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月 劉瑾
摘要:本文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音樂是一種過程、音樂是一種享受、表演是實踐音樂教育的中心環節這三個方面存在的局限談起,對創美音樂教育及其重要意義進行論述,針對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所存在的問題闡釋創美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性,以及實踐性所產生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創美音樂教育 ?實踐教育哲學 ?創美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2-0169-05
埃利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對中國的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創美音樂教育,即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遺憾的是,在當今社會,創美音樂教育并沒有受到相應重視,所以,本文針對創美音樂教育的意義進行研究,并分析了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不足之處。
一、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主要觀點及理論局限
(一)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主要觀點
在當代西方音樂教育哲學的眾多觀點中,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無疑是其中頗有影響力的一種。在這一領域里,對該問題的研究成果在不同層次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派別與觀點。實踐音樂教育哲學是針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所提出的,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轟動,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雷默的學生——埃利奧特,其思想主要體現在他1995年出版的著作《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該書從實踐哲學的視角,針對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對其進行系統批判,這對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當代音樂教育中所存在問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具有高素養、高技能等綜合素質人才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音樂教育哲學傳入中國之后,對中國的音樂教育界的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人質疑這種理論體系。針對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批評,現將其觀點概述如下:
1.音樂是一種過程
埃利奧特的理論核心就是將音樂看作是一種過程,認為所有的音樂實踐活動都包含一種所謂的“過程性認知”,強調音樂的實踐活動對于培養音樂經驗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音樂是行動而不只是音符,音樂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痹诎@麏W特看來,音樂的過程性認知就是一種音樂實踐活動過程,而不是只是結果的過程。因此,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應以獲取一個具體的、客觀的知識結果為目的,而是要培養一種“真正的音樂活動”,也就是說音樂學教育不僅追求一種“正確無誤”的音樂知識,還需要“真實完整”地獲得一種能夠培養人對美和真理的情感體驗。這種實踐活動過程與一般科學研究過程非常不同,因為它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而進行研究。音樂作為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認識活動與研究課題,它并不以追求某種客觀事物的實際結果為目的,而是需要在對客觀事物進行認知、體驗和感受、表現和欣賞中形成對某種對象或者某種感情及其結構、規律、方法等認識能力和理解水平。
2.音樂是一種享受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培養音樂素養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表演它,沒有人體動因賦予它生命,音樂就不存在?!眳⑴c音樂的表演過程,才能夠學習到音樂的內在構成和價值,了解它的傳統、標準,明晰音樂是如何實現出來的。音樂不再是需要積累的脫離現實的語言概念,而是一個需要生活的過程。人與音樂的關系,不是簡單的擁有、積累、收集;而是做、成就、享受。音樂是一種獨特的、重要的、伴隨最佳體驗(享受)的自我成長實現的方式,這是一種培養個人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西方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今還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但是它的前提是要把音樂本身視為表演藝術,在表演中參與到音樂的創造過程。
通過觀看表演藝術使學生了解藝術技能——理解音樂——創作音樂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到音樂是如何發生、發展以及變化的,從而使他們認識到:“我們所聽到的任何曲子都可以被改編成別的內容;我們的眼睛和耳朵也是可以被利用來作為工具去感知并再現各種不同風格流派或各種不同樂器演奏出來的曲調;我們對一種事物產生興趣與沖動時(例如喜歡唱歌),還可以將其改編成歌曲來演唱;我們可以將一首歌改編成不同的形式,讓它更能體現人們各自獨特而又豐富的情感;甚至可以將一首曲子改編成一種全新但并不十分嚴格意義上的新樂曲?!?/p>
3.表演是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中心環節
“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實踐音樂教育把表演看作是教育的中心環節,而不是聆聽,認為“強迫所有時空的音樂使用統一的聆聽模式,這與音樂作品的創作和體驗的多樣性、不統一性和歧義性形成了巨大反差”。僅僅聆聽音樂只是一種被動的音樂體驗,不會給人帶來所謂的“沉浸式感受”,尤其是對于唱片音樂。
(二)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的理論局限
由此可見,埃利奧特對于音樂教育做出了諸多貢獻,但其理論中也存在諸多問題,現就以下幾點問題進行討論:
首先,埃利奧特認為音樂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這種想法就過于片面了。音樂是一種實踐藝術,音樂實踐包括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這三個環節,音樂創作需要作曲家通過創作實踐將腦海中跳動的旋律轉移到樂譜上;音樂表演需要演奏家通過表演實踐將樂譜上原本毫無生機的音符變得生動活潑,給人更直觀的感受;音樂欣賞需要聆聽者通過聆聽實踐進一步感受、了解和欣賞音樂。這三個環節都包含一定的創造性因素,實踐音樂教育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埃利奧特強調音樂的過程,重視學生對于音樂的親身感受,這種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行為很容易造成學生為了實踐而實踐、為了音樂而音樂的現象,其實質很有可能空洞的、虛無的。因此,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音樂技巧,就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操縱音樂,或者說是創造音樂,以此培養學生創造美的音樂的能力,提升表演技巧。
其次,埃利奧特強調音樂是一種表演的、即興的藝術,各種音樂實踐都需要深刻的聆聽。音樂是一種獨特的、重要的、伴隨最佳體驗(享受)自我成長實現的方式。然而,如果我們完全沉浸于一段音樂中,會形成一種自我意識空缺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會阻礙認識的發展。對此,想要更深層次地理解音樂,就要從創造音樂出發,如果掌握了創造美的能力,在創作的同時,大腦需要不斷思考,那么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意識在不斷尋找那些創造因子的存在,這意味著學生有機會控制自己對于音樂的學習。
