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仙
摘要:大學生誠信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關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媒體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還對其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影響。文章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問題的產生原因,闡述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優勢,并探討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誠信教育
教育部于2015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修訂意見中,在學生管理規定部分首次列入誠信,要求高校將誠信教育列入教學管理環節,建立學生在學業、學術等方面的誠信記錄,對失信學生給予處分,并針對失信行為建立相應的約束與懲戒機制。
誠信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現實需要,還是高校形成良好校風、教風、學風的重要途徑。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滲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應筑牢新媒體教育的新陣地,將誠信教育融入新媒體環境,達到兩者的協調一致。
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網絡負面影響
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其中不乏一些低俗惡搞、虛假新聞等“精神垃圾”和非主流價值觀。大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缺乏自主判斷和分析能力,容易產生盲目跟風心理,效仿一些不良言行。還有部分大學生將“網絡世界”視為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帶,隨意發表言論、轉發散布謠言。
(二)誠信意識淡薄
大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面對誘惑時缺乏足夠理性的判斷和分析,對失信行為造成的風險認識不到位,自律意識淡薄,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容易因為虛榮、攀比心理而跟風效仿社會上、網絡上的失信行為。
(三)失信行為頻發
近年來,大學生失信行為頻發,考試作弊、作業抄襲、畢業論文代寫、學術成果造假等學業失信現象屢禁不止,缺乏刻苦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同時,部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簡歷造假,杜撰實習、實踐經歷和獲獎榮譽,簽訂就業協議卻不履行,降低用人單位與學校、大學生之間的信任度。還有部分大學生在評獎評優、資助申請時偽造獲獎情況,提供家庭經濟情況虛假證明,拖欠國家助學貸款,惡意拖欠學費等。
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方面
新媒體平臺的即時、交互、開放、隱蔽性特點導致良莠不齊的內容在互聯網上傳播,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和不當言論對大學生的誠信價值觀產生較大影響,使得大學生在思想上麻痹認同,在行為上跟風效仿。同時,新媒體的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技術方式不先進,對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也不夠,導致新媒體環境復雜難辨。
(二)家庭方面
大部分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都比較縱容、溺愛,除了學習之外,其他事情幾乎由家長全部代勞,在這樣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此外,一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不夠誠信,孩子會不自覺效仿家長的不誠信言行,將失信行為視為常態。
(三)學校方面
首先,高校缺乏健全的誠信教育體系,在教學環節和日常管理中缺乏專門的、系統的誠信教育,開展的誠信教育缺乏實踐環節的情感體會和情感認同,教育效果不佳。
其次,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善明確的獎懲制度,誠信評價機制不完善,獎懲規則不明確,獎懲實施力度不到位,缺乏大學生誠信檔案。
最后,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過于生硬死板,以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為主,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和情感熏陶。
(四)個人方面
大學生由于心智不夠成熟,辨別能力差,在思想和行為上容易產生偏差,缺乏對誠信的理性認同。部分大學生雖然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但是在情感認同、意志判斷、行為表現上出現偏頗,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上尚未達到協調統一。
三、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優勢
(一)便捷性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內容多等優勢,突破了傳統宣傳媒介的時空局限,具有形式多樣的教育素材,大學生能夠快速、及時地從中獲取知識和信息,滿足學習需求。同時,大學生會根據實際需要利用新媒體主動尋求、接收、吸納信息。因此,作為新媒體中誠信教育的參與者,大學生應成為宣傳教育的主體,在朋輩中發揮主體力量。
(二)多樣性
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實時線上互動,并及時地、持續地觀察和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同時,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判斷新媒體中輸出的信息和價值,自主發表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自主認識新媒體中的人和事。新媒體搭建了“教育者-新媒體-大學生”三方互聯的教育“微”平臺,拓寬了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活動載體。
(三)檢驗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誠信教育效果受到全方位檢驗。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大學生的網絡言行、開展大學生誠信調查等方式,檢驗誠信教育的成效并不斷優化誠信教育的方法,確保誠信教育的效果。
