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珠
在教室里的生活墻上,有一個專門的值日生版塊。這個版塊從中班就設立了,上面的內容包括“誰是值日生”“值日生需要做哪些事兒”。大班后,值日生版塊依然存在,規(guī)則也沒有發(fā)生變化。根據慣例,值日生由各組小組長擔任。所以,在大部分孩子的眼里,值日生就是小組長,與其他人似乎沒有什么關聯(lián)。
好忙好忙的值日生
清晨,值日生萱萱和樂樂早早來到教室。8:00-8:10,他倆協(xié)助保育老師將毛巾掛好、水杯放好。8:10-8:20,他倆又忙著將室內的綠植搬到陽臺上。
10:45-10:50,他們開始分發(fā)餐具。11:20,吃好飯的小朋友自由活動,在陽臺觀察植物的牛牛叫了起來:“老師,老師,今天的值日生沒有給植物澆水,蠶豆苗都蔫了!”這時,觀察氣溫計的敏敏也喊了起來:“值日生也沒有記錄今天的氣溫。”
老師問萱萱:“是忘記了嗎?”萱萱的臉紅了,沒有作聲。樂樂忍不住抱怨:“我們太忙啦,來不及!”
今天也是齊齊、悅悅值日,上午9:45,他們和李老師去生活館做準備。10:50-11:10,他倆又協(xié)助老師將生活館收拾整理好。11:15,他倆回到教室。這時候,小朋友們都已經盛好了午餐準備吃飯。剛開吃一會兒,就有幾個小朋友告狀:“老師,我們桌上沒有吐骨盤,值日生沒有發(fā)!”齊齊和悅悅聽到喊聲連忙放下手里的勺子,跑去拿來吐骨盤。悅悅邊發(fā)邊說:“我們每天好忙啊,要做的事情太多啦!”齊齊附和:“是的,是的,我們又要當小組長,又要做值日生。”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值日活動出現了以下問題:
1. 值日內容以及時段選擇不合理。
在以往的值日生約定中,值日活動包含了:晨間協(xié)助放水杯、掛毛巾,觀察氣溫并記錄,照顧綠植;午間發(fā)放餐具,餐后打掃整理桌面;下午茶前準備點心及結束后清潔桌椅;游戲后收納整理檢查玩具;場館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及活動后收納整理檢查等。在這些時段中,有些時段活動較多,比如晨間值日內容就比較多,還有的時段和其他時段交叉,比如場館值日就和午餐值日交叉了。當值日內容多或者兩時段交叉后就必然會讓幼兒手忙腳亂。
2. 值日生分配及輪值規(guī)則不合理。
在中班,小組長都是由各項能力較強的小朋友擔任,這其中也包含了勞動能力,于是,值日生就順理成章地由他們來擔任。考慮到中班幼兒的能力,值日生參與的活動比較少。升入大班后,值日內容開始增加,但是值日生依然是那么幾個人,而且因為他們有著小組長與值日生雙重身份,所以他們要參與的活動也會更多,漸漸地就力不從心了。而其他幼兒已經習慣了值日生的服務,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集體的一員。這樣的人員分配與輪值規(guī)則顯然是不利于大多數幼兒發(fā)展的。
3. 幼兒的勞動能力有待加強。
除去上述兩個原因,以上案例還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幼兒的計劃及執(zhí)行能力尚需加強。計劃是對值日活動的合理規(guī)劃,執(zhí)行能力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的勞動能力,如果幼兒的勞動能力比較強,則可以很快完成值日工作,如果能力稍弱,肯定會花費很多時間,而且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值日工作。
跟進策略一:值日內容重約定
在重新約定值日內容前,我們首先引導孩子們對現在的值日內容進行梳理,梳理后大家才發(fā)現值日內容可真多,一日活動的每個過渡時段都有值日生參與,而這些內容并不都屬于班級公共服務,譬如自然角的綠植是分組種植的,那么這些養(yǎng)護工作就不應該由值日生負責,應該每組自主完成。經過討論,大家最終確定了值日內容、值日時段以及所需值日生人數。
跟進策略二:值日生預約制
確定了值日內容及所需人數之后,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值日生該由誰來擔任。這個問題我們交給孩子們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一部分小朋友覺得,值日生就應該是小組長擔任,原因是他們能干。也有小朋友表示:“我也想做值日生,我也很能干。”這時候有小朋友提出:“我們可不可以像預約區(qū)域游戲一樣,預約做值日生呢?”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值日生預約制就這么確定了。
接著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預約呢?孩子們建議和預約區(qū)域游戲一樣,做一個預約版塊,預約時間為每周一次。他們還結合值日內容那張表格,在最后增加了一列“預約人”,就這樣,我們的值日生預約版塊便出來了。
調整值日活動后第一天,無論是“新上任”的值日生還是其他孩子,都十分興奮,值日生也很盡責。可是還是有些小插曲發(fā)生:戶外鍛煉時,當大家都到了場地后,發(fā)現該準備的器械還沒準備好;餐點后整理環(huán)節(jié),不是把水灑在地上,就是垃圾掉到了地上;午睡后,推拉床怎么也收不回去,等等。新值日生很沮喪:“為什么我很努力還是做不好呢?”
當值日內容、時段及值日生安排都合理化后,值日活動開展的成效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而發(fā)生以上插曲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新值日生不熟悉流程,第二是勞動工具不合適,而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幼兒勞動能力弱。
不熟悉流程很好解決,可以有意識引導新老值日生結對,第二點,勞動工具不合適,我們可以調整,為孩子們配備運送器械的小推車、合適的抹布與小水桶,還有兒童用的小掃把、小簸箕等。而如何提升孩子們的勞動能力,我們覺得還是得回歸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會勞動。于是,我們的勞動小達人體驗區(qū)就應運而生了。
從調整初期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駕輕就熟,孩子們的勞動能力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從調整前值日生不斷抱怨,到現在大家都積極地參與到值日活動中來,孩子們的服務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對于幼兒而言,游戲就是一種“工作”,是生活必須經歷的過程和必須獲得的經驗。幼兒在“工作”中初步感受勞動帶來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樹立起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所以,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支持與推進勞動教育。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幼兒園值日活動,其實每個幼兒園都有。只是在更多時候,值日活動流于形式,教師極少關注值日活動的教育價值。而上述案例中有益的嘗試,使值日活動真正成了孩子們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讓孩子們不再視值日活動為負累,而是將其當作一個生動有趣的游戲體驗。
我們由此案例得到的啟示是,幼兒園勞動教育也要關注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幼兒園游戲不僅包含鮮明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同時是幼兒社會化最典型與有效的方法,幼兒在幼兒園的各種游戲中探索社會,形成初步的行為規(guī)范與規(guī)則意識。
此外,值日活動一定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能力確定,而且要有明確的、詳細的要求。同時,形式還要多樣,以自我服務類勞動為基礎,集體服務類活動為延伸,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讓幼兒沉浸式勞動。
當然,值日活動只是幼兒園勞動教育的一個縮影,此案例中,我們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了孩子發(fā)展的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機關幼兒園)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