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賀
摘要:依山傍海而居的煙臺民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煙臺民間舞蹈文化,為煙臺民間舞課程的設計與實踐提供了豐厚土壤。基于多元課程開發、以舞育人實踐、地域文化傳承、舞蹈生態同質,加之同類院校的普遍做法和張蔭松深耕海陽秧歌的豐碩成果,使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兼具重要性與可行性。煙臺藝校有關煙臺民間舞課程的開發肇始于2010年,以2021年舞蹈表演山東省特色化專業建設為標準開始進入新的建設階段,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將呈縱向不斷加深,橫向持續拓展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煙臺民間舞 ?非遺 ?校本課程 ?海陽秧歌 ?張蔭松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2-0101-05
我國《“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指出:“推動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編寫非遺教材。鼓勵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支持傳承人參與教學,加強非遺師資培養。”表明了人才培養與非遺傳承之間存在的相互促進關系。作為表演藝術類的民間舞蹈,隨著文化創新、娛樂形式的不斷豐富,其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展示平臺日趨減少,表演人員青黃不接,精湛技藝沒有傳承下來。山東省煙臺藝術學校(以下簡稱煙臺藝校)作為煙臺有64年歷史的唯一一所市屬專業藝術學校,更有義務、有責任、有優勢,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煙臺民間舞蹈文化。
一、豐富多彩的煙臺民間舞蹈
傳統舞蹈是我國10個非遺類別之一,絕大多數民間舞蹈均屬此類,但也存在依附于傳統音樂、民俗等的個案。可以這樣認為,煙臺作為山東省轄地級市,凡是煙臺行政區域內的民間舞蹈,特別是入選各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民間舞蹈,都屬于煙臺民間舞課程可論證的范疇。截至2022年,煙臺市入選市級及以上非遺保護名錄的民間舞蹈共9項。
(一)秧歌類
海陽秧歌主要流傳于煙臺海陽市,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海陽秧歌發軔于敬神祭祖的禮儀,最早確切的文字記錄距今已有598年。海陽秧歌“大場”風火熱烈,“小場”風趣詼諧,以其莊重嚴謹的禮儀,古樸粗獷的風格,綿延流傳在膠東半島。
“鵪子斗鱉”主要流傳于煙臺棲霞市,2021被年列入第五批山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鵪子斗鱉”表演比較靈活,主要靠演員臨場發揮和默契配合。步法主要是模仿鵪子和鱉的步法特點,通過挑逗、誘惑、嬉鬧等方式,產生喜劇效果。
“芝罘咯鞭”主要流傳于煙臺芝罘區,2006年被列入首批煙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芝罘咯鞭”來源于煙臺開埠前后省外人士的口傳身授,距今至少擁有150年的歷史,演變中植根本土,逐漸形成了獨具本土風情的煙臺民間舞,“芝罘咯鞭”呈現威武穩健的審美特征。
(二)鼓舞類
八卦鼓舞主要流傳于煙臺棲霞市,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八卦鼓舞是一種民間鼓舞,來源于全真教齋醮儀式,由“百間觀”傳入民間,因鼓面繪有太極八卦而得名,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八卦鼓舞描繪了一幅田間求雨圖,飽含風調雨順的期望。
福山雷鼓主要流傳于煙臺福山區,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山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是一種亦鼓亦舞的綜合性民間舞蹈,大多在廟會和逢年過節時表演,因表演時鼓聲如雷而得名。表演時演員胸前挎鼓,右手握槌,槌尾系紅色鼓穗,腳步穩健,盡顯開路鼓威風。
只楚廟鼓主要流傳于煙臺芝罘區,2006年被列入首批煙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封建社會時期,廟鼓甚為流行,是村民祭祀祈雨以及趕廟會時必舉行的活動。只楚廟鼓由鼓點、鼓步、鼓舞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每部分時長約八分鐘,如此循環進行。
蓬萊燒紙舞主要流傳于煙臺蓬萊區,2006年被列入首批煙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蓬萊燒紙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風俗性祭祀歌舞,又稱“燒紙調”“請閨女”等,曲調有“九腔十八調”之說。燒紙舞表演時演員左手持單皮鼓、右手拿鼓鞭,舞蹈動作粗獷有力。
(三)燈舞類
穿花舞主要流傳于煙臺棲霞市,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山東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穿花舞起源于全真教齋醮儀式,擁有約800余年歷史。穿花舞表演時演員身著戲裝,左手持燈,在鑼鼓打擊樂的伴奏下,用平穩而輕盈的小碎步勾畫出一幅幅流動的場圖。
