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內向”的小敏
小敏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喜歡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靜地看書。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她似乎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從不主動與同學交流,也不愿意參與班級活動。
于是,我主動找到小敏談心,希望能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幫助她盡快適應新環境,更好地融入集體。經過幾次談心,我慢慢了解到,小敏實際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孩子,她熱愛閱讀,博覽群書,除英語外,還在學習俄語和日語,鋼琴已達到九級……同時我發現,小敏的內向實際上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她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能力不足,但內心渴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原來,小敏并非真的內向,只是沒有自信。
為小敏找“自信”
我決定幫助小敏發揮自己所長,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在與科任教師溝通后,我了解到小敏在文學知識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就借助班委競選的契機,鼓勵小敏競選語文科代表。
然而,成功競選后不久,小敏便來向我哭訴求助。原來,由于經驗不足,小敏的科代表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如作業統計不準確,未能及時下發作業,同學對她的工作不配合……原本就不自信的小敏,這下子更受打擊。我先安撫小敏,然后幫她梳理最近的工作:“科代表的基本工作是什么?”“協助老師收發作業。”我接著問:“那你覺得自己做好了嗎?你觀察過其他科代表是怎么工作的嗎?”小敏不語,默默地低下了頭。我對小敏說:“老師知道你第一次擔任科代表,沒有什么經驗。但是,你的語文基礎很好,同學和老師也很認可你。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去做、去感悟,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科代表。”聽了我的話,小敏的臉上又有了笑容。
“發光”的小敏
在擔任語文科代表后,小敏逐漸增強了自信,也愿意主動參加班級活動。如擔任班級“每日一題”活動的負責人,安排各學科成績優異的同學做出題人,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探究;為班級拍攝微電影,擔任主要演員;主動申請承擔班歌視頻的總策劃,并對分工排練等具體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擔任戲劇節總導演,并編寫劇本……
當然,在這些活動中,小敏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甚至想過要放棄。對于小敏,我并沒有放任不管,而是從一開始的指導建議,慢慢轉向“后勤”支持和保障。在小敏情緒崩潰時,我會耐心傾聽,及時對她進行心理疏導;在發現問題時,我委婉地給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她協調好與同學間的關系;活動后,讓小敏分享活動的經驗和感受,提高她在班級的影響力。
現在,同學們會親切地稱呼小敏為“小敏老師”,我想,這不僅是對小敏在學習上的認可,也是對小敏綜合能力的肯定。(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