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摘要: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學習時間、空間、學習者的開放性必然要求學習資源的開放性。但目前我國終身學習資源處于封閉、碎片化、零散狀態,導致終身學習體系、終身學習社會難以建立。為了破解這一困境,銅仁市率先提出實施“大學習資源開放”戰略。文章以高考這一人才選拔制度為切入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出發點,把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了終身學習資源開放的路徑,構建了以高校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為主導和主體,中小學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為基礎,其他各類社會學習資源的開放為輔的多樣化終身學習資源供給體系。
關鍵詞:終身學習;學習資源;開放路徑
一、研究現狀
由于學校的學習和教育已經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終身學習的實踐探索也始終在復制學校的學習模式,如開放大學仍然是封閉的學校系統的復制體,終身學習體系的載體仍待創新。目前,學術界未明確提出終身學習資源的開放和開放路徑,對終身學習的學習主體還很模糊,主要集中在老年群體和非在校的群體,忽略了學生群體,學習的內容也多集中在培訓做蛋撻、插花等方面,終身學習資源處于封閉、碎片化、零散狀態,不具備系統性和學術性,也還未構建成終身學習資源體系。此外,終身學習研究關注的是物而不是人,忽略了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忽略了應以人作為根本出發點。
二、實施“大學習資源開放”戰略的提出
終身學習是一種教育現象,只是它跨越了學校的時空。此時,學生(學習者)是整個社會的廣大人民群眾,教室是整個社會,教師的講臺置于社會這個大教室里。教師在給學生上課前,需要先了解學生的生源結構、人才培養目標、修業年限等,再在這些的基礎上設置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并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上給學生設立一個最佳最近發展區。但面對如此巨大的學生基數、如此復雜的生源結構,根本不可能給人數巨大的學習者設置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最近發展區等。學習時間的開放性、學習空間的開放性、學習者的開放性必然導致終身學習體系的開放性,終身學習體系的開放性必然要求終身學習體系載體的開放性和學習資源的開放性。
因此,銅仁市以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高國民素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根本出發點,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與中國的具體教育實踐相結合,在梳理中國現有學校系統的教育職能和整合學校資源的基礎上,銅仁市創新為以公共圖書館為終身學習體系的載體,并把圖書館的建設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戰略高度。公共圖書館不僅是學習資源的載體,還是良好學習環境的載體。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和開放性輻射、普惠了每一個人民群眾。在此基礎上,銅仁市進一步率先提出實施“大學習資源開放”戰略,它不“大學習資源開放”戰略不僅體現在學習資源內容、種類的豐富性,更體現在學習資源的系統性、體系化、開放路徑的寬廣性和購買學習資源渠道的暢通性,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大流通大循環。
三、學習資源開放的路徑
(一)以高校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為主導和主體
1.高校學習資源(教材)開放的必要性分析
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學習觀和教育觀,也是一種傳統的智力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即使學好了數理化,也不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社會的發展需要多樣化、層次化和結構化的人才群體。1983年,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種智能潛能,并在一定條件下得以實現。但由于每個人成長的環境、努力程度等不同,導致有的人只有一種智能優勢,而有的人具有多種智能優勢,這種現象表現在學習中就是人們常說的“偏科”。多元智能的提出表明學校里沒差的學生,而是學生的智能潛能、優勢智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高考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為社會創造和選拔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也有其弊端,如各高校在錄取時,是以學生各科成績的總分為錄取標準,看的是學生各學科的綜合發展能力,這就導致“偏科”的學生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不能繼續學習自己喜歡、擅長的科目和挖掘自己的特長和天賦,導致了“偏科”的特長生人才被的埋沒,也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為了彌補高考制度的不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高民族素質,銅仁市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新性提出高校教材的開放,為“偏科”的特長生人才、有需求的人民群眾提供系統的學習資源 。
2.高校學習資源(教材)開放路徑
以《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為契機,銅仁市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向銅仁人民開放一些經典專業的學習資源(教材),如清華的數學專業,從大一到大四的一整套教材,包括公共課教材,全部放到銅仁市圖書館,為“偏科(數學)”的特長生人才、為廣大人民群眾對數學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索數學,提供了系統的學習資源,為社會培養了更多的數學人才。此外,還有北京大學計算機專業、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復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教材等。
3.學習者分析
