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龍 李俊強 劉嘉俊 班代杰
河北金融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鄉村振興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組織[1],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力武器,是推動農村經濟騰飛的重要動力[2]。但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發展情況復雜,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資金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3-4]。當前,研究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現狀和影響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相關因素,對于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長遠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河南省洛陽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數據為依據,分析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現狀,并建立Logit模型,分析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因素。
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郭紅東等[3]從資產規模、盈利能力、信用情況、銀社關系和社長情況等方面分析了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正規信貸的因素。宰曉娜等[5]將影響合作社獲得正規信貸的因素劃分為合作社基本情況、合作社規范程度、盈利能力、合作社領導的期望、外部環境等5類。孟維福等[6]進一步考慮了農業產業化程度層面的影響因素。筆者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點,選擇社長特征、經營能力、規范程度、銀社聯系和外部支持等5方面作為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待驗證因素,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理論框架
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貸款的主體是社長,其個人特征(如信用、聲譽等)會影響合作社能否獲得金融支持[3]。筆者選取文化程度和工作經歷來反映社長特征。文化程度代表社長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其學歷越高,就越容易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金融知識,從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規范經營,有助于獲得金融支持[7]。工作經歷能幫助社長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而基于社會關系網絡形成的“軟信息”是當地銀行放貸所考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豐富的工作經歷能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8-10]。因此,假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長特征與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呈正相關。
筆者選取固定資產、利潤水平、農產品銷售來衡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能力[5]。固定資產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實力,一般固定資產越多,其經營規模就越大,未來盈利水平就越高,償債能力也越強。利潤水平反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償債能力,利潤水平越高,其償債能力越強。農產品銷售是否順暢則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未來的發展潛力,農產品銷售越順暢,則農民專業合作社未來發展潛力越大,償債能力越強。因此,假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能力與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呈正相關。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需要自身不斷規范經營管理[11]。筆者選取財務制度和合作社等級來衡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程度。財務制度是否完善反映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否具有完整的會計報表和財務信息,以便銀行判斷是否為其放貸。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越完善,代表其生產經營越規范,更容易獲得當地金融支持[12-13]。合作社等級是政府根據一定的評選標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的認定,能反映其規范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級越高,其規范程度越高,越能獲得金融支持。因此,假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程度與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呈正相關。
現有研究成果已實證銀社聯系與銀行貸款的關系,即銀社聯系程度越緊密,合作社越容易獲得關系型信貸[6]。筆者選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銀行是否定期對賬來衡量銀社關系。定期對賬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銀行能保持定期聯系,銀行也能及時了解其發展情況。若農民專業合作社能與銀行保持定期對賬,則銀社關系越好,也更容易獲得金融信貸支持[3]。因此,假定銀社關系與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呈正相關。
外部支持會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融資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筆者選取農業保險與政府支持來衡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外部環境。農業保險是承保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財產保險。若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了農業保險,則能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分散風險,減少潛在損失,從而更容易獲得金融支持[6]。政府支持在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若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政府支持(如政府擔保、利息補貼等),則其背后代表的是政府信用,會更容易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有助于其獲得金融支持。因此,假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外部支持與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呈正相關。
筆者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洛陽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調查,對合作社負責人、當地金融機構員工、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進行深入訪談,以了解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現狀。對洛陽市各縣(區、市)不同示范級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80份,排除缺失值、前后不合邏輯的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67份,問卷有效率為92.78%。在正式調研前,對各縣(區、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預調查,以排除空殼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干擾,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被解釋變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獲得情況,用是否獲得正規信貸來衡量。在借鑒現有研究成果[4,6]的基礎上,選取社長特征、經營能力、規范程度、銀社聯系和外部支持等5方面作為解釋變量。
變量基本統計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獲得情況的均值為0.547;社長的文化程度、利潤水平和合作社等級的標準差大于1,其值與樣本均值差異較大。
表1 變量基本統計
