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五花八門的當代攝影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那么,紀實類攝影則是要重新回到生活的“場景”之中。
上海市攝影家協會理事殷立勤的《上海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記憶。作為一位出色的攝影記者,關于“攝影”,尤其是“新聞攝影”,他有著怎樣的思考呢?來聽聽他的分享——
攝影記者是我工作的屬性,但是在拍攝的時候我往往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攝影記者,我只是一個愛好者、一個普通人。記者這個身份所帶來的便利,更多的是讓我能更及時地了解一些信息。在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和速度上我或許比其他攝影師和愛好者要快一些,但是真正在拍攝現場還是要靠我自己。
在從事了新聞攝影工作這么多年之后,我的思維方式可能和其他人有所不同,我可能更容易去想,“這個事件為什么會發生”“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我拍攝這個畫面我想說什么”。所以我會一直游走在上海街頭,尋找自己的“獵物”——這是我對攝影的態度。攝影是沒有捷徑的,得付出努力才有收獲。
《上海場景》這組作品是我生活在上海,每天所看到的、拍攝到的東西。我把這些五花八門的場景,一點一點,通過鏡頭展現在人們面前,用這些場景去還原我們上海人的生活變化,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很多當代攝影一路徑直往復雜處、夸張處走去,但喪失了和巨大世界的必要關聯的復雜和夸張,很容易變得瑣碎,變得有點無聊。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聲有色的事件被聰明機巧的點子取代了,即使有人出現,也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抽象的概念。正因為這樣,我作為一個年輕攝影師,一個攝影記者,要反映出一種訴求和愿望:讓我們回到歷史的主體——回到“場景”本身,回到活生生的人本身?!皥鼍啊辈粌H是背景和舞臺,也是人與舞臺的結合,是人在歷史舞臺上的演出構成了歷史的“場景”,這正是攝影獨特強大表現力之所能,這也是我不斷學習的原因。
當我在街頭巷尾按下快門,直面未經命名的、難以言喻的生活時,不能躲閃、不能修飾、不能夸張、不能照單全收、不能裝腔作勢、不能陳詞濫調,只有堅持自己的選擇標準,簡單說,那就是照片自身的質地,正如生活有它的質地。
攝影再現的日常生活并非一本瑣碎的流水賬,描述即是日常生活的探索,這個領域并非平庸的代名詞。日常生活場景構成了某種形式和意義的舞臺。而攝影話語很可能察覺到了日常生活內部藏著不同尋常的潛力。
在新聞紀實攝影中圖片說明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些圖是沒法做到一圖讀懂,而圖說則讓人更加方便理解圖片的內容。這給新聞攝影的傳播起到了添磚加瓦、錦上添花的效果。
作為一直在“戰斗”的攝影記者,把上海視為取之不盡的拍攝源泉,這在上海已然是一個傳統。不同年紀、不同經歷、不同方向、不同意愿,但總會有像我這樣的攝影師專心致志地拍攝這座大城市。
社會和生活正在急劇變化,城市也在不停地發展,生活在上海的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眼前每時每刻產生的紛繁復雜的新景象給我賦予了一項艱巨的工作,隨之而來的,只有不斷傳來的快門聲。
(本文由蔡晴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