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友 張青
有些孩子總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像一顆歪扭七八的小樹苗;注意力不集中,半小時要做完的作業,需要“雞飛狗跳”寫到半夜;三天兩頭生病,不是咳嗽流涕就是積食便秘……孩子到底是身體哪里出了問題?您可能需要了解一下“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是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向一側隆凸和椎體旋轉,并隨年齡增長彎曲增大至發育成熟,而無任何先天脊柱骨結構異常的疾病。國際脊柱側凸研究學會對其量化,采用Cobb法評估,將Cobb≥100定義為脊柱側彎。該病發病起始年齡在5~6歲,多發于7~14歲。常有的表現為頭前傾、含胸駝背、肋骨外翻、骨盆傾斜、“X”型腿、“O”型腿、步態異常、內八字、外八字等。當然,這里還有一個概念需要強調,對Cobb<10。也存在以上癥狀的,不能稱之為特發性脊柱側彎,我們稱之為姿態不良,也是需要及時干預的。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青少年脊柱側彎的孩子超過了500萬人,而且以每年30萬人的數量逐年遞增,成為除近視、肥胖以外,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一些省市的初步篩查顯示,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患病率達到23%以上,即每4—5個孩子里就有1個患者。然而這只是診斷為脊柱側彎的數據。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對我國6省市青少年做相關調查顯示,青少年存在姿態異常2項及以上情況的占67.8%,而存在1項體態異常的占80%。
青少年脊柱側彎發病率如此之高,首先是和小學至初中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有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軀干肌比較薄弱,椎骨發育開始加快,骨內含有機物多而鈣質少,易造成脊柱側彎。再者,在我們日常坐臥行走的基本活動中,坐位前屈的坐姿對脊柱骨骼壓力最大,可達270%;而據2015年的相關報道,我國一線城市中小學生平均每周靜坐時間長達50個小時。此外,坐立和行走姿勢不正確、缺乏體育鍛煉、單側肩背書包、歪著軀體寫字等,也加劇了脊柱側彎的形成。這類習慣性脊柱側彎主要表現為脊柱形態不穩定,維持脊柱的肌肉力失去平衡,往往在1~3年內脊柱側彎會逐漸嚴重。
脊柱側彎對孩子的影響,最明顯的是軀體畸形。脊柱側彎會導致嚴重的軀體外觀畸形,如頭頸歪斜、雙肩不等高、“剃刀背”、含胸駝背、長短腿等。其次,脊柱側彎也影響臟器功能。脊柱側彎嚴重導致內臟功能障礙,如心肺功能障礙(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抵抗力下降、鼻炎、腺樣體肥大),胃腸功能紊亂(厭食、積食、便秘等),腦部血流受限、供氧不足,引起頭昏、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再者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脊柱側彎導致外觀畸形,個人形象氣質受損,孩子易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受挫。
減緩或者改善孩子脊柱側彎的發生和發展,首先是糾正孩子日常坐臥行走的姿態。比如站立不要彎腰駝背,別站三七步,避免單肩長時間背過重的東西,正確坐姿(背部與大腿、大腿與小腿、小腿與腳板均呈90度直角)。其次,睡臥床軟硬適中,避免久坐;營養均衡,補充蛋白質(牛奶、鈣片),多戶外運動,保證維生素D3的正常攝入。最后,也是重中之重,就是增加孩子的活動量,多做伸展腰背動作;可在課余時間加入游泳、吊單杠等運動項目,每天的有氧運動累計不少于60分鐘,平板支撐、小燕飛、靠墻站立等增加肌肉力量矯正體態的小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方法對僅有姿態不良的孩子有很好的矯正效果。對確診為脊柱側彎的孩子,除了堅持以上的各種日常注意事項外,還要到正規醫院就診,接受專業醫師的測評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這樣我們的“小樹苗”才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