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緯地
摘要:校本課程是一種課程開發模式,而非國家統一出版的教材。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種學科呈現的形式,它是為了滿足學生特殊音樂學習的需要,建立在學校可利用的音樂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來實現學校音樂教育特色化的目標任務。我所選取的天水市三中所在地域屬于隴東南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積淀。生長在這片熱土中的學生應當了解、熟知當地的音樂文化,傳承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天水民間音樂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能突出學校的特色,體現地方的特點。充分挖掘甘肅天水地域文化資源,把其中可以為學校所用的素材納入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體系。
關鍵詞:校本課程;音樂校本課程;天水地域文化;天水市三中
中圖分類號:J6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17-01
地域文化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珍貴資源。地域文化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有的學者做了總結,“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獨有的文化積淀等條件下形成的一種亞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傳統性和獨特性。”地域文化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它比較接近原生態的文化形式。例如隴東南地區的音樂文化,它有著一定的地域環境和有當地獨特的歷史背景,從而形成了特有的音樂文化。
從地域上來看,天水民間音樂屬于隴東南音樂文化的范疇。通過對天水民間音樂歷史淵源的探索,審視了它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蘊含的豐富民俗人文價值,以促進天水民間音樂這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在音樂校本課程開發中融入了地域文化的要素,從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讓本地的學生熟悉當土的民俗音樂文化。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能力發展需求。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音樂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
一、結合隴東南地域特色對天水市三中的學生展開問卷調查
我國校本課程從上世紀末以來就有學者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了較高的關注和深入的探究。在1996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出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26條規定,其中第十四條指出:“要調整和改革課程體制、結構、內容,建立新的教育課程體制,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這是我國最早提出“三級課程管理”的概念。
隴東南即甘肅的東南部,包括了天水、隴南、平涼、慶陽四個市及其所屬的縣區。天水市位于隴東南的中心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其中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獨特的地方資源就為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優秀的素材。
下面是給天水市三中的部分學生做了一次關于“音樂學習情感態度”的問卷調查,共10道題,發放了35份問卷給高一的學生。最后根據問卷結果得出如下結論:從統計分析中可知,大家對音樂經典作品喜愛、接受程度還是挺高的,對音樂理論課關注度不高,比較熱衷于對音樂技能課的練習。可以推測出大家還是很熱愛音樂的,偏重于音樂實踐、應用型的學習。因此建議老師多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對音樂的熱情,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解答學生的問題并給出適當的贊許,提升學生自信心。同時強調學生音樂理論課的學習與平時的積累。
二、校本課程的具體實施策略
根據天水市當地可利用的資源,考察天水民間音樂的種類和各個時期天水民間音樂的發展,對教育資源進行分析、整合。弄清楚天水市三中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與限制。在對各方面條件和優勢進行合理分析和評估的基礎上,盡量揚長避短。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程情感態度上的需求,發揮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資源,以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能力發展的需求。
在課程設置上,我先查閱了相關資料,對于天水市范圍內的民俗音樂做了一個大致的分類。將音樂校本課程《天水民間音樂》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山歌、小曲、社火。
山歌,在甘肅天水通常俗稱“花兒”。天水地區的山歌主要屬于隴中花兒洮和岷花兒之間兩種類型。其中的隴中花兒主要分布于武山、甘谷、清水、麥積、秦安一帶流行的山歌。歌詞一般以七字句的句式居多,歌詞以即興創作的居多,整體較自由。同曲填多詞較為常見。天水山歌的曲調風格各異,有抒情、優美,也有高亢或凄婉的,演唱時無器樂伴奏。在音樂校本課程設置中,山歌模塊選取甘肅張家川花兒的“二細的草帽雙飄帶”,突出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地方民間音樂特征。
小曲,在當地也俗稱地攤秧歌,在天水具有廣泛地流行性,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秦安小曲。秦安小曲最早形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秦安小曲在類型上分為花腔和老腔。小曲的唱詞為天水民間方言,無對白。伴奏樂器有三弦、镲、鑼鼓、四片瓦等,或以塞子敲擊節奏。在音樂校本課程的設置中,小曲模塊選取的是秦安小曲《火焰駒.賣水》選段“海枯石爛情不移”。這是秦安小曲比較經典、保存比較完整的唱段,具有時代氣息,是傳承音樂教育的良好素材。
社火,當地也稱“天水秧歌”,是盛行于天水城鄉的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社火演出的時間地點是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城鄉村鎮在街頭巷尾形成秧歌匯演的大場面,熱鬧非凡。社火的伴奏主要是民間小樂隊形式的打擊樂。社火的題材廣泛,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有傳統戲劇故事、歷史故事以及神話傳說。在演出類別上也十分豐富,如腰鼓、高臺、龍燈、耍獅子、旱船、夾板、高蹺、蠟花舞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形式。
三、高中音樂校本課程評價
音樂校本課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音樂校本課程學習,保證音樂校本課程順利實施,并檢驗音樂校本課程實施的效果,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音樂校本課程。評價分為三個方面:1.對學生音樂校本課程學習的評價。2.對教師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3.對音樂校本課程本身的評價。評價采取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結語
高中生的年紀,身體、思維發育已接近成人,已經具有一定的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作品的理解能力。對音樂課程的學習不希望和義務教育階段一樣,喜歡具有新鮮感的事物。學生在家鄉的土地上生活了十幾年,在音樂課上運用了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音樂校本課程,學生會更有親切感,同時也傳承了中華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制作如《天民間音樂》這節音樂校本課程,從問卷、設置、評價三個方面闡述具有地域特色的普通高中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作者單位: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