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研
為什么消費者總會掉進騙子的陷阱?
心理學上分析,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是獨特的、非凡的,好事情確實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優越性偏見讓不少人陷入騙局。而如果一個人正經歷失業、離婚、傷病等讓人感覺孤獨、無助的時刻,他就更容易成為騙局的獵物。
經濟學上有個術語——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于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當消費者在騙局里發現破綻的時候,前期已經投入太多,不管是感情、信任還是資金。沉沒成本太高,他們已經無法抽身,只能寄希望于這一切是真的。
美國作者瑪麗亞·康妮科娃在《我們為什么會受騙》一書中就寫道:“騙子的數量往往會被低估,因為很多受害者到最后都堅持自己沒有受騙。”
這個結論有兩個依據。
一個事實依據:2014年6月,英格蘭出現了一份“笨蛋名單”,上面記載的是“多次受騙者”的名字,這份名單在非法組織中流傳,被出售給別有用心的人。直到這份名單被執法部門掌握時,里面已經有16萬個名字了。
可是,在當局聯系名單上的人并核對受騙事實時,卻意外受到了阻力,因為“受害者堅稱自己從未被騙過,一定是哪里搞錯了”。
一個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記憶是會選擇的。當我們在回憶某件事,我們描述的情況與真實發生的情況并不一致,很少有人能準確記憶。特別是當我們感到“這件事意味著自身的失敗”時,我們更可能會忽視、忘記這件事,而不是從中學習、反省。
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數據,2021年有近280萬消費者向該機構提交了詐騙報告,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高記錄。這些騙局中約有25%導致經濟損失,通常每個人損失500美元。
FTC表示,冒名頂替者詐騙是2021年最普遍的詐騙形式,占報告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通常受害者損失了1000美元。
在此類騙局中,犯罪分子冒充他人竊取金錢或敏感的個人信息。根據FTC的說法,它們可能包括戀愛騙局,以及虛假聲稱自己是政府官員、遇險親屬、知名企業或技術支持專家等身份。
縱觀所有的騙局,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大部分受害者的都是奔著利益去的。身在騙局之外的人,往往會覺得騙子的騙局太明顯,所以想不通,為什么會有人上當。
有時候,在貪婪的驅使下,人們卻輕易地忽略了以往的教訓,放棄了理性邏輯常識和懷疑精神。
所以,掉入陷阱,騙子固然可惡,但是自身才是一切的源頭。騙局反復重演,并不是騙子多高明,而是我們被自身的弱點俘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