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點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從小培養青少年樹立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勞動觀念,將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國家大戰略緊密銜接。備考時,考生要著重對鄉村振興這一主題的論述類文本閱讀進行訓練。
能力檢測一
材料一: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農業科技供給水平,是實現高水平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農業安全的現實需求。當前,農業領域還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科技供給尚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亟須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能力。要強化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對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前瞻性和引領性研究,實現更多的原始創新。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引導科技創新團隊圍繞產業需求重點攻關、持續研究;構建精準高效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品種。要實施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行動,推進科企合作,組建研發聯盟,攻關“卡脖子”關鍵技術,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等問題,給予政策支持。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后一公里”,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實際情況,應不斷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疏通從原始創新轉化到關鍵核心技術的渠道。要培育發展新型服務主體和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引導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抓手是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要培育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引導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載體,探索產業同盟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模式,重點打造一批創新能力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統”的職能和引領行業集聚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的作用。
人才,尤其是鄉村科技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造血者。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說到底還是靠“人”,特別是各類有能力的“科技人才”。首先是建立靈活的人才培養制度。其次是實行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引導科技人才向農村集聚;同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和質量,營造“拴心留人”環境。最后是強化科技特派員的規范管理,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制定科技特派員扶持激勵政策,允許科技特派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提升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的內生動力。
(摘編自秦健《農業科技創新助推鄉村振興》)
材料二: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緊盯前沿,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農村改革,必須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扎實做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確保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權穩定、順利延包。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破除城鄉制度壁壘,促進各類服務更多下鄉。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法治教育,推進移風易俗,自覺遵守村規民約。
(摘編自《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訓練】
1.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能力,在農業科技方面既要強化基礎研究,也要建立產業科創中心,并且要聯合攻關關鍵技術。
B.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才能加快推進農業高質發展;應打造一批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發揮其“統領”作用。
C.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的主線,分置并完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和權能,方可深化農村改革,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受益。
D.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2.如果你大學畢業后,準備去偏遠農村當村官,你應如何領導當地村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助推鄉村振興?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具體舉措。
答:
3.請結合材料一,簡要概括如何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從而“助推鄉村振興”。
答:
能力檢測二
材料一:在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匯集著數百萬家數字化工廠,聯網設備總數超過7000萬臺套。數字經濟催生的產業新生態對經濟運行效率帶來很大的變化,從2018年到2021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6.8%,快于國內生產總值6.6%的年均增速,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率變革。
這十年,數字化浪潮還重塑了社會分工。十年間,我國對199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進行了兩次修訂。在最新公示的職業分類大類中,首次出現了數字職業標識,數量高達90多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增材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商務數據分析師、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從這些新職業名稱可以看出,如今數字職業從業者已分布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覆蓋了一、二、三產業。
十年間,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45.5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從城市到農村,從社會到個人,從線上到線下,中國掀起的數字化浪潮,正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摘編自《解碼十年·中國掀起數字化浪潮》)
材料二:信息平臺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載體,也提升了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水平。打造信息平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強業務協同、暢通政策傳遞和信息反饋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進涉農服務事項在線辦理,為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下沉提供便利。
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催生出大量連續性原始數據,涉及鄉村空間地貌、農民生活方式、農業生產關系等。將這些數據資源進行整合提純、分析應用,不僅能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重要支撐,也能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比如,有的地方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農村延伸,在農業生產、服務、監管上實現新突破;有的地方運用“移動議事廳”等平臺,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鄉村發展討論,提高了村務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
(摘編自陳川、劉淵《為鄉村振興賦能,數字鄉村建設展現廣闊前景》)
材料三:數字鄉村治理是信息技術在鄉村空間中不斷應用、嵌入與融合的過程。雖然數字技術與鄉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礎,并在經濟、生態、文化、民生等重點領域有著應用空間,但這一行進過程還面臨諸多的挑戰、誤區及潛在風險。精準定位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數字鄉村治理的持續推進。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開發”是數字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兩者分別是數字鄉村的“硬件底座”和“軟件基礎”。目前來看,在硬件上,存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薄弱的挑戰。不少研究明確提出,當前我國數字多效治理面臨的最突出挑戰是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的薄弱,面向農業生產的物聯網、農機智能裝備、4G和5G網絡、北斗導航、遙感衛星等基礎設施的研發和應用都遠落后于現實需求。在軟件上,面臨系統平臺互斥與數據孤島的挑戰。實踐中,數字鄉村建設尚未形成一體化的數字治理體系,始終存在條塊平臺分割、系統獨自運行的矛盾,數字技術與鄉村現實情境難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數字鄉村治理要想真正實現,一定要以“數據包容”為理念,注重共性平臺的打造,通過縣域數字一體化平臺的推進,縱向上形成“中央—省—市—縣—鄉”各層級基礎數據資源的互聯貫通,橫向上注重各部門條口的數字協同與涉農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應避免因數字平臺條塊分割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平臺的重復建設,從而消除數據資源的橫向罅隙與信息孤島。
(摘編自《數字鄉村治理何以可能:一個總體性的分析框架》)
【訓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從2018年到2021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6.8%,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增加了兩倍。
B.隨著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而產生的關于鄉村的數字資源,可以直接應用于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全面等問題的解決中。
C.數字技術在應用于鄉村治理的過程中,與鄉村現實情境難以形成有效的耦合,因此,必須要以“數據包容”為理念,才能真正實現數字鄉村治理。
D.數字鄉村建設有著廣泛應用空間,但無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面臨著較大挑戰,各層級基礎數據資源難以實現互聯貫通。
2.請根據材料,談談新形勢下“數字技術”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