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基礎教育不斷改革,幼小銜接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關注。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是幼兒全新的成長過程,幼兒園和小學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別,很多幼兒進入小學后難以適應小學生活,導致幼兒厭倦學習,這對幼兒未來的學習和健康成長都有不利影響。因此,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家長應密切關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的科學教育問題,形成家園校合力。解決好幼小銜接問題可以有效減少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問題,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讓幼兒在小學階段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園校;科學共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家園校幼小銜接科學共育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PTJYKT2237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麗麗(1987—),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實驗幼兒園。
近年來,國家的學前教育政策紛紛指向幼小銜接教育,指出要構建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體系,注重幼小銜接,堅持以兒童為本。2021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專門針對幼小銜接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堅持雙向銜接,可見國家對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視。另外,2022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也明確指出中小學及幼兒園要把家庭教育納入日常的工作計劃中,這一文件也進一步凸顯了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家園校科學共育的必要性[1]。因此,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家長要堅持家園校共育理念,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教師要做好入學準備教育,小學教師要做好入學適應教育,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只有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家長三方協同合作,才能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幼小銜接教育環境,從而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一、幼小銜接教育中“家園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分離
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分離是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導致幼兒進入小學后難以適應小學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兒園教育理念和小學教育理念較大的差別在于,幼兒園階段主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但小學階段則以教授學生系統的知識,并讓學生規范地在教室里開展學習為主。教育理念的不同導致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分層,而長期適應幼兒園教育的幼兒進入系統性、規范性較強的小學會難以適應,導致幼兒容易出現厭倦學習的心理。
(二)銜接意識薄弱
當前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園教師逐漸樹立了銜接意識,但部分小學教師和家長的幼小銜接意識還較為薄弱。部分小學教師認為幼小銜接工作是幼兒園教師的責任,幼兒園教師要幫助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的生活,小學教師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處于次要地位。而部分家長也同樣認為幼小銜接教育是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事情,家長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并不重要,所以把工作都交給了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和家長的幼小銜接意識薄弱會導致幼小銜接工作難以順利開展,而幼兒也難以在良好的幼小銜接環境中得到發展。
(三)家長過度焦慮和重視知識準備
在當前的幼小銜接教育中,家長過度焦慮和重視知識準備的情況普遍存在。家長過度焦慮主要是因為社會競爭激烈,部分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就送幼兒上各種培訓班,害怕幼兒不能適應小學生活,擔心如果幼兒在小學教育中落了下風,就難以進入好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此外,部分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師在幼小銜接階段重視知識準備,想讓幼兒園教師多教幼兒小學階段的知識,這樣幼兒進入小學后可以更快進入學習狀態,在起跑線上與其他幼兒拉開距離,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殊不知這已嚴重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2]。教育部明確規定要堅持以兒童為本,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幼兒園階段不能教授幼兒小學知識。超前教育只會加大幼兒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讓幼兒更加恐懼和厭煩小學學習,反而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
(四)家園校三向銜接機制不健全
家園校三向銜接機制需要幼兒園、小學和家長三方進行合作,相互連接,給幼兒創設良好的銜接環境。但現實情況是多數家長、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缺乏良好的協調合作,且三方更注重自身的角色,彼此之間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從而導致家園校三向銜接機制不健全。這樣不僅會大大降低幼小銜接教育機制的有效性,也容易導致三方在教育理念上發生沖突,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3]。
二、幼小銜接視角下“家園校”科學共育策略
(一)明確“家園校”三方的責任
在家園校三維聯動教育模式中,幼兒教師要基于《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小學教師要基于《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而家長則要充當幼兒園和小學的共育橋梁,既要在幼兒園開展的入學準備教育工作中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又要做小學入學適應教育工作中的支持者和協作者,從而實現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