隨著高校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有人對學習者能否看懂這些學習資源(教材)提出質疑。這種質疑大可不必。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形成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為今后的學習(自學)提供內驅力,學習資源的便捷性為學習提供了外驅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高中生已經能夠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和命題運算,建構了假設-演繹推理和歸納思維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自學)提供了內部智力支撐。通過多年的學習,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元認知知識,并能采取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監視、調節與組織,從而實現了學習的有效性,為今后的自學提供了學習策略支撐。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表明世界上沒有差的學生,而是因為學生能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夠不及時,才導致學生的優勢智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習者身心都處于學習的準備狀態,殷切期盼著各高校完整的教材和其他學習資源的開放。
4.高校教材分析
高校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教材不僅體現了學科結構、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體系、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并把學科邏輯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構建了大學、中學和小學有效銜接的學科體系。高校教材融入了課程思政元素,是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的載體。通過教材的學習,學習者不僅掌握了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了解了歷史和現實問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還培養了學習者的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構建了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
高校構建了具有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的教材體系。由于教材具有未完成性和生成性,高校通過教學和科研實現了知識的傳播和再生產。高校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各種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傳播、知識再生產、文化創新和科研的主陣地,高校擁有豐富的、與時俱進的、系統的學習資源,高校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有利于把各種學術思想、價值觀念和大學自身的學術傳統輻射、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終身學習資源的構成應以高校學習資源(教材)為主導和主體。
5.相關政策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從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到2017年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都明確指出: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形成充滿活力、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要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和均等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隨著教育改革戰略的深入推進、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學習資源的改革開放將成為教育改革戰略的新的戰略主題。
(二)以中小學學習資源(教材)的開放為基礎
目前,中小學教材統一集中在學校手中,只有在新學期伊始才匆忙發放給學生。中小學教材(學習資源)的封閉性阻斷了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聯系,嚴重抑制了學生自主探索科學奧妙、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銅仁市創新開放中小學教材(學習資源),把中小學教材(學習資源)放進銅仁市每一級、每一個圖書館中,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如果人民群眾有需求,圖書館可以24小時開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以圖書館為載體,兼容各種新的學習方式和數字學習資源
科技在日新月異、迭代升級,也給人們帶來新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體驗,但這些新的學習方式沒有及時普惠向廣大人民群眾。因此,銅仁市創新以圖書館為載體,兼容各種革命帶來的新的學習方式,如人工智能、元宇宙技術等,并及時普惠向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只要去圖書館就能體驗這些新的學習方式。
目前,我國的數字學習資源還處于碎片化、零散狀態。因此銅仁市創新以圖書館為載體,兼容、統一各種(數字)學習資源。銅仁市圖書館收集、整理、分類各種優良學習公眾號和學習網站。如以學科分類的學習公眾號,有物理、語文等;以考試分類,有考博、法考等。人民群眾只需要關注“銅仁市圖書館”這一個公眾號,就可以獲得這么多優良的學習資源。同時,銅仁市推進學習資源數字化,并同步發行紙質學習資源。數字學習資源和紙質學習資源融合發展,共同為學習者的學習提供便利。
(四)學習資源與大數據融合
目前,圖書與讀者之間的流通基本是堵塞的。書店書籍陳舊,新書發行供應不及時,讀者只能從拼多多等網上購買,如果這些網站上沒有,讀者就基本沒有了購書渠道。另外,讀者與出版社、圖書市場(書店)并無直接購書渠道,知識的更新、書籍的更新沒有及時流通,讀者沒有及時獲知、獲取知識。因此,銅仁市創新性提出學習資源與大數據融合,建立學習資源云(圖書云)、圖書許愿云,并構建學習資源(圖書)發展(出版)體系、流通體系、購買體系,使學習資源(圖書)更新、知識更新,能夠及時讓讀者獲知獲取。
(五)構建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供給體系
擴大學習資源供給,整合各類社會學習資源,建立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供給體系。銅仁市加強國際交流交往,引進世界先進學習資源,構建以國內學習資源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學習資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為促進國際學習資源循環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張群,杜佩蓮,試論高職教育對社區教育的介入[J].教育與職業,2017(3).
[2]周繼平.高職院校舉辦社區大學的功能定位[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20(1).
[3]孫平.參與式發展: 社區教育發展的新視點[J].高教探索,2014(3).
(作者單位:銅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