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收錄了香港大學馬鑑教授捐贈的一批許地山手稿及許氏生前收集的文獻。此封羅家倫致許地山書信即是在這批捐獻的手稿及文獻中發現。具體來說,此封書信在《羅家倫先生文存》《羅家倫先生文存補遺》《羅家倫先生年譜》等文獻中未見收錄。由羅家倫先生之女羅久芳編定的《五四飛鴻:羅家倫珍藏師友書簡集》僅收錄兩封1926年許地山于牛津大學學習時寫給其時在巴黎大學訪學的羅家倫的回信,但未有去信。
今次發現的羅家倫去信寫作時間應為1925年年底。從信中“別后久未通信”及“弟現在巴黎大學已做正式學生”兩句可知,此封書信應當是羅家倫結束倫敦“中國問訊部”的工作以及牛津大學訪學計劃后與在牛津大學學習的許地山的第一次通信。具體來說,此封新見書信的主要內容是拜托許地山于英核對《中西紀事》的目錄及購買四本有關近代中西交往的圖書。除此之外,羅家倫在信中還談及了自己的現狀并且與許地山約定下次在牛津見面的時間。此封書信有著較高的文獻價值,從中可以一窺羅家倫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術興趣及其與許地山之間的交往經歷。
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浙江紹興人,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1919年辦《新潮》雜志,是五四運動中的學生領袖之一。1920年至1926年,羅氏赴海外留學。1920年,羅家倫入普林斯頓大學。1922年,由普林斯頓大學轉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后轉赴德國柏林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訪學。1925年6月至8月,羅家倫還在英國倫敦“中國問訊部”參與新聞編訂工作。1928年,羅家倫出任清華大學校長。1932年就任中央大學校長。1947年任國民政府駐印度大使,1949年去臺灣。
許地山(1893—1941),名贊堃,字地山,原籍臺灣臺南,寄籍福建龍溪。1917年入燕京大學。1921年,與周作人、鄭振鐸等人創立文學研究會。1923年赴美,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24年9月,許地山前往英國牛津大學繼續研究東方宗教。1926年,獲牛津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0月,取海路回國,途經印度,拜訪泰戈爾。1927年,任燕京大學文學院助教。1936年,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教授。1941年,逝世于香港。
比較二人在1920年代的履歷可以發現,在1917年至1920年間,兩人均求學于北京。1922年至1923年,兩人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據羅家倫之女羅久芳先生回憶,出于對文史和哲學相同的興趣,兩人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期間成為好友并在牛津多次討論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資料收集問題。實際上,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羅家倫即萌生了治中國近代史的計劃,并借助游歷美、英、法、德的機會,或購買或于各國大學圖書館抄錄有關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資料。在與張維楨的通信中,羅家倫首次提及了自己想要進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計劃。在羅氏看來,通過科學方法治中國近代史,不僅可以揭示中國歷史與世界的聯系,亦可引導中國社會思想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在《達衷集: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史料》的弁言中,許地山亦指明,書中所輯之東印度公司廣州夷館的文獻即是應羅家倫的要求前往牛津大學博德利安圖書館抄錄的。在羅家倫回國之后,他亦繼續推動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研究及史料收集工作,試圖將中國近代史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此封新見書信中,羅氏先后提及夏燮的《中西紀事》、休·慕瑞(Hugh Murray)的 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ccount of China(《中國歷史與現狀概述》)、Five Ports Visited,以及亞歷山大·宓吉(Alexander Michie)的 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阿禮國傳》),共四部著作。其中《中西紀事》一書主要記錄了中英通商經過以及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官員交涉的具體過程。除此之外,信中提及的休·慕瑞(Hugh Murray,1779—1846)是英國地理學家。在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ccount of China(《中國歷史與現狀概述》,1836)一書中,慕瑞對中國歷史、物產、商業、文化以及中英貿易的狀況作了相對全面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編譯《四洲志》時,也曾參考慕瑞的相關著作。信中提及的最后一本書的作者亞歷山大·宓吉(Alexander Michie,1833—1902)是一名英國商人兼報人。他曾任李鴻章的顧問以及上海工部局董事,還曾擔任The Chinese Time(《中國時報》)的編輯與作者。在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阿禮國傳》)中,宓吉并不僅限于論述中英關系,而是將研究的視野擴展至中、英、法、日交涉等層面去論述中國的外交現狀。以上四書均與羅家倫所關心的中國近代史問題相關,也同樣是當時少見于中國的重要研究資料。因此,羅家倫希望許地山能夠為其查找、核對或購買以上四部著作,以便進行后續的研究工作。
在信件的末尾,為了方便收到許地山的回信,羅家倫附上了他在巴黎十一月三十日之前及之后的兩個住址。除此之外,信件的落款時間是十一月十九日,但未記載年份。但結合羅家倫及許地山在歐洲生活的經歷可以判斷,此信的寫作年份為1925年。具體來說,據羅家倫年譜及其與張元濟的通信可知,羅氏于1925年年底至1926年于巴黎大學訪學。結合文中“弟現在巴黎大學已做正式學生”一句,可知此信應完成于羅氏訪學巴黎期間(1925—1926)。另從許地山的個人回憶及與其妻周俟松的書信可知,1926年夏許地山已經離開英國前往印度短期學習并與泰戈爾見面,后回到中國。因此,此信落款之十一月十九日所對應的寫作年份應為1925年。
地山吾兄:
別后久未通信,甚念。你近來好嗎?何時回國?
《江上蹇叟》一書,昨接北京袁守利兄復信,說有好刻本。一同治四年,一光緒十年。著者為夏燮,字嗛甫,又作嗛父。他寄我目錄(內容)一紙,我想就是此書。今將原紙寄上,墊一封。若有異同,望見告。原紙當要寄還,等有刻本,可免抄了。
我離牛津時篤書店送至尊寓一書(Hugh Murray: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ve Account of China, 3 Vols),不知送到否,謹乞一查。
又同家書店有“Five Ports Visited”,應尚在,請代為買下。又另一家 “Michie: 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要賣一磅錢的),為第二本已找到,亦乞代買下。需款若干,望示啟,以便寄上。
此二書均系與兄夸要過的,此昔能記憶及之。
弟現在巴黎大學已做正式學生,擬明春二三月間回國。回國前尚能來英一行,或能在牛津見兄也。
余不書,客讀詩。
弟家倫,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三十日前住在
K.L. Lo, Cheg Prof. Piozo, G4 Rue de Rennes, Paris 6
十二月一日后住在
11 Rue Descartes Pari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