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彥

摘要:文章基于李松林教授的深度教學操作框架,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立足于學科教材、學生學情,通過目標內容化、內容問題化、問題活動化、活動序列化四個轉化過程開展教學設計,以實現數學教學設計的深度化。
關鍵詞:深度教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但是一些教師的教學設計仍處于淺層水平,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教師對數學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知識與技能”層面,沒有深入研究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深層目標,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二,教師對學情的分析不全面,不能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是將知識“塞”進學生的腦中,導致學生的發(fā)展處于淺層水平。第三,教師的理念不先進,以自我為主導,一味地用“灌輸式”教學方法與學生交流,沒有具體實踐“建構主義學習”“有意義學習”“問題式教學”等教學理論,學生無法真正融入課堂。因此,筆者立足于深度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沉浸式”學習的目標。
二、深度教學與教學設計
深度教學由深度學習發(fā)展而來,深度學習需要在深度教學的引領下進行,深度教學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邏輯思維不強,但動手操作能力強,需要具體圖形的支撐。因此,小學數學深度學習主要依靠深度教學的推動。
三、基于深度教學的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處于淺層水平,原因在于教材、學情分析不到位,以及教學過程設計不夠深入,而李松林教授的深度教學操作框架正是強調前端分析與轉化設計。筆者通過深入分析教材、學情,并與教學設計的目標、內容、問題、活動有機結合,進行轉化,形成深度教學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框架,旨在促進深度教學理論在實踐方面的發(fā)展。
筆者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為例,開展基于深度教學的教學設計。
(一)學情深度分析
學情的深度分析主要從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認知需求兩個方面分析。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抽象概括、類比推理、動手操作活動,并且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及提出問題與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因此,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分析本年齡段學生的認知需求:共鳴處、興趣點、困惑點、挑戰(zhàn)處。
第一,共鳴處。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將學生的已有經驗與新知識相聯系。第二,興趣點。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以具體的圖形為支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第三,困惑點。認知沖突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良好素材,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進而理解數學的本質。第四,挑戰(zhàn)處。這是促進學生拔高的利器,所以教師應該設計發(fā)散性問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深度分析主要體現在知識基本結構、課程標準兩個方面。深度教學強調知識的整體性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盡管探究活動不同,但均是圍繞“轉化”的思想方法進行學習與探究,教師通過“情景引入—提出猜想—動手操作—驗證猜想—解決問題”五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學會知識與技能,還深入體會轉化思想,領悟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課程標準分析主要是學段目標、課程目標兩方面分析。學段目標方面,教師通過讓學生感悟轉化思想,領會圖形間的聯系;課程目標方面,教師引導學生用方格紙的割補得出面積公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感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三)四個轉化設計
前期分析完備后,教學設計的思路便大致清晰。下面,筆者基于深度教學理念,將教學設計中的各要素(目標、內容、問題、活動)有機結合,形成深度教學操作框架:目標內容化設計、內容問題化設計、問題活動化設計、活動序列化設計。
1.目標內容化設計
目標設計是課程的基本方向,而提高學生知識與技能是教學最基本的目標。因此,在確定深度教學的目標時,教師應該梳理好表層知識與深層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將具體知識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如表1所示。
2.教學內容問題化設計
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客觀的存在,如何使學生與教學內容發(fā)生聯系?最大的利器就是問題,即教學內容的問題化設計。好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整個課堂充滿活力。筆者基于本單元的學習,將問題分為三類,分別是核心問題、問題串和問題情境。
第一,核心問題的設計。問題: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認為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應該從哪里入手呢?設計意圖:利用知識之間的邏輯性,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出思路,解決問題。
第二,問題串的設計。問題1:在草稿紙上通過作圖進行圖形的轉化,通過上節(jié)課的“剪拼”法能夠拼成已知面積的圖形嗎?問題2:大家拿著兩個全等三角形,拼一拼,有什么發(fā)現嗎?問題3:只有銳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嗎?問題4:你還有其他的轉化方法嗎?轉化后與推導的公式一樣嗎?
設計意圖:邏輯聯系的問題串能夠不斷刺激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自主學習意識。問題1讓學生通過作圖復習“剪拼”的操作方法,回憶轉化的思想方法。問題2給予學生“倍拼”的方法思路,積累另一種活動經驗。問題3破除學生的固有思維,讓學生發(fā)現全等三角形不論大小、類型,都能拼成平行四邊形,驗證猜想,提高歸納總結能力。問題4通過發(fā)散性問題,實現不同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發(fā)展的目標。
第三,問題情境設計。問題1:已知一面紅領巾底是15厘米,高是10厘米,求紅領巾的面積是多少?問題2:有三塊草地,第一塊草地是底為7米,高為5米的平行四邊形,第二塊是長為7米,寬為5米的長方形,第三塊是底為7米,高為5米的三角形。這三塊草地的面積有怎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問題1應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問題2將公式的轉化思想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問題活動化設計
如果說問題形成了活動,那么活動給問題提供了操作平臺,兩者既有交叉又有聯系。因此,教師根據問題設計教學活動便是第三個轉化設計:問題活動化設計,基于本節(jié)課的類型,筆者將活動分為操作性活動與推理性活動。
第一,操作性活動。教師提問:“你們試著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在一起,有什么發(fā)現嗎?怎樣才能拼成已學過面積公式的圖形呢?”
設計意圖:學生用“倍拼”的方法進行操作,積累了另一種動手操作的經驗。教師再通過反問,引導學生將對等的邊拼在一起。
第二,推理性活動。教師提問:“大家通過拼一拼的活動,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再觀察一下,是只有你手中的三角形,還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這個特性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過程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推導,并讓學生對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歸納總結,讓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概括性。
4.活動序列化設計
設計好活動以后,教師應該思考活動之間的邏輯聯系性:第一,活動的主導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確定活動的方向,激發(fā)學生的潛力;第二,活動的整合性,教師應根據知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活動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首先,活動的主導性。“三角形的面積”作為經典的探究性課程,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開發(fā)學生潛力的良好素材。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數方格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高”的關系,進而在操作活動中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最后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深刻地感受了轉化思想。在此過程中,學生已形成一定的探究思路。因此,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應讓學生自主操作、合作探究,感受數學的價值。
其次,活動的整合性。“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包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三個課時,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三個課時均以“提出問題—動手操作—轉化圖形—推導公式—得出結論”為一條主線,層層遞進。因此,教師應該超越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同時,教師可以用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實現自主探究的目標。
四、分析總結
(一)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僅要關注最后問題的解決,還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習方法、經驗積累情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二)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部分教師過于重視“知識與技能”而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只是讓學生在題海戰(zhàn)術中掙扎,導致學生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活躍度,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并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開群.基于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7(5).
[2]郭元祥.深度教學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3]黃鳳.深度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