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辰寧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審美也有了更深入的認知。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藝術作品開始向著商品、消費品發展,這使得藝術市場、藝術家的創作更傾向于大眾審美。本文主要從大眾審美視角對現代美術作品進行賞析,首先簡單闡述大眾審美與現代美術的定義,其次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最后對大眾審美下的現代美術作品賞析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眾審美 ?現代美術 ?賞析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2-0184-05
繪畫藝術承載的是一個民族乃至國家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底蘊,更是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物證。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可以拓展人的眼界、提升人的藝術素質、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現代美術作品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國外與國內的美術藝術相互碰撞、融合,各類美術作品展、繪畫培訓班陸續涌現,對大眾的審美情趣、審美水平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也使得大眾對現代美術作品的欣賞角度產生了較大變化。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大眾審美
審美是人類在主觀層面的心理活動歷程,也可以看作是人們結合自身喜好需求做出的對事物的看法。而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思維和角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審美具備一定的個體性與獨特性。站在中外美學史的角度來看,審美是一個獨特的學科領域,其結構框架長時間受美學思想影響,更傾向于高雅藝術,這使得審美與大眾存在較大距離,具體來說就是脫離了群眾的實際生活,更貼近哲學理論與社會引領方向。但是在新時代下,隨著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以高雅藝術為主的市場已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藝術作品賞析也逐步滲透到普通民眾的精神生活中,大眾的審美需求也逐漸參與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目前審美已經和群眾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這標志著大眾審美時代已經到來。大眾審美會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變化,其呈現的是當時歷史環境下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雖然大眾審美在時代上存在局限性,但是它與人民群眾心理需求、社會需求是相符的,所以客觀上大眾審美是藝術價值評判標準中的關鍵一環。
(二)現代美術
現代美術也指“先鋒派”美術,即20世紀以來擁有前衛特色且和傳統美術背道而馳的美術思潮或流派。現代美術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期,當時印象主義與象征主義藝術家們主張“繪畫不做自然的奴仆”“繪畫不得依靠文學與歷史”“為藝術而藝術”等理念,同時針對“繪畫語言本身的價值”展開了深入研究。而這些理念也是現代美術體系的重要理論基礎。被稱作“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是法國后印象派系,其強調繪畫語言的幾何結構與形體美。現代主義比較突出的美術作品是1905年以馬蒂斯為首的法國野獸主義畫家創作的作品。其中1907年畢加索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正是傳統美術和現代美術的分界線。和西方現代美術相比,中國現代美術在本土文化審美的基礎上融入了外來文化。現代畫家潘天壽指出,在現代繪畫中,中國畫的創作應當將中國繪畫方法當作基礎,要求中國畫重視根基性,西方美術作品對中國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藝術家也在不斷研究西方繪畫的民族化問題。比如彥涵1944年創作的黑白木刻《當敵人搜山的時候》、羅工柳1951年創作的布面油彩《地道戰》等,通過這些作品可以看出,這些畫家的藝術語言逐漸從“洋”變為“土”,民族特色更明顯、本土元素更突出。
二、大眾審美與現代美術作品之間的關聯
美術作品的創作需要結合實際生活與時代背景,而時代審美與美術作品息息相關,可以說正是因為大眾對審美對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現代美術作品才得到良好發展。
