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顏蓉 任玉香 孫文娟 宋歡歡 楊力


摘要 目的:觀察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病人的康復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來源于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科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2例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腫脹程度、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并發癥總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護理后視覺模擬自評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Ⅰ級(70.59%)、Ⅱ級腫脹率(29.41%)均高于對照組(19.61%、21.57%),觀察組Ⅲ級(0.00)、Ⅳ級腫脹率(0.00)均低于對照組(35.29%、23.53%);觀察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96.08%)、護理滿意度(94.12%)均高于對照組(78.43%、72.5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96%)低于對照組(15.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擴大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感、腫脹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手法淋巴引流;康復護理;膝關節鏡;前交叉韌帶;康復;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3.07.033
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主要方法,治療效果顯著[1]。但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創傷性較大,術后病人肢體腫脹、疼痛感嚴重,膝關節功能恢復時間長,容易引發關節僵硬等并發癥[2-3]。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加強護理干預,可促進受損膝關節功能恢復,同時預防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發生[4]。手法淋巴引流是促進淋巴以及靜脈血液回流的一種按摩技術,可有效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等癥狀,加快機體康復[5]。基于此,為探究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的效果,本研究觀察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科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2例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于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運動醫學科2021年8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2例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病人,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1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11例;年齡20~45(33.62±6.34)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35例,Ⅱ級16例;受傷部位:左側18例,右側33例;受傷原因:非運動損傷11例,運動損傷40例。對照組中男42例,女9例;年齡18~46(35.57±6.28)歲;ASA分級:Ⅰ級30例,Ⅱ級21例;受傷部位:左側16例,右側35例;受傷原因:非運動損傷13例,運動損傷3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研究。
納入標準:①均經磁共振(MRI)等檢查確診為膝前交叉韌帶損傷;②年齡18~46歲;③均存在不同程度膝關節活動受限、腫脹、疼痛等癥狀;④ASA分Ⅰ級、Ⅱ級;⑤Lachman試驗陽性,抽屜試驗陽性;⑥病人及家屬均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合并軟骨損傷、骨折、深靜脈血栓等疾病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狂躁癥、抑郁癥等疾病者;④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⑤中途轉院、退出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癱瘓、殘疾者;⑧存在凝血機制障礙者;⑨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⑩存在藥物、乙醇濫用史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完善術前準備,進行口頭或發放紙質材料宣教,術后密切觀察病情,根據康復計劃進行康復鍛煉指導,鼓勵其盡快下床活動,定時抬高患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情況。
1.2.2 觀察組
1.2.2.1 手法淋巴引流
由2名取得手法淋巴引流資質證書的護士負責。實施時將手指密切貼附皮膚,手法輕柔,帶動皮膚,使淋巴液流向附近的淋巴結,通過加快淋巴引流的速度來帶動水腫肢體的組織液回流,操作時所施加撫摸的壓力約30 mmHg(1 mmHg=0.133 kPa),以病人耐受為主,每次的撫摸包括工作期和休息期,讓組織的壓力平穩上升,平穩下降;工作期至少持續1 s,1個部位5~7次(因為淋巴管5~7 s收縮1次);按摩的方向依據淋巴回流的方向。手法包括定圈法、泵送法、旋轉法鏟送法等。步驟:激活淋巴結及淋巴管,腹股溝→大腿→膝關節→腘窩→小腿→跟腱→踝關節→足背→第一跖趾關節→足內側→足底;促進淋巴回流,足底→足內側→第一跖趾關節→足背→踝關節→跟腱→小腿→腘窩→膝關節→大腿→腹股溝;每次30 min,每日1次,連續按摩7 d。按摩結束后套腿套,再使用彈力繃帶包扎,包扎期間需密切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感覺、活動,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1.2.2.2 康復護理
①手術當天,麻醉消退后患肢即可行踝泵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及腘繩肌練習,訓練的頻次可根據不同病人耐受程度來定,以病人不感覺疼痛、疲勞為宜。②術后第1天,增加側抬腿、直腿抬高練習;側抬腿:向健側翻身,患側肢體在上,患肢膝關節伸直將腿抬離床面15~30 cm,維持15~30 s后緩慢放下,每組15~20次,每日3~4組,逐日遞增;直腿抬高:先使股四頭肌收縮,患肢膝關節盡可能伸直,足跟抬離床面15~30 cm,維持10~15 s后緩慢放下,每組10~15次,每日3~4組,逐日遞增。協助病人扶雙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負重。③術后第2天,增加后抬腿及被動屈膝練習;后抬腿:指導病人采取俯臥位,伸展患肢,盡可能地抬高患肢,足尖與床面的距離>15 cm,每組20次,每日3組,每次維持15~30 s。被動屈膝練習:每日1~2次,每次10~15 min,保證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粘連,屈膝后冰敷,屈膝角度按照康復計劃進行。術后2周患肢在功能支具固定下部分負重,術后4周去除拐杖,術后4~6周去除支具,其余康復鍛煉依照康復計劃執行。④心理康復:護士耐心、詳細地向病人講解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肢體腫脹、疼痛出現的原因,讓病人無須過于擔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即可自行消退。指導病人通過聽音樂、與他人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合理釋放內心壓力。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①在干預前與術后3 d評定病人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評分,無、輕、中、重、極重度對應分值區間是0分、1~3分、4~6分、7~9分、10分[6]。②膝關節活動度:以可折疊測量尺測量,最終記錄值是連續測量3次的平均值。在術后1個月時評定。③腫脹程度:微腫是Ⅰ級;腫脹,但可見皮紋是Ⅱ級;腫脹,皮紋消失是Ⅲ級;腫脹,且出現水泡是Ⅳ級[7]。在術后7 d時評定。④膝關節功能優良率:以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SS)評價,總分100分,≥85分為優,70~84分為良,≤69分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8]。在術后1個月時評定。⑤并發癥總發生率:統計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切口感染總發生率。在術后1個月時評定。⑥護理滿意度:以科室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總分為100分,分為很滿意(≥8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總滿意度=(很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在出院前1 d時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6.0 軟件檢驗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取配對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取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取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VA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見表1)
2.2 腫脹程度(見表2)
2.3 膝關節功能優良率(見表3)
2.4 并發癥情況(見表4)
2.5 護理滿意度(見表5)
3 討論