籃子燈主要流傳于煙臺牟平區,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煙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籃子燈是集音樂、舞蹈、民歌、美術、民間打擊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民間表演藝術,其中舞蹈是重要組成部分,籃子燈有據可查的歷史為15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各級非遺名錄的一定是傳統舞蹈,但未進入非遺名錄的民間舞蹈也應納入我們的保護視野,因為沒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就沒有文化遺產的茁壯成長。
二、煙臺民間舞課程的建設依據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江東認為:“許多院校都利用本地區的‘非遺舞蹈作為傳統舞蹈教學的資源,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舉措。”挖掘非遺傳承的價值和內涵貫穿課程思政教育,引導學生運用非遺元素,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為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筑牢根基。從舞蹈類別來講,煙臺民間舞作為一個再造的代名詞,并不是一個舞種的名稱,而是某類限定性舞種的代名詞,隸屬“民間舞→中國民間舞→漢族民間舞→山東民間舞→煙臺民間舞”的邏輯。
(一)重要性:建設煙臺民間舞課程滿足多層需求
建設煙臺民間舞課程,一是多元課程發展的需要。學校人才培養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課時有限,我國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自己的舞,無限制收納在實踐中很難實現,但只依靠目前較固定的6個民族和8個地區的民族民間舞,來擔負起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的任務也不合理。如果將煙臺民間舞逐步進行加工整理,形成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校本資源,之后進入舞蹈課堂和藝術實踐,這將不僅傳承與保護了更多的中華民族傳統舞蹈文化,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體系建設以及舞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二是以舞育人實踐的需要。煙臺民間舞不應只停留在民間,而應該進校園、上舞臺。非遺傳承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學生綜合素質在符合崗位標準的同時又可以達到升學水平,同時還具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事實上,強調舞蹈文化作為相關教研與編創的核心內容與實踐基礎,正是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及文化的傳承,人的育化。”三是地域文化傳承的需要。2022年5月《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三年行動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優化職業學校非遺專業和課程設置,培養一批新時代青年非遺傳承人,加強與煙臺藝術學校交流合作,在原有非遺課程設置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課程內容,鼓勵非遺傳承人入駐開展教學活動。”
(二)可行性:同類院校注重校本課程建設
從地理上講,煙臺位于膠東半島,“膠東半島位置特殊,三面向海,一面臨河,中心地帶膏壤肥澤,由此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以農耕民俗信仰為根脈,膠東仙道文化、儒家禮樂思想、傳統武術文化等多元滲透,與依山傍海而居的自然地理環境一起,催生了煙臺民間舞的外化形態,構成了煙臺民間舞的舞蹈生態,成為煙臺民間舞課程構建的重要學理依據。
課程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依托的主要載體,各藝術院校在堅持民族舞蹈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在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課程,在第8、9、11、12屆“桃李杯”中均出現過“精品組合課”,東北秧歌、安徽花鼓燈、朝鮮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多堂民間舞課程被評為“保護傳統舞蹈文化貢獻獎”。
在中職學校層面上,重慶藝術學校的《秀山花燈》、大連藝術學校的《長穗花鼓》、廈門藝術學校《閩南拍胸 錢鼓 彩婆彩球》、寧夏藝術學校的《回族舞蹈》、無錫文化藝術學校的《海安花鼓》、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校的《東北秧歌》、新疆藝術學院附中的《維吾爾族舞蹈》、廣西藝術學院附中的《京族舞蹈》……都取得了可贊的成績和寶貴的經驗。煙臺藝校依據舞蹈表演專業培養“崇德尚藝、技能扎實、特色突出”的中等舞蹈藝術人才的目標,著眼于課程又延展于課程,充分借鑒各校經驗,積極建設煙臺民間舞課程。
