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遠東 張凌云 杜月 王芳
摘要:當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并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20字方針,為鄉村指明發展方向。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將作用于鄉村振興,推進鄉村發展,其對激發鄉村活力具有重要理論探索和實踐意義。鄉村振興的內涵與風景園林的定位有著極大的交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在鄉村振興中可以起到協調人與自然、加速產業融合、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鑒于此,文章基于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定位,探究風景園林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性,以期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基礎,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風景園林;鄉村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3
0 引言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同期國家鄉村振興局成立,重心向農村傾斜,推動鄉村產業、文化、人才、組織、生態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地區開始大面積開發與建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鄉村地域文化丟失、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1]。許多內陸鄉村面臨生態與經濟的雙重壓力[2],這些鄉村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大都出現了規劃無序、發展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備、村民收入低、發展受到阻礙等問題,此時迫切需要一門學科來解決鄉村振興路上遇到的難題。風景園林作為在資源、環境保護和人居環境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的重要學科,可以進一步突出鄉村的自然景觀優勢,展現鄉村的淳樸民風,發揚傳統文化精神,提高鄉村環境質量,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生態等實現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3]。
風景園林的多重屬性決定其在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搞清楚風景園林的時代任務和如何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運用于鄉村振興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從風景園林專業視角,探討其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性和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理論依據。
1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和鄉村振興的關聯性
1.1 鄉村振興的目的
鄉村振興的目的是激發廣闊鄉村的潛能、構建農業現代化體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融合發展農村各產業,以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傳承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實現產業、生態、文化等多維度的振興,達到鄉村振興20字方針要求[4]。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理論、實踐與鄉村振興的目的有極高的相似度。
1.2 什么是風景園林
風景園林是人居環境科學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5],涉及園林植物、規劃設計、環境生態、文化藝術等領域,綜合性極強,承擔著建設自然和人工的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1.3 風景園林在鄉村振興中的定位
鄉村內部的聚落、道路、公共空間、水利、林田系統是景觀系統的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鄉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階段。只有鄉村各部分相互協調,才能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是鄉村景觀的直接參與者,承擔著美化鄉村的重任。
1.3.1 鄉村中人與自然的協調者
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論”理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第一要務。鄉村振興的主導者是農民,一切都必須以農民的利益與意向為基礎。鄉村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差,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居環境受到破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對鄉村景觀的營造與重塑有助于緩解人與自然緊張的關系。規劃設計鄉村景觀,有利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保留鄉土風貌,守住鄉土味道,通過優美的環境喚醒人們對鄉村的情感,擦亮鄉村的底色。
1.3.2 鄉村產業融合的催化劑
產業融合是通過不同產業的交叉滲透,誕生新的產業,以達到增值增收的目的。產業融合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能夠充分發掘鄉村農業、自然和文化等資源,作為紐帶連接鄉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賦予農業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屬性,打造生態農園、康養農園、傳統特色建筑、地方特色飲食等,拓展農業功能,從而加速農業與文化、旅游、餐飲等產業的融合。
1.3.3 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鄉村不僅要塑性,還要鑄魂。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和支撐[6]。如今,我國鄉村文化建設離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千村一面”現象屢見不鮮。鄉村在發展中丟失個性,鄉村文化出現斷層,傳承和延續鄉村傳統文化的任務十分艱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能夠直觀體現當地的文化特點,通過規劃,不僅能充分展現當地的景觀風貌,還能讓人們從景觀中感受到鮮明的鄉村特色,同時更好地激發村民的情感,增強村民對鄉村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進而積極傳承和發揚當地傳統文化。
2 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推動鄉村振興的途徑
要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需要“三農”與“三生”統籌推進,通過構建鄉村田園綜合體、新型鄉村社區等,規劃鄉村空間布局,實現產業欣欣向榮、鄉村美美與共協同共進,對實踐鄉村規劃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從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出發,鄉村的空間類型可分為農田、聚落及鄉村生態空間,三個空間類型分別對應生產、生活及生態。鄉村振興給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1 鄉村聚落景觀規劃
