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冀然
摘要:隨著博物館職能的演進,敘事性設計以較強的互動性和藝術性成為博物館展覽的主要設計方向。文章以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為例,探討敘事性設計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與優化策略。
關鍵詞:敘事性設計;敘事學;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主題內容;空間布局;展陳形式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1-0-03
0 引言
敘事學的誕生讓人們發現這種在文學研究上常用的表達方式具有靈活性和普適性特征,這使敘事學開始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融碰撞。而博物館作為為社會服務、向公眾開放、儲存人類文明記憶的場所,恰恰就要利用敘事性的表達方式來實現傳播和教育的目的,所以將敘事性設計融入博物館展覽中,是當代博物館發展的主要趨勢。
1 敘事性設計概述
1.1 敘事的概念
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也是人類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敘事雖自古以來就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但將敘事這一重要現象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與探討還是20世紀后的事情。
敘事學一詞是由1969年法國結構主義文學批判的代表人物托多羅夫在其著作《<十日談>語法》中提出來的,敘事學“研究的是所有形式敘事中的共同敘事特征和個體差異特征,旨在描述控制敘事(及敘事過程)中與敘事相關的規則系統”[1]。敘事學的研究與發展不僅讓人們對敘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還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2 敘事學的應用
在不斷的發展與研究中,敘事學的跨學科應用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除了最開始研究的神話、小說、民間故事等文學類作品外,敘事學還通過不同敘事載體,對社會學、歷史學、藝術學、教育學、哲學、法學等非語言類學科的敘事性進行研究[2]。
近些年,隨著設計領域的不斷壯大與發展,國內外開始將敘事學與設計相結合,探討出了敘事性公共藝術、敘事性產品設計、敘事性空間設計等設計類研究方向。
1.3 敘事性設計特點
敘事性設計的內在要素主要由敘事主題、敘事內容以及敘事三要素組成。其中,敘事主題是指敘述故事的中心思想及創作宗旨,是整個故事的靈魂;而敘事內容是由敘事主題和敘事人物決定的,是故事中的完整情節。
在敘事內在要素的研究中,敘事者、媒介和接收者這三個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敘事者是信息的創造者,媒介則是信息傳遞給接收者的方式。敘事性設計的前提是媒介要與接收者時刻保持密切的關系,而不同的接收者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可以發現完成敘事性設計的媒介通常不局限于文學這一種,建筑、雕塑、繪畫等都可以作為媒介傳遞信息。
2 敘事性設計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中的應用
如今的博物館是一個傳播歷史文化和提供知識教育的文教場所,更加強調教育性、便捷性、休閑性、娛樂性,這些特性的相輔相成讓博物館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精神文化的儲存載體[3]。將敘事性設計引入博物館展覽中,可以大大增強其教育和傳播效果,讓觀眾可以輕松了解到博物館傳達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
2.1 主題內容
敘事性主題和內容就是博物館敘事性傳播的骨骼和血肉。其中,敘事主題就是指博物館中所有敘事內容的中心,是進行敘事性設計的根本要求。而敘事內容則是指博物館敘事過程中所要展示的故事情節。
在博物館的敘事過程中,主題滲透于內容之中,是內容的靈魂,而內容可以豐富主題,是主題的外在表現[4]。在博物館的設計中,敘事性的表現手法既有利于傳遞博物館信息,也有利于觀眾接收信息,使二者建立更加牢固的情感關聯[5]。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一個關于長城的專題性博物館,是展示中華長城上下三千年歷史文化的主要場所。博物館在內容上由“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長城歷史沿革”“金戈鐵馬,邊塞烽煙——古代長城戰爭”“長河落日,絲路花雨——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北漠塵清,山河形勝——古今嘉峪關”這四個單元組成,通過圖片、視頻、雕塑等藝術作品與文物結合,將中華長城上下三千年的故事歸納總結并一一展示出來[6]。
從整體上看,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敘事主題和敘事內容是圍繞中華長城三千年的歷史展開的,展館以文物、雕塑以及字畫為依托,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向參觀者講述了有關長城的故事,并展現了長城往昔的氣勢磅礴和如今的雄偉壯觀。敘事性主題和敘事性內容的增設,讓整個博物館更具互動性和傳播性,同時讓博物館可以迅速吸引觀眾,引發共鳴。
2.2 空間布局