(一)大眾審美是現代美術作品的重要變量
在大眾審美情趣多樣化發展的背景下,美術作品的創作思想、藝術題材、風格特色也隨之發生改變,可見大眾審美是美術創作中的重要變量。首先,創作思想,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更多的是群眾觀點的呈現與情感傳遞;其次,藝術題材,由以往的塑造高大英雄人物和描繪歷史事件變成了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與個人精神世界的展示;最后,風格特色,從過去的寫實派逐漸向著多元化趨勢發展。黑格爾認為:“對藝術而言,直觀簡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觀賞者想要在作品中感受到親切、生動,與自身生活相貼近的內容。”從文化心理層面看,大眾審美是有積極作用的,具體表現在美術作品更傾向于反映社會群眾生活。比如在21世紀初出現的卡通油畫,色彩豐富華麗,造型千奇百怪,一時間廣為流傳。而這一現象和80后、90后一代的成長環境有著很大關系,圣斗士星矢、海賊王等動漫形象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形式各異的動漫游戲,使得動漫成為大眾審美生活的一部分。隨著大眾審美的變化,我國美術作品和卡通進行了充分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并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和肯定。繪畫展“下一站卡通嗎”2005年于北京星空間畫廊舉辦,吸引了眾多畫家,包括蔣建開、徐毛毛等藝術家紛紛創作以卡通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可見,作為現代美術作品中的變量,大眾審美的變化使得美術作品也隨之產生變化,促進了現代美術作品的創新開放發展。
(二)大眾審美是現代美術作品的風向標
美術作品要想在中國獲得穩定發展,一定要得到中國群眾的喜愛和肯定。若是中國美術照搬西方美術,那我國群眾必然無法欣賞理解。因此,我國現代畫家以中國文化為核心進行了西方美術中國化的探索,以油畫為例,最后構建了符合中國審美的油畫體系,即中國寫實油畫和中國寫意油畫。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美術作品更傾向于寫實化,包括題材、語言、技法等多個方面,這為中國寫實派美術作品的發展打下了良好開端。在這一時期,美術創作者通過寫實性的語言記錄現實生活,同時對新中國成立后百姓生活進行了描繪刻畫,促進了中國美術作品的本土化發展。由此可見,大眾審美就是中國美術作品的風向標,為創作者指明了具體方向。2005年,中國寫實畫派成立,由楊飛云、陳逸飛、艾軒等寫實畫家組成。他們在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遵循人文與理性原則,滿懷真誠地對待生活與藝術,雖然他們的風格迥異,但都非常關注生活,尊重事實,用一支小小的畫筆表達中國文化。受寫實繪畫良好發展的影響,中國寫意繪畫也取得了一定進步。比如董希文在創作過程中將敦煌壁畫和傳統年畫進行融合,而且董希文在中國繪畫民族化方向也有深入研究。總體來說,大眾審美的時代需求對中國寫實繪畫題材的民族化、生活化、本土化起到了促進作用,更為中國現代美術作品指明了精神方向。
(三)大眾審美是現代美術作品的評判標準之一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成為裝飾品走進了千家萬戶。百姓對美術作品的喜愛和選擇,實際上體現了經濟社會審美理念的變化。審美與消費息息相關,作為現代社會的主旋律,消費使得現代美術作品越來越商品化。市場需求為繪畫創作者提供了靈感,而市場規則要求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大眾審美的需求,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大眾審美需求成為現代美術作品的評判標準之一,可以決定美術創作者的題材與內容,使得中國現代美術作品走上了一條商品化之路。當消費變成了審美文化的分支,藝術評判的標準也從傳統的藝術價值與時代精神變成了大眾的喜好與選擇。換句話說,美術作品的好壞、優劣完全取決于大眾的喜愛與否。市場追求的是高利潤,在該觀念下,商拍、商演等活動火熱無比。美術作品的商品化發展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這是中國藝術受社會影響產生的最大變化,也恰恰是因為評判標準的改變與商業炒作包裝,繪畫藝術家們才能從畫布后走到大眾面前,讓更多人能夠欣賞美術作品,并為大眾選擇美術作品提供了一種“價值參考”,加快了中國美術作品商品化的腳步。文化的蓬勃、藝術家的生存都需要大量資金作為支撐,但是如果太過考慮市場,勢必會導致藝術作品缺少社會價值與人文精神。所以,在美術作品商品化的過程中,藝術家應維持作品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平衡。
三、從大眾審美視角賞析現代美術作品的路徑
(一)以題材為切入點進行賞析