最后,實踐音樂教育哲學認為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只有通過音樂表演才能親身體驗和感受音樂的魅力。而事實上,表演的能力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它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和培養,不恰當的訓練甚至會給學生造成心理或身體上的傷害。另外,假設說某一個學生確實掌握了表演技能,那就一定能確保他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去思考下一個音怎么彈、音高在哪里,以及節奏是怎樣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常常會把一部分注意力分散在技巧上,這樣就不會使表演者全身心去感受音樂。相比較而言,假如我們培養學生創造音樂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創新性思維,以及創造美的能力,那么學生在演奏自己創造出來的音樂時就會更加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一樣可以帶來一種“沉浸式體驗”,并且這種音樂的創造性能夠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創美與創美音樂教育
(一)創美教育的內涵
創美教育,即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在“創美教育”實踐中,美的教育不僅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結果。“創”首先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辈⑶摇掇o海》中也對美育有這樣的界定:“美育是關于審美和創造美的教育。”由此可見,在對于美育的定義中,不少學者已將創造美包含其內,這就可以說明創造美在美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創”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和表現美、創造藝術,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審美情趣。“創”首先在于課堂教學中體現教育思想。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并將其融入課堂中,從而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將學生所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通過創造性思維發現新事物,運用新知識去解決新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這些資源轉化為教學成果?!皠摗边€在于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審美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需要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欲望。
當孩子們在生活中有了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就會對自己感到越來越自信,在心靈深處產生一種強烈的“美”的感受,這種“美”將會伴隨孩子一生。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是“創美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培養創新人才所必須堅持的重要任務。
(二)創美音樂教育的內涵
創美音樂教育,以音樂創造為中心,著眼于培養學生美的實踐創造能力,不管是雷默的審美音樂教育,還是埃利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他們都忽視了音樂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即:創造力因素。音樂實踐包含三大環節: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欣賞,第一個環節音樂創作必然包含創造性因素,而第二個環節音樂表演則被稱為二度創作,第三個環節音樂欣賞也同樣包含創造性因素,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物必定有不同的看法,而這種差異性正是創造性因素的體現。創美音樂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技巧為中心創造出新的、高品位的作品和音樂人。任何一種創造美和藝術的實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技能即創造某種物體的能力,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它是可以通過訓練而提高和發展的。沒有技巧的音樂,就如同一盤散沙,毫無生命力可言。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創作,除了需要具有高超的技巧之外,還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因為想象力與創造力是人類智慧發揮作用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之一。只有把創造力與一定的技巧結合起來,才能創作出新的、高品位的作品。技巧與情感、靈感是密切相關的。技巧是經過反復實踐之后而達到熟能生巧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具有較高水平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創造美和藝術技巧和能力的那些只懂得審美而不懂得創美的審美家和藝術家,他們對于美的論點很有可能是華而不實的。
三、創美音樂教育的意義
(一)使學生學會欣賞美的藝術作品
創美音樂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美的音樂的實踐創造能力,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欣賞樂章,還教會學生如何演奏一門樂器。在創美音樂教育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基本的樂理知識,而且還能欣賞音樂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讓孩子學會欣賞與創造美,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創美教育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為目標,通過聆聽音樂作品來欣賞,進而引導、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和認識藝術作品的美。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未來從事這種職業,亦不是為了競技,而是為了教育,使他們不但具備評判能力,還要具備演奏能力?!彼自捳f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個掌握了音樂技藝的人必定會對某一音樂的感受能力更加敏銳和更加細致。與其讓學生死板地學習理論知識、不如讓他們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在實踐過程中,自然會掌握音樂的相關知識,更真實體驗到不同音樂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那么,如何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實現學生音樂創美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對于環境的建設;人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個美的環境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美的發現、美的認識以及美的創造。因此,學校要建設一個美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給學生提供音樂創造的機會。沙佛爾曾說過,教師必須學會成為“催化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發現式學習中,而不是決定具體的學習進程。讓學生自己選擇想要學習的音樂,會激發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其創造能力和發現能力;最后,建立“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創美音樂教育中,老師和學生同為音樂創造者,教師應該在課堂中以雙主體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在課后進行評估,學生能夠在一次次的評估中創新發展,存優除劣,溫故而知新。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所說的創美音樂教育對于學生技巧的培養并不意味著要在學校推行專業音樂教育,這種專業音樂教育對音樂技能的高強度訓練,以及高難度的實踐不適合當前常規學校學生的基本水平,這是以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為目的的,而我們的目的是對學生基本音樂素養的培養,比如說,看到一段樂譜,學生可以簡單哼唱出來;或者是面對一架鋼琴,學生可以彈出一小段旋律。