空間布局可以看作是一個博物館敘事性設計的筋脈,一般分為四種布局形式。第一種是簡單明了的“直鋪式”博物館空間布局,第二種是具有較高自由度的“交叉式”博物館空間布局,第三種是深邃神秘且互動性強的“遮擋式”博物館空間布局,第四種是具有不定性和想象空間的“蒙太奇式”博物館空間布局[7]。這四種基本的空間布局形式是對博物館所展示物品的有效闡述,可以幫助觀眾通過展品更好地了解展覽主題,深刻感受到展館所傳達的精神力量。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在空間布局設計上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很好的敘事性。博物館通過對展品進行有序排列布局,將長城的歷史文化一一講述出來,使觀眾可以更好地認識長城。
二是布局分區明確。博物館整體空間布局是根據敘事內容的四個單元劃分的,從不同的角度展現長城悠久的歷史和雄偉的氣勢,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觀展體驗。
三是舒適的展品擺放密度,博物館疏密有致的空間布局為觀眾提供了合理舒適的觀展環境,并使整個展館呈現出豐富且有效的敘事性傳播。整體來說,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空間布局能夠很好地輔助展館的敘事主題和敘事內容,實現展館敘事的目的。
2.3 展陳形式
展陳形式就是整個博物館敘事性設計的皮膚,是敘事性設計的主要執行者,也是敘事中具體化的語言形式。以實體器物為主的傳統展陳形式將觀眾與展品的接觸維度局限于視覺上,導致參觀活動變得枯燥無味。
為解決此問題,現代博物館在展陳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科技手段,通過影視、聲音、互動實景等形式,賦予場景內涵和鮮活的靈魂,讓展陳形式更具敘事性、互動性和多維性特征,從而達到由單純靜態模式轉換為動靜結合的復合模式,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8]。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采用動靜結合的敘事性展陳形式進行展示。首先,博物館內的展品是以長城相關文物、文字、雕塑和書畫為主,通過靜態的展陳形式向觀眾展示長城歷史中某一精彩瞬間,并得到觀眾最直觀的情感反饋。其次,博物館增加了視頻、音樂這類動態展陳形式,通過視覺、聽覺及觸覺的多維度接觸,讓觀眾擁有高度的參與感和互動性,從而激發其對長城精神文化的情感共鳴。
3 優化策略
雖然敘事性設計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并且形式豐富、效果突出,但是就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敘事性設計來說,還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主題內容稍顯單調。博物館將展示重心放在對長城文物的挖掘和形象的描述上,從而忽略了長城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導致觀眾無法與之共鳴。二是空間布局中人性化設計體現較少。將展品展示作為布局設計的唯一標準,會忽視觀眾的觀展需求,這就導致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產生失望、倦怠的情緒。三是展陳形式相對陳舊單一。博物館在現代技術的應用上略顯不足,傳統的展陳形式更適合專家學者參觀,而無法激發普通觀眾的興趣。
針對以上敘事性設計在實際案例應用中的不足,筆者從增強敘事內容的豐富性、填補人性化設計理念的空缺、增加數字化設計的應用這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究敘事性設計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化策略。
3.1 豐富的敘事內容
雖然展示文物的外觀信息及時間線索是博物館進行敘事性設計的基礎,但探究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精神內涵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和意義才是博物館恪守職責的根本所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應從傳統考古學和文物研究中跳脫出來,將現代社會科學融入歷史文化的研究中,不斷豐富長城的精神文化內涵,讓觀眾不僅可以了解長城過去的雄偉壯觀,看到長城當下的氣勢磅礴,還可以展望長城未來的巍巍雄姿。
因此,博物館要不斷充實、細化敘事內容,避免漫無目的、雜亂無章的設置形式,根據自身的設計主題,將各類展品進行歸類與劃分,凸顯重點內容的同時虛化無用信息,只有做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才能讓觀眾輕松地攝取有用信息。
同時,博物館在進行敘事性設計時,應考慮到主題的明確性和內容的完整性。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應將長城文化的精神內涵貫穿于每一部分,并利用時間線索加強四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增強博物館敘事活動的完整性。
3.2 人性化的敘事布局
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提供服務以滿足觀眾的觀展需求,所以人性化的設計是博物館在空間布局中要關注的重點。筆者認為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人性化空間布局設計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要注意整個敘事空間的節奏安排。平鋪直敘的空間布局就如同“流水賬”一般缺乏感染力,所以博物館空間布局在設計上要將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交替分布,以產生松弛有度的節奏感[9]。同時要重視線索的鋪設,利用線索將整個展館串聯在一起,從而為觀眾提供完整且節奏分明的敘事環境。