(三)基礎性:張蔭松深耕海陽秧歌
海陽秧歌由于較早進入專業文藝舞臺(1959年煙臺代表隊排演秧歌舞蹈《人民公社萬歲》參加山東省躍進歌舞匯演)和藝術院校(1983年張蔭松在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海陽秧歌組合),知名度和影響力最大。談到海陽秧歌,必談張蔭松。張蔭松作為老煙臺城里的名門張家之后,卻與鄉土民間的玩意兒打了一輩子交道。他說:“我是1959年被特招進入原來的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從此開始接受正規舞蹈教育的。1970年由于家庭成分不好,被轉業到地方,回到煙臺市群眾藝術館,那陣兒還沒有這個名字,是叫煙臺市毛澤東思想宣傳站。70年代,很多歌舞團的編導下來采風,我就用民間的海陽秧歌隊迎接他們,包括北舞的許淑媖老師來采風,我也是用4個村的秧歌隊把她們迎下車然后送到廣場看秧歌。1983年,許老師請我到北舞去給她們的學生上課,我很膽怯,這是海陽秧歌第一次走進專業院校,又是給大學生上課,我自己都沒上過大學,而且許老師就站在學生堆兒里一起學。之后逐漸軍藝、民大、上戲、山藝,包括成都、沈陽、長沙等等都請我去上課,海陽秧歌傳授的范圍就越來越廣了。”
通過梳理資料,我們發現公開出版的海陽秧歌教材主要有5部,都與張蔭松息息相關。2001年潘志濤主編的《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2004年趙鐵春和田露主編的《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2010年張蔭松編著的《山東海陽秧歌(文字版)》、2012年張蔭松和田露合著的《山東海陽秧歌教程》、2018年張蔭松編著的《海陽秧歌(音像版)》,以上教材全部或者大部分是張蔭松根據“元素教學法”從原生態海陽秧歌中提煉出來的內容,一定意義上講張蔭松對于海陽秧歌的傳承弘揚功不可沒。其中,《山東海陽秧歌教程》一書內容豐富、結構科學,采取圖片、文字、曲譜、影像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分析講解動作特點、課堂教學組合、角色個性組合以及傳統短句,展示了海陽秧歌舞蹈藝術的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散發著濃郁的山東味道。
三、煙臺民間舞課程的建設現狀
煙臺民間舞課程的建設歷經了從無到初步成型的過程。“青少年會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新鮮的活力與生命力,他們的‘年輕視角會以契合當代的方式,促成非遺鮮活地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體驗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也是煙臺民間舞課程構建的重要因素。面對傳承弘揚非遺的時代重任,充分尊重非遺傳承的客觀規律,將“在守正中培根,在創新中鑄魂”的培養理念,轉化為“非遺文化課+非遺技能課+非遺實踐課”的課程體系。
(一)從依附走向獨立
煙臺藝校有關煙臺民間舞課程的開發肇始于2010年,經歷了從依附到獨立的過程。2010年—2020年為第一個階段,此階段煙臺民間舞作為一個代名詞還沒有正式提出,關于海陽秧歌的課程開發占據著主體,它依附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作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授課內容的組成部分,6年制的學生在中職四、五年級學習。2011年,張蔭松到煙臺藝校傳授給舞蹈教師6個海陽秧歌組合,分別是《印象組合》《提擰組合》《裹擰組合》《擺步組合》《滾浪組合》和《過大年組合》,之后學生課堂上學的海陽秧歌均在此基礎上略加改動。2016年,煙臺藝校邀請張蔭松共同編創《海陽秧歌組合課》,并報名參加了第11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遺憾的是未能入圍現場展示。2019年,《芝罘咯鞭組合》編創完成并實踐于課堂。
2021年開始為第二個階段,以煙臺藝校舞蹈表演專業獲山東省教育廳批準成為首批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特色化專業建設項目為標志,煙臺民間舞課程作為校本課程的名稱被正式提出,并列入該項目建設目標。2022年,《八卦鼓舞組合》《蓬萊燒紙舞組合》先后編創完成,海陽秧歌方面將視野拓展到男性角色,新增《樂大夫組合》《貨郎組合》,經過公演和論證,上述4個組合均被納入到煙臺民間舞課程教學內容。以八卦鼓舞組合為例,在編創的過程中,省級傳承人林振全老師、棲霞市文化館、煙臺市舞蹈家協會等有關個人和單位,或傳承技藝,或提供資料,或給出意見,為組合的推出貢獻了智慧,提供了幫助,這也是八卦鼓舞在國內首次以舞蹈教學組合的形式呈現在專業藝術院校的舞臺上,讓人耳目一新。
(二)以課程為基礎發散建設成效
煙臺藝校強化“以賽促教”。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教師的業務能力處于關鍵的位置,鼓勵教師以煙臺民間舞為素材設計內容,參加各類競賽評選,達到提升業務能力的目標。如《守正+創新:中等藝術職業學校“雙融三聯”非遺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山東省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非遺傳薪火 文脈育新人》獲山東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美育案例一等獎、《群舞教學設計》獲山東省中職首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二等獎、“排練舞蹈劇目《一片丹心向陽開》”獲煙臺市職業院校教師全員教學大比武一等獎、《海陽秧歌 短句教學》獲煙臺市職業院校優質課比賽一等獎、《八卦鼓舞傳薪火 棲霞奇技承初心》獲煙臺市“弘揚地方文化 傳承家國情懷”校園影視作品創作大賽一等獎……上述成果,得益于前期煙臺民間舞課程的建設,獲獎的教師也均來自本課程的建設團隊。
