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彥滇

歸屬感是指個體對所屬集體在精神、情感、心理上的認同與依靠。班級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班級歸屬感能使學生對班級產生一種向心力,將自己的言行和班級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愛護集體榮譽。
小學低學段的小朋友剛剛從幼兒園升上來,對新班級是陌生的。為了讓孩子們盡快融入班集體,形成班級歸屬感,我做了一些探索。
共識:我是這個班級的一員
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明白“我是這個班級的一員,我在班級承擔一定的責任,享受相應的權利”。在我的班級,我采用“全員小主人”制度,讓每一個小朋友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屬于自己的崗位,為建設班級貢獻力量。
我并非直接任命哪名學生擔任什么崗位,而是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崗位設立,我來想”“競選宣言,我來說”“競聘現場,我展示”“投票環節,共參與”“崗位授予,有儀式”。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主動思考“我能為班級做什么”,自覺參與班級建設,從心底將“我”與“班級小主人崗位”聯系在一起。比如,小紅發現教室講臺經常亂糟糟的,就為自己想了一個“講臺小管家”的崗位,專門負責整理講臺。每次課前,她都會提前擺好書本、粉筆盒,當老師夸獎講臺整潔的時候,她比誰都開心。
當然,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還要通過更多的活動與教育引導,例如共商班規、共創班歌等。學生有事可做,意識到自己被集體所需要時,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更愿意為班級發展出謀劃策。
共融:看見彼此
增強班級歸屬感還需要讓孩子看見彼此,讓孩子覺得自己在集體中被同伴需要。
前面的“我是班級的一員”屬于我和班級大集體的互動,但班級歸屬感的形成還與班集體內部學生之間的關系有關。在同一個集體,學生之間少不了互動與對話,只有學生之間彼此看見和欣賞,才能形成深厚的情誼,從而更愿意為同伴、班集體付出。
我借助繪本《我的優點是什么》給孩子們上了一節“看見彼此”的主題班會課。繪本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愛覺得自己沒有優點,非常苦惱,但同學朵朵發現了她的優點——她的手很暖和。于是,小愛不停地給其他同學暖手,即使自己的手變涼了。這時,朵朵說出了小愛更棒的優點——為他人著想,即使自己的手已冰涼,也堅持為他人暖手。故事的最后,小愛發現了朵朵的優點——幫助其他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優點。
通過繪本故事,我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像朵朵一樣的人,去發現他人的優點。然后,我給孩子們發放“夸夸卡”,讓他們隨時把自己想夸贊的同學及其事跡寫下來,放進班級信箱。每周五的班會課上,我會將一周的“夸夸卡”取出來,請被夸贊的同學到講臺上大聲念出“夸夸卡”上的內容。
許多同學被“看見”,覺得自己在集體中“被需要”,班級歸屬感也隨之增強。
共創:創造屬于我們的特色活動
班級成立之初,大家還不夠熟悉,這時候,教師要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相識、相知、相交。例如,我組織了破冰活動、跨年活動、秋游活動等常規活動,孩子們一起包餃子、制作創意水果拼盤、做家常菜。除了班級大團體活動外,我還組織了一些小團隊間的活動。例如繪本分享活動,5人組成一個微團隊,根據老師給出的主題選擇一本繪本或創編一本繪本,以不同的形式(角色扮演、朗誦等)呈現出來,最后在公眾號上推送。為了呈現出令人滿意的效果,隊員們需要多次聚在一起分配任務,共同討論、交流、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本來不熟悉的同學熟絡起來,家長之間也相互認識,屬于同一團隊的幾個家庭還在閑暇時間約著一起出游。
共憶:留下屬于我們的回憶
班級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在班級的認同和情感聯系,由學生的共同經歷以及從中產生的情感、內心感受所構成。內心感受看不見又摸不著,遺忘又不可避免,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可視化的方式來呈現、留存這些回憶和感受。于是,我通過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我愛我們班》一課,慢慢引導學生回憶在“鴻鵠班”發生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踴躍發言,很多孩子感慨原來大家已經一起做過這么多事情。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共同創編《我的班》繪本。通過畫出自己在班級經歷過的事,孩子們把自己對班級的喜愛、對同學的認識、對老師的感謝表達出來。
同學們還共同創作了一本班級日志《我與鴻鵠班的故事》。在一天的校園生活結束后,學生把當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記錄到這本日志中,或有趣、或感動、或悲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寫。每天1名學生寫,3名學生點評,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班就有了一本厚厚的集體回憶冊。以后孩子們再次翻看,內心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從心底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幸福感和歸屬感。
魏書生說過:“班級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們如兄弟姐妹般互相關心著、幫助著,互相鼓勵著、照顧著,一起長大了,成熟了,便離開了這個家庭,走向了社會。”我想,我和孩子們正在共同打造這樣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大家庭,大家互相照顧、鼓勵,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前海港灣學校)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