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至今已積累一定數量規模的樣本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一種用特色提升競爭力的打造形式,特色文化是其內核,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需要彰顯鄉村的文化特色。無錫作為文化富土,底蘊深厚,文章以無錫特色田園鄉村景觀為研究對象,將桌面調研與實地考察相結合,歸納出目前特色田園鄉村存在鄉村風情與氛圍的營造不足、文化表達與歷史底蘊展現不足和特色文化要素表現生硬等問題。從文化特色、產業特色與鄉村景觀特色這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將無錫特色田園鄉村的打造形式分為特色挖掘型與特色塑造型,并從無錫的本土特色出發,探討景觀設計,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旨在指導無錫特色田園鄉村景觀設計,為未來的鄉村景觀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無錫;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景觀;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4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扎實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1]。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鄉村文化特色的彰顯,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最能體現一個鄉村的個性和特點,特色田園鄉村作為一種創建典型,探究如何深入挖掘鄉村各類文化,保護及活化傳承鄉村特色文化,打造鄉村景觀環境特色,對營建鄉村獨特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無錫作為鄉村振興的先行地區,具有典型性,近年在特色田園鄉村創建行動中積極實踐,已具有一定的樣本規模與質量。
1 特色田園鄉村目前存在的問題
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強調建設現代化鄉村,發展現代化農業,造就現代化農民,用特色提升競爭力,呈現田園生活意境,彰顯鄉村文化,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2]。在創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行動中,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發布了建設指導方法與指南,對創建特色田園鄉村大有裨益。然而,實際調研發現,特色田園鄉村景觀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1.1 鄉村風情與氛圍的營造不足
在鄉村發展中對農業的規劃思考不足,存在簡單粗化的統一布局現象,出現了同質化的農家樂、采摘園等產業。集體呈現出一種同質化的“特色田園鄉村”新風格,與呈現百花齊放、姿態各異、形態多元的特色目標相背離。
不少鄉村景觀的建設偏向都市風格,鋪設大面積的草坪,直接增加建筑物、景觀設施、團狀體積感與雕塑感較強的灌木叢等填充空間,人工痕跡較重,自然野趣感弱,缺少鄉村景觀氛圍與意境呈現。對于具有親切宜人尺度格局與靈動氣韻的無錫鄉村,這種更新方式會直接導致鄉土特色喪失。
此外常出現統一化的景觀更新處理方式,令部分自由生長的鄉土景觀失去原本的特色,呈現出一種程式化的精致,刻板單調,失去多元審美的競爭力。
1.2 文化表達與歷史底蘊展現不足
一是缺少對不同景觀的分類分段保護。未對承載鄉村歷史、具有時間流動感的景觀風貌進行整體保護與立體式展示,僅呈現一個階段的片段式狀態,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輸出不利。
二是環境以功能性打造為主,體驗與體悟性不足,聚人氣、匯人心、凝村魂的空間在意象性表達方面有一定缺失。多為放置雕塑與文字簡介版的展示形式,現狀更多是具象式的表現形式。在氛圍、新舊形態、材質與色彩等方面的處理不夠考究,場景感、精神凝聚性與引領性不強。
三是存在直接將政府相關部門出版的建設指南上的表現形式進行片段式復刻的現象。在在地性轉化方面,村莊環境與文化詮釋設計融合不足,設計運用較為表層,只是堆砌可見元素,有形而缺神。常見的是設置幾個較為簡單的景觀節點,僅擺放一些美化后的物件,缺少鄉村文化特征、人文審美的融入,吸引力不足。