由于被解釋變量是二元選擇變量,即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可分為“是”或“否”兩種情況。這種離散的數據不適合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線性估計,否則容易造成誤差項分布的異質性問題。因此,筆者選擇二元Logit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具體如下。
式(1)中:Pi為第i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概率;β0為截距項;βi為回歸系數,i=1,2,…,10。對式(1)取對數,則Logit回歸模型為
式(2)中:Xi為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變量,i=1,2,…,10;Pi/(1-Pi)為獲得金融支持發生的比;εi為誤差項。
筆者運用Stata 14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t回歸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該模型的偽R2為0.83,在多元回歸中一定程度上表明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模型中第(1)列為回歸系數;第(2)列為卡方值,用于檢驗回歸系數是否顯著;第(3)列為幾率比eβ,反映的是某個影響因素獲得金融支持與沒有獲得金融支持之比。
表2 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回歸結果
①社長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與假設不一致。原因可能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的學歷整體不高,大部分都是農民出身,銀行并不會過分注重社長的學歷。調查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的學歷大多為初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的學歷僅占樣本的16.26%,本科學歷的僅有3人。②社長工作經歷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社長有過村干部或返鄉創業的工作經歷更容易利用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找到信貸擔保人,從而更容易獲得金融支持。在調研過程中,當地有針對返鄉創業鄉賢的貸款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使其更容易獲得金融支持。
①固定資產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與假設和現有結論不一致[3,6]。這可能是因為農業具有弱質性,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會面臨更大的風險。調研發現,近幾年規模較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影響,普遍虧損嚴重,難以獲得當地金融支持。②利潤水平通過了檢驗,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與預期結果一致。幾率比顯示,利潤水平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概率是低利潤合作社的2.717倍,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利潤水平是償債的根本保證。③農產品銷售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與假設不一致。這主要是因為農產品受天氣、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價格波動大,會造成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銷售不穩定的現象,而銀行并不會完全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銷售情況進行放貸。
①財務制度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財務狀況越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越容易獲得金融支持。這是因為完善的財務制度不僅代表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程度,更反映了其經營實力,能為銀行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有利于獲得金融支持。②合作社等級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與假設不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樣本中獲得評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僅有40家,占樣本的28.78%;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即使獲得了評級稱號,其經營管理也可能流于形式,僅僅是為了獲得政府補貼而進行評級,導致其難以獲得金融支持。
定期對賬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銀行聯系程度越高,越容易獲得金融支持。這是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銀行的定期聯系能使銀行及時掌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發展動態,有助于其獲得金融信貸支持。
①農業保險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與假設不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保險并不能完全規避風險,往往是風險發生后得到部分經濟補償,但仍然損失慘重;另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保險大多數是由于政府的宣傳和補貼,并不能形成長期參保的有效風險管理機制,因此銀行在放貸時并不會注重其是否參與農業保險。②政府支持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得到政府支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容易獲得金融支持。調研發現,當地政府成立了益農社,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銷售渠道、擔保等服務,還聯合金融機構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從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
以河南省洛陽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結論:社長工作經歷、利潤水平、財務制度、定期對賬、政府支持等因素與合作社能否獲得金融支持呈顯著正相關,社長文化程度、農產品銷售、合作社等級等因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獲得金融支持的影響并不顯著。
4.2.1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加強自身建設。第一,提高盈利水平。合作社可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入駐電商平臺等方式暢通銷售渠道,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2]。第二,規范財務管理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定期開展財務會計知識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財務管理水平。第三,加強銀社聯系。農民專業合作社應與銀行保持密切聯系,在定期對賬的同時報送會計報表,提高銀行對自身的信任度[6]。
4.2.2 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野蠻生長”現象,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支持[15]。一方面,政府應成立財政補助專項資金,對于運營良好但資金受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時給予資金補助;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提高社長的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水平,并將相關政策有效傳遞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其規范有序經營。
4.2.3 金融機構應提高支農水平。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力度。一是增加農村金融供給。金融機構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重點關注“三農”工作,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貸投放力度,助推合作社發展壯大[16]。二是創新金融支農模式。金融機構應根據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滿足其需要的金融產品,如將土地經營權或合作社貨物作為抵押物,解決合作社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三是加大金融惠農力度。金融機構可以適當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的放貸優惠,如簡化貸款手續、對按時還款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返還部分利息等,讓更多有資金需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便于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