(二)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
埃利奧特的實踐音樂教育對實踐的過分重視必然會造成對理論的忽視,其對過程的過分強調也會造成對結果的忽視,這種做法會導致學生將音樂課當作游玩性質的課程,抱著一種“隨便學學”的想法去學習音樂,其結果就會使音樂學科的地位下降,成為一種純粹娛樂性的課程。而創美音樂教育通過音樂創作,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不斷提高對于音樂以及世界各種事物的理解力,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對于孩子來說:創美音樂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通過樂器演奏出優美動聽的曲子,更是通過對美好事物進行積極探索,以及創造體驗等活動,增強與他人和社會的交流溝通能力。
王耀華教授曾說過:“常創常新,常唱常新,常聽常新,養成創造的習慣,樹立創新的追求,長此以往,習慣自然,日新、日新、又日新。”由此可見,王耀華教授希望我們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使師生同為音樂活動的創造者,由此推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
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創造活動中一種良好心理狀態。缺乏自信就會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喪失信心,缺乏對自身的肯定,就不會有創造活動,甚至產生厭惡心理,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肯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并不斷地鼓勵自己在新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新。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能逐漸形成獨立的創造意識,從而使自己逐步具備進行音樂創造活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有創作行為,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音樂創造能力主要是通過對樂曲形式、風格和表現手段的探索與創造活動而形成的,而這些需要有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或經歷幾個階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探索和創造音樂作品。當然,要想使學生成為一個創造性很強或具有創造性潛力的人才,還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問題,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例如:要了解作品本身對音樂本身的要求,要研究作品所使用的手段與技巧,以及對作品進行改編、變形等。
(三)培養學生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創美音樂教育提高了學生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欣賞能力。因此,音樂教育要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美、表現美,這一觀點更具有現實意義。
音樂教育是一種以音樂欣賞為核心內容的基礎教育,其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到生命和生活樂趣,發展他們對藝術的感受、理解和鑒賞能力,使他們在良好的藝術熏陶中得到精神陶冶,但我們認為,這種陶冶必須通過一定條件方能獲得。
如果只是以技術為核心來教學音樂的話,這種陶冶是不行的。以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音樂課堂,很難培養出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也難以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美、表現美的習慣和能力。音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過程,需要師生在實踐中創造美、表現美,沒有學生參與,音樂課堂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眼,理解和欣賞音樂內容,使他們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
在音樂課堂和課外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組織藝術活動,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把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運用于實踐中;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感受音樂美和理解美;要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堂交流和課外討論,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體驗;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唱歌、演奏,或其他藝術表演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喜愛。
四、結語
亞里士多德曾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未來從事這種職業,亦不是為了競技,而是為了教育,使他們不僅具備評判能力,還要具備演奏能力?!庇纱丝梢?,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能只知道什么是“好音樂”,還要知道“怎么創造好音樂”,美并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問題,更是實踐上的問題,創美音樂所帶來的身體感官的高度參與感與在場感是單純的審美實踐所不可比擬的,創美音樂教育不只是單單停留于審美與實踐的層面,并且能夠使學生重視創新以及創造實踐后的結果,為當代音樂教育提供創新型音樂人才,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韋恩·鮑曼著,黃瓊瑤等譯變化世界中的音樂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29.
[2]趙穎.《關注音樂實踐》之后:關于《實踐的音樂教育:反思與對話》的述評[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3]戴維·埃里奧特著,齊雪,賴達富譯.謝嘉幸,李小瑩校.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陳月紅.對審美音樂教育批判的批判——創美音樂教育[J].音樂創作,2016(06):173-175.
[5]張斌賢,劉冬青.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26.
[6]王耀華.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