1.3 特色文化要素表現生硬
實地調研對比發現,鄉村建設會集中選用批量生產的稻草人、草垛等產品,其造型、顏色與形式一模一樣。雖然批量購買在呈現改造效果方面具有高性價比、便捷、高效的優勢,但是雷同的形式對鄉土創意表現與特色性的打造十分不利。
另外,鄉村中存在大量擬物小品,表達較為直白,如道路的兩側與轉角直接擺放一些具象的水果、家禽家畜類景觀小品。這一方面會造成空間浪費,變成純靜態布景,實用性不強;另一方面缺少用心經營,審美價值不高。
2 無錫的特色
2.1 文化特色
無錫靈動,具有水文化特色,處于長江南岸、太湖北岸,古運河穿城而過,坐擁天下第二泉,是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吳文化底蘊深厚,承襲著禮讓與開拓創新的吳文化精神與“尊賢尚德”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家風醇厚嚴謹,人才輩出,奠定了傳統村落濃厚的人學氣息。學術上尊崇理學思想,講求經世致用。作為近代民族工商業的搖籃,無錫工商業文化濃郁,留有布碼頭、糧倉、面粉廠、紡織廠等工業遺址。此外還有眾多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紀念性場所,惠山泥人、江南絲竹、紫砂陶瓷、錫劇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惟精惟新,人巧天工”的美譽[3]54。無錫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生活閑適,怡然自得。
2.2 產業特色
農業生產具有典型的商品性農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出口特征,建立了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外向型農業經濟。城鎮化發展較早,經歷了“蘇南模式”的快速發展,工業化程度較高,鄉鎮工業及鄉村多種經營形式蓬勃發展。以“貿工農”推動鄉村產業結構改革,帶動鄉村勞動力結構、就業結構和經濟組織結構改革,一些村莊已經形成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在內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勞動耕作不再是農民謀生的唯一途徑,當地較多村民不直接參與土地生產利用,鄉村居住型村民占有很大比例。城鎮化較早的江南發達地區,城鄉融合度高。以無錫為例,這些鄉村具有較好的交通、經濟、環境等基礎,存在大量返鄉兼業、城鄉雙棲人口[4]。因此當前無錫鄉村對接待、旅游與居住等方面的服務性需求更大,更強調對外展示,更需要關注特色化的亮點打造。
2.3 鄉村景觀特色
無錫位于江南腹地,得天獨厚的環境孕育了其豐富的生態景觀,又因地理位置優越,傳統的農耕桑蠶文明發達,是魚米之鄉。鄉村營建依山傍水,鄉村空間與自然嵌合為一體,主要呈現帶狀、團狀、枝狀這三種形態特征,空間肌理靈動。水網特色明顯,橋梁眾多,農房與農田水系有機布局,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景觀風貌呈現出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無錫以水為脈,擁有獨具特色的湖蕩景觀與圩區景觀。水鄉風貌顯著,村民多臨水而居,濱水空間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場所;鄉野風貌明顯,建筑與草木相互掩映,天際線富有韻律感;人居環境整潔干凈,建筑風格較為素雅。
3 無錫特色田園鄉村的打造形式
特色田園鄉村通過塑造特色風貌,彰顯特色文化。特色田園鄉村的打造形式可分為兩類:特色挖掘型與特色塑造型。特色挖掘型鄉村原始地理風貌獨具特色、歷史與文化底色較為明顯,具有一定的特色性與識別性;特色塑造型鄉村原生特色基礎較為薄弱,須引入新的概念,進行整體環境營造,制造亮點吸引力。
3.1 特色挖掘型
3.1.1 發掘自然地理優勢
這類鄉村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優勢。如擁有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陽山水蜜桃的陽山鎮,整體打造桃鄉文化主題;洛社鎮萬馬村朝南巷鄰水蕩生態環境優越,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桑蠶漁弄文化;鵝湖鎮鵝湖村依托南青蕩的地理位置優勢,整體打造漁文化主題;山聯村基于顧山的自然風景,重點挖掘生態鄉村人文資源。此外,油車巷、黃家村、焦言村、北古莊村等基于農業種植優勢,重點打造稻田文化。
3.1.2 溯源宗族文化