首先,幼兒教師要基于入學準備教育工作,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等方面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如針對身心準備,幼兒教師要確定向往入學、情緒良好、喜歡運動和動作協調四個發展目標,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生活,對小學生活充滿期待,讓幼兒發自內心地希望成為一名小學生。而這需要幼兒教師圍繞小學學習生活的關鍵點進行正面引導,并注意消除幼兒對小學生活的負面感受。如部分幼兒對小學生活最大的負面感受就是有很多作業要完成,要學習很多知識點,自主分配的時間很少。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可以和幼兒合作,與幼兒共同制訂進入小學后的一日學習生活計劃時間表,讓幼兒勞逸結合,提高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值。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分享對小學生活的認識。一些幼兒說:“小學要背書、算數,可是我都不會。”對于這類幼兒,教師可進行引導:“進入小學后你們會認識很多的新同伴,這些同伴會和你們一起學習,一起背書,一起算數,非常有趣,有不懂的地方,這些同伴都會幫助你們的。”這樣能消除幼兒的顧慮。除此之外,幼兒園可以和小學合作。如在大班下學期,幼兒園可以組織家長和幼兒參觀當地的小學,讓幼兒采訪小學教師,和小學生進行交流。幼兒園還可以和小學教師合作,組織幼兒體驗小學一年級課堂等。這樣能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讓幼兒進入小學后能夠積極適應新環境。
其次,小學教師應該將挖掘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聯系通道作為核心任務,讓兒童自然而然地實現從學前“玩耍”狀態到“學習”狀態的跨越,達到小學階段的發展標準。比如,小學教師可以借助社區的力量,與幼兒園開展一系列的“手拉手”活動,實現與幼兒園教師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小學教師還可以開展與幼小銜接相關的科研課題,與幼兒園教師討論“開學第一課”的相關內容,通過合作達成幼小銜接的目標,保證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連貫性。再比如,小學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開設有關一年級教學內容的公眾號,將其作為幼小銜接的資源平臺。小學教師可以在公眾號中分享各種與小學校園生活相關的指南,比如兒童入學前的建議和要求、兒童入學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與能力要求、幼小銜接的實踐經驗等。這種方式能讓幼兒園教師獲取更多知識,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幼兒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幼小銜接活動,幫助幼兒更快適應小學生活。
再次,家長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后備”力量,成為幼小銜接的重要推動力,與教師積極合作,幫助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功能,讓幼小銜接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家長在了解到小學入校前的要求之后,可以為幼兒提供身心、生活、社會交往及學習方面的準備。家長在家里要讓幼兒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學會計劃時間,提前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同時,家長要幫助幼兒學會表達和調控情緒,對于部分較為內向、不愿多做交流的幼兒,家長要循循善誘,讓幼兒能夠以積極的情緒去進行社會交往,為小學階段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家長還要通過開展親子閱讀活動的方式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豐富幼兒知識儲備的同時,讓幼兒逐漸適應每日閱讀,為小學階段的課程學習做好鋪墊與準備[4]。
最后,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家長還應樹立共育意識。如在社會準備教育和社會適應教育中,幼兒園教師要從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出發,讓幼兒認同所在的班級,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拓展幼兒的交往范圍,營造寬松融洽的人際氛圍,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在幼兒進入小學后,小學教師則要在幼兒原有的發展基礎上,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通過分組游戲、分組學習等方式讓幼兒多和班上其他同伴接觸,在合作學習、合作游戲的過程中增強情感交流,從而讓幼兒在教師創造的交往機會中快速熟悉起來。幼兒回家后,家長要多關心幼兒在學校的人際交往情況,多讓幼兒交流自己喜歡的教師和同伴,從言語和行為上鼓勵幼兒多開展人際交往。在學習準備和學習適應教育中,幼兒園教師要激發幼兒的求知欲,營造敢問想問的氛圍,從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出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接納、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持續性探究行為,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并敢于表達的品質。在幼兒進入小學后,小學教師則要緩解幼兒面對陌生的學校和課堂時所產生的緊張情緒,鼓勵幼兒主動提問,用開放、包容的態度回應幼兒的各種問題,從而培養幼兒樂學好問的重要學習能力。家長也要多參加學校的各類親子交流活動,與幼兒共同制訂各類學習成長計劃,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設計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任務清單,遇到困難時勇于尋求幫助和探索解決方法,也可以把任務清單交給班級教師,共同鼓勵幼兒,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5]。
(二)完善“家園校”幼小銜接合作共育機制
推動幼小科學銜接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的家園校合作共育機制。在共育關系中,幼兒園、小學和家長要意識到三方是平等合作協商的關系,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沒有主次之分,三方應該展開平等對話,并且要圍繞幼小科學銜接開展入學準備教育和入學適應教育。科學共育模式下的幼小銜接教育中,幼兒園要和家長開展合作,小學要與家長開展合作,而幼兒園和小學之間也要開展合作。因此,家長、幼兒園、小學三方可以嘗試構建“一核、一體兩翼、三驅動”的合作共育機制。
首先,針對“一核”,三方要以“兒童為本”為幼小銜接合作共育的宗旨。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要全方位、全過程投入幼小銜接工作中,大力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有效落實。
其次,針對“一體兩翼”,三方要建立幼小雙向銜接的工作機制,推進聯合教育,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其中,“一體”指的是校園協同,雙方要落實幼小銜接政策,聯合教研,完成學情分析、課程開發等工作,順利推進幼小銜接。“兩翼”指的是家園協同及家校協同。幼兒園與小學要突出自身的主導地位,分層指導,分類服務,發揮學校的推動作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要達成銜接共識,共同引導家長協同教育,完成幼小銜接。
最后,“三驅動”則是要協同政策、專家及社區的力量,輔助實現幼小銜接。三方要以幼小銜接政策為引領,以社區銜接為聯動,以專家教育理論為支撐,實現三輪驅動,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幼小銜接合作共育機制,促進幼兒園、小學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讓幼兒能夠以更為積極且良好的狀態進入小學,發揮幼小銜接的價值,提高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教育工作不只包含幼兒園教育,還應包含小學教育和家長教育。只有實施“家園校”三向聯動教育,才能幫助幼兒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芳婷.幼小銜接過程中家園校合作共育的困境與路徑[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86-90.
[2]李相禹,宋金英,逯長榮.“雙減”政策背景下學區化推進幼小銜接家園校共育機制的研究[J].學前教育,2022(11):18-21.
[3]唐蓉.基于家園校三位一體的幼小銜接實施策略[J].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2022(5):55-56.
[4]孫曉昕.基于“家·園·校”科學開展幼小銜接[J].家教世界,2022(9):63-64.
[5]曹錦霞.家、園、校協同做好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家長,2021(3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