四、新媒體環境下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路徑
(一)多渠道構建誠信教育環境
高校要構建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良好環境,重視新媒體信息技術在誠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牢牢把握新媒體主導權,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建立新媒體誠信教育新陣地。
首先,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要豐富誠信教育內容,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蘊涵的誠信教育資源,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幫助大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其次,高校在開展誠信教育時要營造誠信教育軟、硬環境。一方面,設置校園誠信教育宣傳欄、宣傳橫幅等,營造校園誠信文化硬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官方新媒體賬號發布誠信教育內容,開展校園誠信文化節、誠信十佳大學生評選等活動,營造校園誠信文化軟環境。
最后,高校要打造誠信教育工作隊伍,以師德師風為抓手,建立新媒體誠信教育的專門工作隊伍。教師要具備基本理論素養,掌握誠信教育知識,發揮自身的表率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教師還要掌握新媒體環境下開展誠信教育的方法,學習并使用新媒體技術,在線實施理論教學和實踐互動。
(二)創新誠信教育的途徑
1.課上課下緊密結合
高校要將誠信教育延伸至“第二課堂”,將誠信理論教育與誠信實踐相結合,立足于大學生實際,靈活多樣地采用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如教師可以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新生入學、畢業離校等契機開展誠信教育,通過誠信主題辯論賽、誠信主題情景劇表演、誠信主題征文、誠信主題微視頻征集等形式開展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強化對誠信的認同感。
2.線上線下聯動互通
高校要積極主動地將傳統的課堂教育延伸至新媒體平臺,利用校園新媒體發布誠信教育相關內容。如教師可以建設校園網誠信教育網絡專欄,結合大學生特點和時事教育契機設計校園網的誠信教育欄目,做好誠信教育宣傳內容的策劃、把關。高校還要積極拓展靈活多樣的誠信教育新載體,將微博、QQ、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引入大學生誠信教育領域,使誠信教育網絡化,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誠信教育。
(三)構建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
建立完善的誠信教育機制是實現高校誠信教育制度化、規范化的重要途徑。
1.建立新媒體誠信教育機制
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設置誠信教育模塊,同時挖掘專業課程、其他課程中蘊含的誠信教育資源,開展課程思政,在專業課中融入誠信教育理念,實現誠信教育和專業學習的融合互通。高校還可以建立誠信互動網絡平臺,將新媒體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將誠信教育貫穿大學生教育培養的全過程。
2.建立新媒體誠信記錄機制
從新生入學開始,高校要運用新媒體技術為大學生建立在校期間的誠信檔案,貫穿大學學習過程。誠信檔案采用個人自評、班級互評、輔導員測評等方式,全方位、全過程記錄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并將誠信記錄結果與評獎評優、綜合測評、黨員發展等掛鉤,督促大學生牢記誠信、不忘誠信,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言行。
3.建立新媒體誠信教育評價與反饋機制
高校要建立誠信教育評價與反饋機制,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誠信教育效果調查,如發放線上調查問卷、在線收集表格、教務系統在線評分等形式,收集大學生的意見、建議,評估誠信教育的效果,并不斷改進誠信教育方式,提高誠信教育效果。
(四)網絡監督與引導“雙管齊下”
1.加強引導,做好思想源頭上的“疏”
高校要及時分辨和維護校園新媒體環境中傳播的信息,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牢牢把握新媒體誠信教育的主導權和主動權。高校還要總結梳理新媒體環境中出現的誘導性、虛假性案例,開展集中警示教育,時刻關注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中的言行,保持高度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及時監督并引導大學生,幫助大學生在思想上樹立誠信意識。
2.加強監管,做好網絡輸出端的“堵”
高校要引入信息技術,加強對網絡的監督和輿論引導,針對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不誠信言論進行監督并及時教育,對不誠信言行加以約束。同時,高校要隨時留心和注意分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危害誠信的信息,維護良好的互聯網誠信環境。
(五)由外部灌輸到內部認同
1.加強外部示范引導
高校要重點培養優秀大學生,打造校園網絡誠信達人、校園誠信明星,選拔聘用誠信校園宣傳大使,同時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推廣宣傳,使其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發揮朋輩群體的互助影響作用和先進模范的帶頭作用,在校園內部形成爭先進的良好氛圍,建立誠信教育的網絡教育場。
2.強化內部自主認同
實施主體性誠信教育,必須注重對人的關懷,重視人本身的內在價值,發揮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以人性推動大學生的誠信自覺。在利用新媒體開展誠信教育過程中,高校要以大學生的個體性和主體性為出發點,激發大學生對誠信意識的內在認同,讓大學生將誠信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自主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菊良.從規訓到認同——新形勢下大學生誠信養成的路徑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基金項目:安徽工程大學2020年校級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0jyxm62。
(作者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