鄉村是重要的聚居空間,聚落是村民生產和生活的載體,聚落景觀是傳統鄉村景觀研究的核心。依據國家標準和各地相關建設導則,一般根據新舊景觀比重,將鄉村聚落分為拆遷新建、舊村整治、特色保護等類型[7]。地域特色突出的鄉村建筑如黔北民居、傣族竹樓、陜北窯洞等,在保護地方性的同時要辯證吸收新文化。
對于歷史短、地域特征不明顯、經濟發展落后的鄉村,在沒有易地搬遷的情況下,發掘鄉村地域文化特色和創新利用當前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介入鄉村聚落形態、功能、風貌等的規劃,吸引村民積極參與景觀改造,構建能留住鄉愁、傳承文化和安居樂業的鄉村聚落空間,激發鄉村活力。
2.2 鄉村生產景觀規劃
鄉村生產性景觀建設有助于激活鄉村活力,豐富農業功能,保護基本農田,是實現“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態健康、農業生產增收”的有效途徑,對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鄉村生產性景觀是以生產要素為基礎,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等需求的同時又滿足人們的經濟生產需要,是有明顯物質產出的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包括農業產出物、農業活動和農業用具,按照景觀類型可以分為農業作物景觀、農業活動景觀和農業設施景觀[8]。
2.2.1 農業作物景觀
在構建農業作物景觀時,大規模種植鄉土植物不僅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還具備獨特的表現力和震撼力,如新疆霍城萬畝薰衣草、貴州畢節韭菜坪等。此外,還可以通過林下種植菌菇類、中藥材,院落種植葡萄、黃瓜裝飾棚架等豐富立體空間,進行景觀補充。
2.2.2 農業活動景觀
通過創新改造,可以讓村民參與到種植、采摘、管理等農事活動中,學習當地農耕風俗和精神內涵,拓展農業活動的教育、科普功能。
2.2.3 農業設施景觀
現代社會較少使用水車、打谷車、犁等傳統農業工具,可以將其作為村頭巷尾的裝飾來豐富農業設施景觀,傳承古人農業智慧。先進的農業器械、大棚設施、自動化及智能管理設備能帶來科技的沖擊感,展現現代化農業的魅力。
2.3 鄉村生態景觀規劃
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9]。相較于生產生活空間,鄉村的生態景觀空間尺度更大,生態空間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礦等資源的載體,包括大氣環境、水資源環境、土壤環境等[10]。
2.3.1 鄉村生態景觀規劃的內涵
合理的生態景觀不僅要發揮景觀的美化功能,還要充分發揮其生產能力,維護鄉村生態系統的穩定,基于鄉村自然環境,打造高效、可持續的生態系統。鄉村的生態景觀規劃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2.3.2 鄉村生態景觀規劃的途徑
景觀生態學將鄉村景觀空間分為斑塊、廊道與基質三要素。鄉村生態景觀規劃的核心是基于景觀生態原則和鄉村生態需求,多層次、多目標地規劃設計斑塊和廊道,使其更加完整與穩定。
(1)完善鄉村景觀結構。鄉村生態系統中,人為因素導致景觀結構十分不穩定,通過景觀規劃設計補充景觀,使景觀結構趨于穩定。通過生態模式的規劃設計科學配置景觀,以高效發揮景觀功能。
(2)保護鄉村景觀完整。鄉村景觀的完整對建立健康的鄉村生態景觀有重要意義,同時生態多樣性關乎環境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的多樣性與鄉村景觀的完整性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對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人工干預,采取相應生態保護措施,處理好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的同時增強鄉村生態景觀的穩定性。
(3)加強廊道斑塊建設。通過觀察斑塊大小與形態,可以了解鄉村景觀的物種多樣性、穩定性和遷移狀態[11]。廊道具有美學功能、過濾功能、傳輸功能,廊道聯通鄉村景觀,保護整個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避免景觀破碎化,形成高質量、景觀體驗完整的區域空間網絡,促進廊道邊緣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鄉村生態景觀建設中,斑塊和廊道對保護生態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構建與規劃生態廊道,有利于連接破碎的景觀斑塊,保護生態與鄉村文化,提升景觀游憩價值,利用其生態功能,緩解人類過度干預帶來的環境壓力,維護鄉村景觀的生態平衡。
3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解決“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鄉村振興的內涵特征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歷史任務有極強的耦合性。在鄉村振興中,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主要承擔著協調人與自然、加速產業融合、傳承鄉村文化的功能。
以農村為平臺,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讓鄉村煥然一新;以農業為基礎,打造鄉村產業景觀品牌,加快產業融合,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以農民為主體,發掘地域文化內涵,展現獨特魅力,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促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 吳瀟瀟.連南瑤族自治縣鄉村振興示范帶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鄉村科技,2022,13(22):126-129.
[2] 鄭洋,郝潤梅,米園,等.西部地區村級規劃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34(3):69-74.
[3] 田韞智.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9):229-232.
[4] 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95-802.
[5] 徐琴,杜春蘭.基于鄉村振興背景的中國風景園林學發展思考[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4(8):226-230.
[6] 楊永恒,楊楠.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難點及路徑[J]. 行政管理改革,2022(11):44-51.
[7] 胡青宇,張宇,史超然.鄉村聚落景觀節約型設計策略探索[J].中國園林,2020,36(1):31-36.
[8] 姚國鵬,宋建軍,鄧潔,等.鄉村旅游中農業生產性景觀的應用及季節調控策略[J].鄉村科技,2021,12(3):93-96.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gov.cn/,2017-10-27.
[10] 劉志超.新型空間規劃體系下的縣級“三生空間”布局與“三線”劃定[J].規劃師,2019,35(5):27-31.
[11] 王偉,楊豪中,陳媛,等.鄉村生態景觀的構建與評價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7(3):448-452.
作者簡介:何遠東(1998—),男,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張凌云(1968—),女,四川瀘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風景園林。
杜月(1999—),女,內蒙古赤峰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王芳(1996—),女,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