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鉛與火”助力圖書、報刊蓬勃發展,到“光與電”催生廣播、電視等行業,再到“數與網”帶來網絡視聽、數字文旅等新業態,技術始終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改變。而借助公共圖書館線上借閱新模式,海量數字資源一鍵直達;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平臺,愛好者用手機就能創作作品;數字投影、文保監測等數字化技術,助力城墻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從2022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案例看,數字文博、數字文旅、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的新應用、新探索,讓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美好文化體驗成為現實。
時下,借助數字化“翅膀”,文博資源上“線”入“云”,非遺項目破“屏”出“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數字藝術、動漫游戲、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形成了時尚新潮的數字文化精品。文化數字化帶來了優質的文化資源、文化體驗,創造了全新的文化場景、文化業態。
近年來,我國已組織開展多次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資源數據,為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呈現中華文化全景奠定基礎。按照統一標準關聯不同領域、不同形態的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有助于打通“數據孤島”,讓文化數字化成果更好地得到應用。
素材解讀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作出部署,推進文化數字化,不僅讓文化遺產保存得更好、更全,也讓文化資源更活、更火。增強數字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將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注入新的動力。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成用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讓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享譽海外,必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撐。
適用話題
數字化、中國故事、創新發展、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