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使學生受益良多。煙臺藝校師生創作表演的舞蹈《咯鞭少年》,榮獲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的2020年山東省中小學生校園藝術節舞蹈器樂專項展示活動一等獎、優秀創作獎和優秀實踐教學成果獎。還榮獲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8部門主辦的2021年“致敬百年頌黨恩 揚帆奮進新征程”山東省少兒藝術展演舞蹈大賽一等獎。創作表演的舞蹈《一片丹心向陽開》榮獲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的山東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優秀創作獎和優秀實踐教學成果獎。通過“以賽促學”,不斷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煙臺民間舞的學習,不僅學習到舞蹈的動作和程序,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浸潤,在盡情舞蹈中感受到煙臺地域文化的實質,理解煙臺地域文化的精神與審美,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凝聚力。
(三)短期計劃與長期規劃
2024年底,煙臺藝校舞蹈表演專業建設首批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特色化專業項目將迎來驗收,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隨之基本完成。過程中,計劃遴選職教課程專家、藝術院校名師和藝術院團名家,成立校本教材開發工作小組,完善開發計劃。組織張蔭松等舞蹈名師、林振全等非遺傳承人、棲霞市文化館等非遺機構、煙臺市舞蹈家協會等文藝協會、煙臺市職業教育研究室等科研機構、煙臺膠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企業、魯東大學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組成煙臺民間舞傳承創新命運共同體,進行模塊化課程設計,最大限度形成合力。最后,形成校本教材《煙臺民間舞蹈教程》,論證后試用,組織開發工作小組調研試用情況,修訂后組織出版。
2021—2026年,以參評新一輪各級教學成果獎為目標,促使煙臺民間舞課程實現高水平發展。一方面縱向不斷加深,在《煙臺民間舞蹈教程》的基礎上,計劃編寫《煙臺民間舞蹈文化》與《煙臺民間舞蹈作品》,本課程申報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社區教育優秀課程、“桃李杯”精品組合課、“芳華杯”教學精品課等項目。另一方面橫向持續拓展,課程建設團隊成員參加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申報教學創新團隊、申報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指導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展示、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等活動。依托煙臺藝校申報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等平臺。
四、結語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將推動職業院校設立民族傳統技藝等相關專業,推動非遺進校園,支持學校開展非遺展示、展演、競賽及互動體驗活動,并將加強齊魯文化形態區域性整體保護列入專欄計劃。《煙臺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將非遺保護傳承列為專題,提出:“建立非遺資源數據庫,加強非遺分類保護和整體保護。”基于多元課程開發、地域文化傳承、舞蹈生態統一,加之同類院校的普遍做法和張蔭松深耕海陽秧歌的豐碩成果,使煙臺民間舞課程的設計與實踐變得重要且可行,隨著一代代煙臺藝校人的辛勤耕耘,煙臺民間舞課程建設成效必將呈縱向不斷加深,橫向持續拓展的發展態勢,同時也為煙臺民間舞蹈文化和其他非遺保護項目的傳承發展提供一種參考模式。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DB/OL].2022-04-24.
[2]郭磊.贛南采茶舞蹈教材與教學實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10.
[3]煙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煙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三年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DB/OL].2022-05-13.
[4]劉煥陽,陳愛強.膠東文化通論[M].濟南:齊魯書社,2015:1.
[5]張盈,王珊.醒獅舞“非遺進校園”的教學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