其次,要注重展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傳統的博物館空間布局活動總會給觀眾營造一種神秘感和深沉感,從而拉開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10]。所以設計師應將展館的空間、展品和觀眾看成一個整體,站在觀眾的視角進行設計,使觀眾可以深刻體會到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故事和意義。
最后,在參觀線路的設置上要做到多樣化。博物館的參觀路線是輔助情節起承轉合的關鍵,單一老套的參觀路線無法為展館敘事性設計提供幫助,也無法適應現代人的觀展需求,所以博物館應根據參觀者的數量規劃具體的參觀路線,以確保熱門文物的中心地位和冷門文物在展陳過程中有一定的參觀者[11]。
同時,要注重人的生理感受,衛生間、樓梯、座椅的合理布局可以大大增強人們的舒適性。例如,洛陽博物館在空間布局設計中,就設有充足的休閑空間,并為了緩減觀眾長時間處于昏暗展廳所帶來的視覺疲勞,設置了光線明亮舒適的中庭共享空間。人性化的敘事布局為博物館提供了更加舒適完美的展覽環境,可以讓觀眾更加專心地接收博物館所講述的故事,感受歷史帶來的文化享受。
3.3 數字化的敘事形式
傳統博物館的布展媒介大致為展臺、展柜、展墻等,敘事形式則為靜態實物展示,觀眾獲得信息的方式以視覺為主,參觀者與展品的接觸維度受到很大限制[12],從而導致敘述效果缺乏生動性和直觀性,不能滿足觀眾的視聽審美,難以引起大眾的關注。因此,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數字化的展陳形式頻繁出現在博物館的敘事設計中,并與傳統靜態的展陳形式相結合,向觀眾展示了動靜結合的敘事性展陳。
數字化的敘事形式可以增強博物館的動態敘事能力,提高人與展品之間的互動頻率,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因此,嘉峪關長城博物館還應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潮流,將傳統的敘事形式與數字媒體緊密聯結,以多元化、信息化、互動化的形象進行展示。
展館可以借助數字媒體、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互動投影、數字沙盤、全息投影、情景再現等方式還原歷史真實場景,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維度增強展廳的敘事性,讓觀眾快速全面地了解長城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13]。同時,可以通過手機導覽、AI智能等技術手段激發觀眾觀展的主動權,增強觀眾的主體意識,通過自主選擇增強觀眾的探索欲。
例如,湖南省博物館通過與百度公司合作,向館內投放智能機器人“小度”,為觀眾提供博物館導覽、文物介紹等服務。同時,館內還在文物旁放置了“AI圖像識別”標志,觀眾可以通過手機拍照識別聽取文物的相關講解。古老的文物與新潮的現代科技相結合,讓博物館與觀眾更緊密聯結在一起,從而最大化發揮博物館職能。
4 結語
通過對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研究分析可以發現,現代博物館的設計核心不再是文物本身的外觀,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內涵才是博物館展示的重中之重。若想要讓參觀者順利接收到相關歷史知識,產生情感共鳴,就要將敘事性設計融入博物館展覽中,從博物館的主題內容、空間布局和展陳形式三個方面不斷優化,展示豐富的敘事內容、人性化的敘事布局、數字化的敘事形式。可以說,將敘事性設計與博物館展覽相結合,既是當代博物館發展的主流,又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張寅德.敘事學略論[J].山東外語教學,1988(Z1):21-25.
[2] 張新軍.敘事學的跨學科線路[J].江西社會科學,2008(10):38-42.
[3] 楊國杰.論現代博物館職能演化的進程[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8):181-184.
[4] 范巍娜.關于博物館專題展示空間中敘事性設計方法的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5):90-93.
[5] 萬依依.博物館空間的敘事性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4.
[6] 胡楊.中國長城第一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J].絲綢之路,2003(6):29-31.
[7] 陳帆.敘事性展廳室內空間布局設計與優化[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2):81-83.
[8] 李曉玉.博物館展示敘事性研究[J].青春歲月,2015(8):144.
[9] 陳嘉妮,張新宇.論敘事性公共藝術規劃在人文景觀中的運用:以南陽臥龍崗公共藝術規劃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0(5):96-97.
[10] 于慧軍.博物館展陳設計的形式與空間布局探究:以孔子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9):142-144.
[11] 吳偉寧.關于博物館展陳設計特點及空間布局的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14):228-230.
[12] 劉逸飛.淺談博物館空間設計的敘事性[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10):537.
[13] 戴旸,劉欣悅.敘事性傳播在博物館展覽中的應用與分析[J].中州大學學報,2022,39(2):77-81.
作者簡介:高超(1969—),男,湖北廣水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冀然(1999—),女,河北承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