這類鄉村擁有一定的傳統宗族人倫底蘊。中國的社會結構與宗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對血緣關系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前寺舍村、周家堂村、朝南巷村對村史族譜進行溯源,以姓氏文化為切入點,以建設宗祠、牌坊等物質載體為紐帶,重塑宗族文化力量,并鏈接鄉賢文化,重振家風鄉風文明,共建德治鄉村。其中,前寺舍村、周家堂村均選取先祖周敦頤人格品質特征與蓮的意象進行生發,向傳統美德與精神文化致敬,并賦予村落文明以新的時代內涵。
3.1.3 煥活名人遺跡文化
這類鄉村走出過重要人物,發生過重要事件。名人遺跡文化包含名人故居、名人活動遺址及相關的紀念性、文物性建筑。例如,葑莊保留國學大師題字牌樓,將百年牌樓建設成為鄉村特色重要宣傳點。周家閣作為明末東林黨首顧憲成的故里,打造書院文化互動圈。七房橋村充分利用錢穆錢偉長故居、懷海義莊、錢氏“一門六院士”的名片,建設院士公園,打造獨特的學風文化、院士文化。嚴家橋村利用唐苑、無錫地區的老革命根據地等,將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和人文特色充分融合。
3.1.4 融會演繹傳統文化
這類村莊具有一定的傳統人文底蘊。如前寺舍對理學文化再演繹,存續耕讀文化;嚴家橋復興錫劇文化;沈家巷、莊里基于中醫藥材的種植,將中醫藥學文化與鄉村振興相融合;油車巷通過建設體驗工坊等傳承發揚民間工藝;蔣巷社區南馮針對現代生活需求,構建老年文化活動與青少年價值導向機制,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
3.1.5 復興特色民俗文化
這類村莊擁有特色民俗文化。例如,朝南巷的赤湖廟會文化,油車巷的戲苑、武苑民間藝術苑文化形式,以及柴泉苑的舞蹈、鼓鑼舞獅、民樂與特色美食釀酒文化等。
3.2 特色塑造型
3.2.1 與周邊形成族群化的文化聯動
一類是做強自身,形成輻射力,以吸引新文化加入。如山聯村起步早、基礎好,以點串線帶面構建多村(組)聯動發展的協同圈,并將山聯模式推廣全國,從而吸引大批藝術家入駐,形成新文化氛圍。
另一類是加入周邊強勢文化圈,借力發展做銜接配套。如柴泉苑銜接靈山景區的佛學文化,順應片區的文化氛圍,在村中打造禪意文化,借助周邊大型文旅景區特色文化,從外部導入新的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為自身增添了文化特色。
3.2.2 從現代生活社會文化中提取亮點
這類村莊關注現代生活與新時代精神文明,以法治文化、黨建文化、廉潔文化、孝德文化為主,豐富群眾的文體生活,打造鄉村的現代精神文明特色。如楊西園村以黨建文化品牌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花園里村建設臨水、法治、孝德、黨建廣場,開展豐富的村民文體活動,培育村莊“和”文化;蔣巷社區設法治廣場,使居民在休閑散步中無意識地感受法治文化。
4 無錫特色田園鄉村景觀設計策略
4.1 原真性展示:稻漁并重、船橋相望的水鄉風貌
無錫的鄉村不僅支撐著村民的日常生活,同時具有對外展示與服務的發展需求。作為魚米之鄉,無錫稻作與漁業發達,對于具有自然地理條件優勢與耕作特色的鄉村,一方面應積極保護自然環境與尺度格局特征,保護原真性風貌,并真實留存生產生活方式,以彰顯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應深入挖掘稻作文化與漁文化,在具體的鄉村情境中進行闡述表達。可在特定活動中進行情景化、劇場化展示,設置情景模擬與實景體驗項目,打造地域名片。要以稻、漁為切入點,在景觀節點、小品中融入文化[5],以增強魚米之鄉的文化特色。
無錫水網密布,水文化表達與水鄉風貌的展示是無錫特色性彰顯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水為脈,保護水鄉風貌,挖掘水鄉生活特色。橋作為水鄉重要的交通連接,應進行日常維護,更好地展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觀特色。船作為水鄉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水鄉重要的組成元素,可增加實物觀看、乘船游覽與水上集市等活動,延續船只條條、小橋座座的水鄉靈動場景,豐富游客整體的水鄉體驗感受。
4.2 營造田園氛圍:傳達“小樂惠”鄉村生活意境
田園鄉村承載著人們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美好向往,設計應立足于無錫特色田園鄉村實際環境,營造田園鄉村氛圍,呈現自然生態閑適浪漫的氣息,展現當地“小樂惠”的特征。可以保留幾處天然雕琢的景致,合理搭配鄉土材料與自然植被,在青石板、木汀步、卵石路等鄉間小徑旁配以青草野花,營造野趣鄉土感,創造樸實而輕松的氛圍。