前交叉韌帶在維持膝關節穩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前交叉韌帶撕裂,極易引發膝關節不穩,前交叉韌帶撕裂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容易引發膝關節功能障礙,甚至癱瘓[9-10]。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交通業迅速發展,前交叉韌帶撕裂的發病率顯著增高[11]。由于膝關節囊中血管以及神經分布豐富,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在治療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損傷周邊正常組織,加重術后疼痛感、腫脹感[12-13]。臨床有研究表明: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及早進行康復功能鍛煉,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幫助病人及早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14-15]。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護理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膝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Ⅰ級(70.59%)、Ⅱ級腫脹率(29.41%)均高于對照組(19.61%、21.57%),觀察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96.08%)、護理滿意度(94.12%)均高于對照組(78.43%、72.5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1.96%)低于對照組(15.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應用于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病人護理中效果顯著。早期手法淋巴引流通過刺激淋巴結,改善淋巴結、淋巴管重吸收功能,加快手術部位腫脹組織中的水分排出,改善淋巴回流,減輕疼痛感、炎癥反應,起到止痛、消腫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病人治療周期[16-17]。康復護理指導病人術后展開循序漸進的康復功能鍛煉,根據肢體恢復情況,逐漸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強度,可提高重建韌帶的安全性以及患側膝關節的穩定性,通過持續的膝關節被動、主動運動,可有效擴大膝關節活動度,促進受損膝關節功能恢復。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兩種干預方法聯合,協同作用,優勢互補,可最大限度提高膝關節功能優良率[18-19]。陳春莉等[20]研究中,兩組病人疼痛評分在入院時、術后1 d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病人在術后1周、術后4周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表明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可積極促進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病人康復效果,存在合理性。
4 小結
綜上所述,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采用早期手法淋巴引流聯合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病人膝關節功能,減輕腫脹感、疼痛感,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ESP-LPEZ G V,SERRA-A P,COBO-PASCUAL D,et al.Effects of taping and balance exercises on knee and lower-extremity function in amateur soccer play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2020,29(5):626-632.
[2] 趙文龍,孫姣,王洋,等.前交叉韌帶重建軍人患者快速康復與傳統康復對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武警醫學,2021,32(9):769-772.
[3] 孫凱,陳蕾,麥瑤,等.加速康復外科在前交叉韌帶重建圍術期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11):1647-1651.
[4] 張酉生,欒海龍,韓文鋒,等.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與Lars人工韌帶移植重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臨床療效比較[J].臨床軍醫雜志,2020,48(4):366-368;372.
[5] 全華山,陳能,呂燃,等.徒手淋巴引流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肢體腫脹程度及血液炎性指標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0,20(14):2781-2785.
[6] 孫信,李玳,郭怡,等.移動健康干預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影響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20,58(12):936-941.
[7] 張莉,許建文,黃浪,等.全身振動結合運動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早期康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21,43(2):158-161.
[8] 程松苗,胡勇,陳鵬旭,等.不同固定方式在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對脛骨骨隧道的影響[J].四川醫學,2020,41(5):454-458.
[9] 鄒阿鵬,李傳波,安豐敏,等.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靜脈應用氨甲環酸降低失血量的療效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21,27(9):850-852.
[10] 曹福洋,許建中,陸世濤,等.自體韌帶與LARS人工韌帶編織物重建前交叉韌帶:骨隧道擴大值、韌帶生長因子及膝關節功能的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2,26(21):3281-3290.
[11] 曹慶,邵松,許俊勝,等.兩種時機行關節鏡下自體肌腱重建手術治療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效果對比[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20,24(6):424-429.
[12] 楊雪捷,張鵬翼,李巍,等.強筋健骨活血湯結合針灸療法促進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康復效果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5):44-47.
[13] 羅浩,向先祥,李瑞欣,等.脛骨外側平臺后傾角對單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后脛骨隧道擴張的影響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21,35(6):697-703.
[14] DAMMERER D,PUTZER D,WURM A,et al.Progress in knee arthroscopy skills of residents and medical students:a p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simulator exercises and analysis of learning curves[J].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18,75(6):1643-1649.
[15] INDELLI P F,RISITANO S,HALL K E,et al.Effect of polyethylene conformity 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arly clinical outcomes[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9,27(4):1028-1034.
[16] KIM M,LEE K H,HAN S H,et al.Effect of peat intervention on pain and gait in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a prospective,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J].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20,2020:8093526.
[17] 王艷,吳珊紅,戚彪,等.振動療法結合常規康復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本體感覺及動態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1,36(7):858-862.
[18] 王李琴,方景.神經肌肉電刺激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17):110-113.
[19] ZHOU L,MA J,BAO J.Effect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on blood conservation therap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 study[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2019,124(6):681-690.
[20] 陳春莉,魏丹娜,蘇舜紅,等.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9):2095-2099.
(收稿日期:2022-04-08;修回日期:2023-02-07)
(本文編輯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