欣賞美術作品有助于提升大眾的審美修養,培養大眾的創造性思維。大眾在欣賞現代美術作品時,需要對作品的題材、創作背景進行全面掌握,以題材為切入點,對作品的創作技巧、藝術表現形式、思想情感等進行揣摩分析。此外,因現代美術作品經歷了時代變遷,所以在對其進行欣賞時,大眾要展開個性化思考,用包容的態度評判作品。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畫家的創作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獲得靈感,因此大眾在賞析美術作品時,要充分感受畫家在作品中融入的生活感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一系列新政策的影響下,眾多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深入生活,反思現實,用嚴謹認真的態度對歷史、鄉土、民俗和百姓的生活進行描繪,借此勾起人們對往事的懷念之情、鄉土的留戀之情,以及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些美術作品為藝術的大眾化發展夯實了群眾基礎。
比如潘世勛創作的《我們走在大路上》,這是他前后5次進入西藏充分體驗藏族聚居區人民生活風俗之后所創作的美術作品,體現出濃厚的西藏特色。在該作品中,潘世勛選擇藏族青年筑路工人作為主要內容,畫中這些青年一邊走一邊歌唱,充分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藏族群眾熱情洋溢、激動振奮的精神面貌。創作過程中,潘世勛發揮了筆觸的優勢,通過巧妙的繪畫技法,讓光感在紙上用跳躍性的形式展示出來,突出了畫面的寫實感。從整體來看,該作品借助明暗色調的對比與豐富的色彩吸引觀者的目光。畫家著重刻畫了藏族青年工人的形象,她們成群結隊,邁著堅定的步伐,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其中一人還吹起口琴,這讓人不由自主想起同名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再比如忻東旺的《早點》,該作品在“第十屆美展”中奪得金獎。作者忻東旺是我國寫實油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目光一直追隨著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勞苦大眾,通過貼近生活、走近百姓的藝術方式,為美術作品增加了深厚的人性內涵。《早點》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其描繪的場景是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有的街頭早點攤兒,雖然環境較差,但是食客卻絡繹不絕,贊不絕口。作者通過寫實手法,讓觀者通過欣賞畫作就聞到豆漿、油條的味道。這幅作品并非簡單的藝術作品,它突破了傳統注重實用、忽略精神的傾向,反而突出群眾的內在精神生活,反映當下人們的生存狀態。該作品題材和人物形象都非常平凡樸實,且具有時代氣息,表面看起來是平靜地敘事,但是卻會為觀者的心靈帶來沉重的一擊。
(二)注重作品技法的深入賞析
為了讓美術作品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更接近中國大眾的審美情趣,藝術家在探索藝術語言的同時,對中國傳統藝術手法進行參考,這使中國美術作品的表現技法變得豐富多彩。像吳冠中、蘇天賜、曹吉剛等藝術家都是從中國傳統水墨畫中吸取了繪畫技巧,包括筆法、色彩,以及國畫中通過墨、線、色創設情境的方式。特別是吳冠中先生的美術作品,其不僅對油畫技法進行合理運用,還充分應用速寫的線條,國畫的點、面、潑彩潑墨,以及水彩畫等多種技法。凡是對畫面描繪有幫助的技法,都被吳冠中先生融合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從這也能夠看出他對繪畫技法的創新應用。正因如此,吳冠中先生的繪畫作品為中國美術界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給予了觀者新穎獨特的視覺效果。留白在傳統繪畫中被廣泛應用,很多畫家被中國傳統文化與國畫影響,在創作過程中會通過留白表達自己的思想。
比如吳冠中2006年創作的《故宮》,人們首次觀賞時,不可避免地會被其“中空”造型所吸引,畫作中心部分與下半部分類似于“凸”字型的大面積灰白空間,上方分布了密集參差的小色點。在“凸”字左右上方的部分,通過透視縮減法對故宮的紅墻金瓦進行描繪,表現了建筑實體。整體結構框架與傳統建筑畫作的方式截然不同,吳冠中先生運用俯瞰視角,放棄對具象的描繪,而是選擇用粗獷的筆法繪出一個模糊不清的故宮,隱約撲朔,寫意中又有一絲抽象,融合了梯形、長方形、菱形與三角形等多個形狀,通過相交、組合、重疊等手法,形成獨特的構圖體系,無論是構圖造型還是表現手法,都充滿現代主義的味道。與其他描繪故宮的畫作相比,吳冠中先生的內容與視角更有新意。一般來說,大部分美術作品的中心部位都會留給重要的人物,或者可以點題的對象,盡管中心有“留白”的必要,畫家也會通過筆下物象之“勢”直點中心。《故宮》的中央部位卻是大面積的“空”,可見作者將“空”當作主角。“空”的區域還有些許淡墨水痕,這正是作者對故宮游客的寫意性表達,也達到了虛中有實、空而不空的境界。
(三)關注作品的精神指向
現代美術作品通常會借助一個具象化的形態,把要表達的情感、精神從視覺上傳達給觀者,想通過此讓觀者感受到作品的藝術價值。而美術作品實際上是創作者思想碰撞融合的結果,其不僅包括創作者的理念、情感與愿景,還包括對社會、人生等有所經歷產生的感悟,有較強的主觀性。隨著社會的穩定發展,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與價值觀念也產生了較大變化。對此,大眾在賞析現代美術作品時,應將自身放到相應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探索作者當時的心態與思想活動,由此精準掌握作者繪畫的心理與精神。
