基礎上修改再上;第三位教師在前兩位教師的基礎上再修改、再上……每次修改都是研究共同體內教師的集體智慧。同課異構,是指針對同一內容,組內教師各自備課、上課,然后對幾種不同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比較,揚長避短,共同提高。
三、落實評價,改進每一個課堂
課例研究的過程中,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要求授課教師本人和聽評課教師一起,根據上課情況,從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多個方面,開展評價,提出修改建議,使改進每一個課堂成為可能。
授課教師本人上完課后,需要“回學”自己的錄像課,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表達、教學評價的使用等方面記錄得失,自我修正。認真反思總結后,需撰寫一篇專題論文。同時,整理相關資料,包括說課稿、上課教案、上課錄像、上課反思、聽課教師評價、上課課件資源包等,方便以后學習。
為推動聽課教師的評價,激發其經驗智慧,同時也提升其評課能力,我們結合學校的教學理念,以及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個性化定制了適合課例研究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比如,英語學科的評價項目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教學目標從科學性和適切性兩方面展開:科學性要求目標明確,符合英語課標的理念,關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適切性是指基于學情,準確把握重難點,能夠體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關注。教學過程重點關注教師的導學,比如能否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豐富而合適的學習資源,能否依據英語課的不同課型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能否創設適切的英語教學情境等。教學效果關注英語學習氛圍和學生的英語學習行為。每一個評價要點都設置相應的分數,有利于教師參照,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提升。此外,我們也要求教師多想想“我會怎么做”,發表個性化的見解,以此改進每一個課堂。
學校的發展在于教師的發展,教師的發展關鍵在于能否走上自我發展之路。實施課例研究新路徑以后,教師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已經把課例研究當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需求,教師發展成果也非常明顯。比如,英語學科組共計開展校內課例研究380節,在校市級的督導中均獲好評;各級各類的骨干教師比例也迅速攀升。可見,有效的課例研究最終能夠激發教師持續性地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產生學習的動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陳方,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