還可以靈活設計,變廢為寶,在公共空間或勞動生活節點布置一些實用且具有裝飾意味的景觀設施,在改善景觀環境的同時給人們提供貼心的服務。如周家閣村莊利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廢棄木頭、輪胎等配以花草植被等鄉土舊物,布置樸實有趣而實用的坐凳,傳達鄉村自然隨性的生活態度。
4.3 遵循傳統美學:重煥文重教、經世致用的人文底蘊
無錫鄉村受傳統美學影響深遠,不絢麗富貴、矯揉造作。白黑與自然山水的青綠是其重要的底色,是當地審美意趣的集中體現,具有一定的文人審美特征,傳統粉墻黛瓦的建筑景觀風貌與順水而居的布局方式素雅而靈動。在吳地百業繁榮的背景下,市民文化與士大夫文化相互影響,具有雅不廢俗的審美特征[3]54。鄉村不斷發展,出現了不同類型的農房與新建筑風貌,設計應留存不同年代的建筑特色,形成活態的鄉村獨特建筑景觀風貌,存續鄉村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文記憶。通過尺度調和、材質搭配以及形式融合更新等設計方式,協調鄉村整體風貌。
吳地人聰慧陰柔,崇文尚雅,富而思禮,安而重教[3]53。傳統以耕讀傳家,可提煉耕讀文化,設置鄉村耕讀空間以延續精神,通過鏈接自然景觀與精神空間,彰顯無錫當地“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文化默契,留下回味無窮的感受。
此外鄉村人文可從宗族文化、名人遺跡、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等方面進行提取,對應特定的形式、元素、材質、資料等加以創作,通過對傳統美學的提煉設計,喚醒人們的記憶,引發人們深層思考,給予人們感動、震撼的人文體驗。應以鄉村歷史文化記憶空間為載體,適度更新改造與美化環境,打造農耕文化、節慶活動,展現精神文明風尚[6]。應定期舉辦文旅體驗活動,積極展示與傳播,增強鄉村文化認同與鄉土文化自信。
4.4 藝術創作:化解特色文化要素的生硬表達
要通過藝術創造的形式拉近鄉村特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距離。一是將本地材料與人文素材相結合,通過轉譯的方式進行景觀小品的藝術創作。如范家塘利用無錫漁業生產常見材料,將漁網、漁船、槳等形態轉譯成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景觀小品、藝術裝置等。二是改變文化宣傳物件直接擺放的生硬方式,進行整體布局與不同層級的差異化設計,并結合動畫、動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元素,輔以情節體驗、科技互動,吸引成人與孩童的興趣。三是不拘泥于某種風格,具體樣式風格結合鄉村本土文化,尋找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洽闡釋。如定位為原鄉風貌展示的鄉村,其導視系統可利用竹、原木等天然材料,提取傳統造型,打造質樸感;而定位為藝術創新的鄉村,則強調個性化、藝術性的創造,導視系統設計可引入現代藝術元素與色彩。
5 結語
鄉村只有立足于當地,堅守自身特色,保持差異性,才能抵制同質化的侵蝕。文化是根,鄉村景觀環境有其存在的特色,承載著傳統農耕文明,寄托著田園牧歌式的美好愿景,更是現代都市田園生活的載體。作為與城市景觀截然不同的風貌,其在打造過程中應以自然為底色,以開闊的胸懷整合各地資源,在調性上強化自身特色,讓自身的特殊性在新語境下不斷再產生、再建構,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產經,2022(19):18-37.
[2] 袁錦富,司馬曉,張京祥,等.城鄉特色危機與規劃應對[J].城市規劃,2018,42(2):34-41.
[3] 徐耀新.吳文化特征探微[J].鐘山風雨,2018(5):53-54.
[4] 張偉,徐寧,胡劍雙.從特色田園鄉村實踐探討我國鄉村振興的路徑[J].城市規劃,2020,44(11):97-105.
[5] 張睿,閔大偉.鄉村特色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探究:以南京市高淳區蔣山村為例[J].藝術科技,2022,35(20):208-210,246.
[6] 王千意,黃瀅.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景觀設計:以常州梅林村為例[J].設計,2018(23):67-69.
作者簡介:劉梓穎(1998—),女,廣東廣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方法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