比如董希文先生1953年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其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天安門的景象進行描繪。作者對民間美術與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進行了有效運用,同時在作品中融入了創新的藝術手法,比如在刻畫光影與透視時,未曾沿用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將右側柱子如實描繪,反而將該處的柱子進行了刪減。雖然在建筑學上是一個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成功的。該行為主要是為了適應并強化畫面主題與整體和諧性,更為了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作者從現場側面的角度生動描繪了開國大典的場景,順著大家的目光來到天安門城樓下,是開闊的廣場、如海的紅旗和莊嚴的方陣,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朵、大紅的燈籠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將新中國成立時的喜慶歡樂氣氛展現得淋漓盡致。該作品為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建筑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欣賞該作品,大眾的審美、道德都會受到積極影響。
(四)體會作品營造的意蘊
中國傳統繪畫講究“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很多畫家會借自然物象營造意境,表達思想情感,使得作品充滿了文人情趣和文人思想。中國藝術家會賦予事物相應的寓意,比如梅、蘭、竹、菊與高山、隱士等,該行為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體現。意蘊是藝術家隱藏在作品的最高藝術境界。現代美術作品的意蘊往往都是藏在作品內部,大眾可以通過心靈去感受體驗。對美術藝術而言,最高境界是“象外之象”。比如,鄭板橋畫的竹、朱耷畫的鳥、徐悲鴻畫的馬等經典畫作,既對事物的原貌原色進行了生動重現,又將人的思想感情進行寄托,隱晦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理解。意蘊是美術作品的靈魂,所以大眾在賞析美術作品時,除了用眼睛觀察其與實物的相像度,還應當用心去體會美術作品中的情感,探究作品的深層意蘊。
比如鄭板橋先生的《竹石圖軸》,題跋:“……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從中可以看出板橋先生對竹子觀察的仔細程度和長期畫竹的經驗,并說出了“寫神”即“寫生”的理念。在鄭板橋以竹為主題的畫作中,每竿竹、每節竹都有著其獨特的性質,不可被古法所囿,要根據自身的感悟體會對其進行描繪,也正因此他畫出了竹的神韻。石用淡墨折皴勾出,略以干筆橫擦甚見精神,作者想表達雖然處在惡劣的天氣環境下,但是勁竹依然傲然堅挺,暗喻了人應具備堅貞不屈、正直無私、品格高潔等品性。他的畫作借物言志,意境深遠。
四、結語
現代美術作品在人類藝術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不單單是一幅藝術作品,更是多名藝術家精神與智慧的結晶。大眾審美與美術作品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從大眾審美視角對現代美術作品進行賞析,有助于提升培養大眾的審美情趣、創造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精神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書志.現代美術繪畫作品賞析對大眾審美能力的塑造[J].大眾文藝,2016(03):116.
[2]劉偉.從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轉型看現代美術教育中藝術創作的轉向[J].藝術教育,2011(07):126.
[3]王煒煒.現代美術繪畫作品賞析對大眾審美能力的塑造分析[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03):165-166.
[4]柳瑩.基于時代發展背景的藝術本質理解[J].西部皮革,2020(06):109+112.
[5]張凱歌.當代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對大眾審美的影響[J].西部皮革,2020(04):151.
[6]毛玲玲.新媒體藝術對大眾審美的影響淺論[J].新媒體研究,2018(11):126-127.
[7]王曉華.論藝術審美與大眾審美的相互影響[J].南昌高專學報,2009(02):44-45.
[8]簡圣宇.試析現代主義藝術“審美疲憊”生成原因——從現代主義藝術作品的大眾審美談起[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5(01):61-64.
[9]周慧.美術繪畫作品賞析對大眾審美能力的影響[J].新美域,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