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新
摘 要:在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綜合惠東縣的旅游資源,并通過對旅游資源的調查分析篩選出適合教材內容的材料,將構建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內容的特色化,使校園環境更具人文性。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利用,使語文校本課程中的人文性有了更好的發揮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對當地旅游資源的學習培養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熱愛,使學生能夠樹立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旅游資源;校本課程;學術價值
一、地方旅游資源與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背景
校本課程作為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其內容大致為:改變以往課程集中管理的情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增強教育課程對該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地方課程的改革應當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使基礎教育能夠具有地域特點,使教育課程更具地方性。在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使課程的設計和規劃更具地方特點,以便更適應當地學生的學習,通過與地方旅游資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以及對家鄉的熱愛。
二、以惠東縣為例,合理開發地方旅游資源
語文校本課程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教育資源,從根本上反映教育的地域特點。惠東縣在旅游資源的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為學生熱愛家鄉大好河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下是筆者總結出的惠東縣旅游資源的集中形式。
1.紅色旅游
在革命戰爭爆發的年代,惠東縣高潭鎮曾經作為我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區級所在地,有“廣東井岡山”之稱,其中還有“東江紅都”之稱的中洞村。
2.藍色旅游
惠東縣作為沿海縣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其中巽撩海灣被譽為“東方夏威夷”,海灣景色旖旎,巖礁景色更是十分迷人,真是使人流連忘返的海濱度假天堂。港口的海龜自然保護區是全國唯一的一處以海龜為主的保護區,雙月灣平海灣沿海部分有十幾公里,沙白波平,給人們提供了休閑度假的良好空間。
3.古色旅游
惠東縣是古老縣城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名勝古跡。平海古城是嶺南地區現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惠東縣境內還有至今仍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村落,是位于多祝鎮的畬族村,由于畬族村寨的存在,豐富了惠東縣的民族文化,使原始的畬族語言、服飾、民間故事等得以流傳至今。惠東縣還存在具有濃厚嶺南客家風情的村落,就是同樣位于多祝鎮的黃獅古圍村,該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還保留御賜牌匾等文物。惠東縣的寺廟古剎等宗教建筑也非常豐富,如九龍峰的譚公祖廟、新庵的西來古剎、吉隆的石庵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使惠東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地方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地方旅游資源與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與研究內容
1.學術價值
在語文教學形式的開展過程中,加入實踐活動與地方特色選修課程,通過多種形式的地方特色課程教學,豐富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滿足教師與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要求,使語文校本課程能夠貼近生活、貼近自然,從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中彌補新課改的不足之處。通過對特色教學資源的開發,使地方教學體系更加豐富完善,為語文校本課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并使地方特色課程有了新的發展之路,發揮了地方特色課程教學的優勢。
2.應用價值
通過對惠東縣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合理利用,使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有了新的內容,讓惠東縣旅游資源具有較深的文化意義與教育意義。地方旅游資源與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生通過課堂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家鄉的美,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更加貼近自然、體驗社會,在實踐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形成豐富的情感態度,陶冶情操,從而使學生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豐富的旅游資源與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使教師獲得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使語文校本課程教學更具開放性、地域性,有利于教師通過對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究不僅能夠使我校的教育事業得到發展,還能夠提高全縣的教育質量,并使我校的校園文化更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及文化效益。
總之,在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綜合惠東縣的旅游資源,并通過對旅游資源的調查分析篩選出適合教材內容的材料,構建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相結合,達到教學內容的特色化,使校園環境更具人文性。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利用,使語文校本課程中的人文性有了更好的發揮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對當地旅游資源的學習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的熱愛,使學生能夠樹立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是校本的課程開發,還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開發概念再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
[2]曾伏虎,李進新.校本課程開發:優質教育資源的生成機制[J].當代教育科學,2003(6).
[3]張榮芝,吳洪建,張勤國.談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