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正
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深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在此背景下,農村生態宜居不再是簡單強調單一化生產場域內的“村容整潔”,而是對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內生性低碳經濟發展方式的鄉村探索。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牧區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但與此同時,生產經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生態環境安全。基于此,農村牧區針對生態治理依然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部邊疆,草原分布廣泛,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1]。這導致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實施生態治理的難度較大,生態治理將是當地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長期性、艱巨性任務。基于此,筆者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區生態治理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探索其改善路徑。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四大牧區之一,草原面積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64%、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2]。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是內蒙古草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加上內蒙古自治區地處邊境位置,同時具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功能區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向北開放經濟帶的雙重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從4個方面分析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必要性。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調查公報顯示,全自治區草地面積為5 437.42萬hm2,其中天然牧草地4 792.20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88.13%。草地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區域小氣候、防風固沙等一系列生態功能,同時是實現畜牧業發展和各種農牧產品加工的物質基礎。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不僅是全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區域,也是防沙治沙的關鍵地帶,其生態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生態安全格局。因此,內蒙古自治區應加強農村牧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強農村牧區生態系統保護工作[3]。將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黨中央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給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確立的重要政治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推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發展規劃》提出,努力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增強農村牧區發展活力,積極開展農村生態治理,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逐步實現農牧業強、農村牧區美、農牧民富的奮斗目標。此項發展規劃不僅強調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也更加突出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在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率較2015年提高4.25個百分點,地膜回收率提高至80%;全區主要農作物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57%,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5年的49.4%上升到2021年的55.0%,全區畜禽養殖綜合規模化率達到60%[4]。雖然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生產效率和農牧業現代化水平已有明顯提升,但是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為盡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內蒙古自治區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治理,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基本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內蒙古自治區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 337元,比2020年增長10.7%;2021年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5 691元,比2020年增長15.4%;2021年農村牧區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20年下降0.5個百分點。隨著農村牧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電子商務和物流運輸業的迅速發展,農牧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經得到相對滿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與之相對應的是農牧民對于生活質量、生活環境的更高追求[5]。目前,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必須要加強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以滿足農村牧區居民對良好生活環境的現實需求。開展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可為農村牧區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農牧業資源開發和利用,最大限度減少污染,使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得以修復,也使農村牧區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因此,全面推進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成為滿足農牧民實際需要、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
綜上所述,加強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對推動全國草原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滿足當地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深遠的意義。未來,內蒙古自治區需要著眼實際需求,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全面改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也面臨一系列復雜問題,如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等。《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仍有40%的村莊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5%的完整建制村沒有系統的污水處理設施。具體到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實際,全區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率僅為19.72%,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制村覆蓋率僅為43%[6]。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治理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理想狀態下,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參與主體包含農牧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其中前三者作為環境保護的直接受益者,應該承擔起生態治理的主要責任。但是長期以來,生態治理的相關行動都是由政府發起,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組織農村企業和農牧民參加治理活動,并在具體治理中起監督和保障作用[7];相比較而言,農牧民、農村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度不高。具體來看,農牧民自身的生態保護意識不強,農村企業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對生態環境關注較少,牧區相關社會組織沒有承擔起相應責任,致使無法形成團結有力的治理共同體。參與度不高也體現在農牧民認為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是政府的事情,認為相關治理工作對自己的生活影響較小。這導致農牧民在村莊各種事宜中未能發揮好自己的主體作用,不愿積極參與政府發動的各項生態治理活動。
一方面,目前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監管制度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多為事后監管,事前、事中環節的監管存在一定的欠缺[8]。例如,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區域水資源管理長期較為寬松,違法取水用水問題突出,地下水超采整改目標落空,地下水位下降嚴重,水生態狀況堪憂,但這一問題長期未得到有效監管,經中央督導組查驗后才采取相關處罰措施,為典型的事后監管。另一方面,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工作機制也存在較多問題。具體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各旗區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前期基礎性工作開展較好,但在具體實施中各部門的職責劃分不夠明確,相關措施不夠具體化,農村牧區的監督和保障機制不夠健全。此外,當地生態環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關責任主體內生動力不足,全面化的治理機制尚未形成[9]。
一方面,現階段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治理資金仍然存在較大空缺。雖然國家安排了一系列財政資金支持,但是資金主要投向農業科技和農業生產領域,導致生態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受限于政府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牧區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轉運、處理設施不完善,影響了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另一方面,目前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水平較低,導致放緩了治理進程。
鄉村能不能振興,關鍵在于生態治理能否讓人民滿意[10]。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農村生態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在不斷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堅持新發展理念,從而不斷滿足農牧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際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農村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針對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現狀,筆者提出以下3條改善路徑。
要想真正實現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必須轉變各參與主體觀念,使其樹立正確生態環境治理理念。各級政府需要從以往盲目追求經濟增速的傳統政績觀念中轉變出來,注重保護當地農村牧區的生態環境,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帶來的經濟效益和長遠利益。在相關政策執行中,政府有關部門應在明確責任人的基礎上,通過簽訂責任狀等形式,將生態治理、環境美化和人居環境改善等指標納入各層級政府的績效考核[11]。同時,農牧民需要增強“主人翁”意識,自覺將生態環境治理融入日常生活,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此外,政府要進一步加強與農牧民、社會團體、農村企業的溝通,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如組織觀摩、表彰、評比等,樹立環境治理典型,以增強其對環境保護的主觀能動性[11]。目前,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已進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例如,2020年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政府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團結鎮干部、村干部、負責村子日常工作的專員,打造表彰典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采取組織觀摩學習、評比評優等方式,讓農牧民學有榜樣、干有遵循[12]。
為實現農村牧區生態治理現代化,內蒙古自治區亟待構建政府、農牧民、農村企業、社會組織多方協同參與的生態環境監管與保障機制[11]。一方面,針對生態治理監管不到位、責任落實不到位等突出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應完善基層干部任期內生態文明監管責任,明確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門、實際運行單位的責任,建立健全有制度保障、有法律標準、有人才隊伍、有群眾監督的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長效管控機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保障體系。基層政府需要轉變以往的職能角色,通過職能放權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并強化農村企業在治理格局中的主導地位;加強對農牧民的科技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基本知識的培訓及農村綠色產業相關生產技術的培訓,引導農牧民探索應用合理化、科學化、生態化的農牧業生產方式[13]。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各類環保組織在環保宣傳、環境治理和配合相關政策實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14]。
加強科技創新并提供相應資金保障是做好生態治理工作的關鍵。一是在農業生產中加強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從源頭改變農村牧區發展方式,優化農村牧區經濟結構[15]。例如,202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與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開展合作,規劃了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綜合治理專項計劃,實施“荒漠化治理和沙產業關鍵技術應用與研發”項目。該項目針對內蒙古黃河流域荒漠區野生藥食資源分布少與種類單一化、植被覆蓋率低等問題,建立特種資源苗圃,開展新品種培育,推廣高附加值植物品種及生態培育的先進技術,構建沙生經濟作物全產業鏈示范區,為當地荒漠化治理及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二是各級政府和農村企業應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創新,以實現農村牧區資源的有效利用,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16]。例如,部分地區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檢測及監測草原上動植物及土壤情況,建立算法模型,設計并構建草原生態健康監測體系,根據監測結果確定自然修復及人工修復方法[17]。三是地方政府應進一步農村牧區生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在地區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并明確資金去向,以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網絡、通信及垃圾污水收集、轉運、處理等基礎設施,為生態環境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礎[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