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MOOC(慕課)、微課、在線課堂,以及ChatGPT、微信、App等社交圈和自媒體的出現,使知識的獲取日趨便捷。學習,從方式到形態,從內容到評價,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
這種呼嘯而來的“技術倒逼”,迫使我們尋求教育發展中的反省與完善空間。遺憾的是,當下的教育管理、教育觀念、教育技術尚有停阻、滯后之虞。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對教學、社交、生活等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預測學生93%的行為。將各類數據疊加和補充,足以對學生的不同行為模式、心理特點、思想狀態進行精確模擬,進而直接跳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艱澀理論,給日常的教育管理提供可視化、可量化、可監控的科學決策。
西方學者阿蘭·柯林斯與理查德·哈爾費森在著作《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數字革命與美國的學校教育》中提醒世人,在信息技術的浪潮下,基于大數據思維進行管理,進行教育、教學和教研創新,將是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所謂大數據思維,是指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實現對客觀對象的解釋、檢測、預測和規劃的新型思維方式。從“重構決定路徑”的角度來看,這種思維方式將影響乃至變革傳統學校和班級的管理方式,形成新的制度建設。它基于海量數據的動態分析,不但可以為管理決策提供真實的參照依據,降低主觀偏差,還能在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中,對管理漏洞、管理盲點實現精確覆蓋,對決策和執行提供有力支持。
筆者的身邊就有這樣的班主任——他通過查看圖書館借閱數據,特意選在學生生日那天送上最合他們口味的圖書。給孩子送禮物并不新鮮,但是能知道每個人的喜好,準確地送出他想要的東西就不容易了。
從學校層面來看,無論是凝練辦學理念、確定發展規劃,還是形成辦學模式、完善教育評價,均離不開對各種數據的開發、積累與利用。過去,學校數據缺乏結構性、完整性與連貫性,同時,學校管理層對數據分析不重視,做決策單純靠經驗判斷。如今,在大數據思維下,學校管理者的思想將發生轉變,更傾向于從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根源,繼而分析和解決問題。
比如,如何完善學校制度和班級制度,進而幫助學生健康、圓滿地成長?從方法論來看,最重要的是“數據佐證、管到細節”。學校可利用操場、閱覽室、教學樓、食堂、科學館的各類數據,實施網絡化管理。就食堂數據來說,通過觀察用餐人數、就餐時間、消費金額的變化,即可發現學生的就餐習慣以及生活觀、消費觀等細節問題。
意外收獲也時有發生。筆者在一所學校發現,高三學生早上就餐人數明顯偏少。調查后得知,學生起床后時間緊,食堂到教學樓的距離遠,加上清晨胃口不佳,很多人便空腹進教室。學校研究后隨即完善制度:放寬早飯時間、優化配餐方式(由自主打飯轉為擺餐上桌,避免學生排隊)。不久之后,問題成功化解。
毋庸諱言,制度的背后就是一種思維、一種理念。從“數據挖掘”的角度管理,將改善傳統觀念中“經驗”獨大的局面,以一套更加精確、直觀、動態和立體的“管理語言”構建新形勢下的學校管理哲學。尤其是在管理定位上,以“服務”取代“控制”,以“技術”取代“經驗”,以“引導”取代“灌輸”,將推動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今天的教育理解與實踐已不能僅僅停留于物化的實體層面,還包括虛擬的數據“云”端。借助大數據技術及思維,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均可以真正地在運籌帷幄中因材施教,也能在應然與實然的教育互照中啟迪生命,播種希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