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堂 梁淑娟 劉興福
摘要:牛養殖過程中面臨的疫病威脅較多,而犢牛梭菌性腸炎就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梭菌性腸炎對牛養殖產業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犢牛染病時若沒有盡早發現和的診治,染病犢牛很有可能死亡。梭菌性腸炎是一種消化道疾病,同時還伴隨著極強的傳染性,所以一旦出現病例,則會迅速傳播至養殖場內的健康牛,且感染該病的犢牛死亡率極高,因此必須做好防控診斷工作。
關鍵詞:犢牛;梭菌性腸炎;診治
梭菌性腸炎是一種能夠對犢牛健康產生嚴重危害的傳染性疾病,發病時往往伴隨著極強的傳染性和極高的死亡率。犢牛在出生后雖然會攝入初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抗體的免疫能力開始下降,所以就會感染各種疾病,相對于成年牛,犢牛的腸胃消化系統還不健全,若缺乏疫病防控措施和科學的養殖管理工作,牛消化系統內各類微生物平衡會被打破,而產氣莢膜梭菌則會迅速繁殖并產生毒素。因此,養殖人員需要掌握疫病的致病因素、臨床表現、治療措施以及防控方式等,當出現染病犢牛時在第一時間進行隔離,確保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病原體蔓延,而后展開針對性治療,避免由于疫病導致的損失加大。
1 流行特點分析
梭菌性腸炎也叫做魏氏梭菌病,使用生活中常見的消毒劑即可殺死病原體,但是病原體會產生芽孢,芽孢對于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這也是梭菌性腸炎防控難度大的原因之一。此外,產氣莢膜梭菌能夠對環境造成污染,在外界環境以及染病牛的組織當中均會含有產氣莢膜梭菌,若養殖環境中存在病原體,犢牛在飲食過程中就會將其吃入體內,并存在于犢牛的消化系統中。由于犢牛腸胃內分布有益菌群,所以當有益菌數量較多時,犢牛對于梭菌腸炎病原體的抵抗能力較強,即便體內帶有病原也不會染病,但是若犢牛自身免疫力下降,消化系統內有害、有益菌群失衡,病原體就會大量繁殖并致病,病原體所產生的毒素會對犢牛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犢牛會出現腹瀉等癥狀,若損傷程度過于嚴重,犢牛在染病后會快速死亡[1]。
犢牛梭菌性腸炎的發病具有季節性規律,多發生在春季末期、夏季初期以及秋季牧草出現籽粒時,這是疾病發病的兩個高峰期。梭菌性腸炎多呈現出散發流行特征,在極少地區呈現出地方流行性。梭菌性腸炎將會對犢牛的正常生長產生嚴重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產氣莢膜梭菌能夠長時間地存在于外界環境當中,且對土壤、養殖設備以及飼料等造成污染。
2 臨床表現
犢牛年齡和自身免疫能力存在差異,在感染梭菌性腸炎后的臨床表現也存在很大差異,通常情況下可以將臨床表現分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兩種:①最急性型的染病犢牛通常會出現突然發病以及突然死亡的現象,在死亡前一般不會出現任何明顯的臨床表現,一些病牛的天然孔內會出現很多黑紫色的血液。一些病牛在當天的飲食和行動與健康犢牛一致,但是待第2天時就會突然死亡,或者當天渾身抽搐死亡。一些最急性型染病牛在死亡前可能會出現精神沉郁的現象,長時間地坐立在圈舍當中且頭靠近墻面,活動量明顯下降,觀察肌肉可能會出現抖動現象,同時渾身無力,在驅趕過程中會突然倒地不起,死前出現哀嚎。最急性型染病犢牛死亡時間較快,通常為1~2 d,而最快幾小時內就會死亡[2];②急性型病牛的臨床表現比較明顯,首先,病牛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的現象,行動明顯遲緩,觸摸耳朵以及四肢等部位能夠感受到涼感,進食量和飲水量大幅下降,會出現體溫不恒定的現象。染病牛的心跳和呼吸出現異常,表現為心跳和呼吸加快,如呼吸頻率最快能夠達到每分鐘百次,黏膜發紺明顯,病牛的嘴角處會出現大量的泡沫狀或者黏性分泌物,部分染病牛的嘴角處還會流出一些紅色的分泌物,觸摸病牛的腹部,病牛會感受到痛感。病牛會出現排稀糞的現象,糞便刺激性較強,其中夾帶著血塊,部分病牛死亡速度較快,且在死亡前表現出間歇性的興奮。
3 病理變化
在對病死犢牛進行解剖后發現,病死牛的機體腐爛速度較快,尤其是腹部在死亡后會迅速膨脹,病牛的可視黏膜顏色蒼白,消化系統出現病變,其中以小腸部位病變最為明顯,除此之外死亡犢牛的其他器官出現敗血癥現象,胃部發生膨脹且在瘤胃中帶有些許內容物。從病變最為嚴重的小腸中看,黏膜處顏色為黑紫色或者紅紫色,腸道內充血,小腸中空腸段染病比較嚴重,空腸段解剖后內部出現粥狀的物質,此外帶有大量的黏稠液體,腸道黏膜發生損壞,腸系膜表面存在若干個出血點,而在病死犢牛的回腸等部位也存在上述現象。病死犢牛需要以病理特性、臨床表現等條件的為疾病判斷基礎,而后結合實驗室診斷確定最終病情,所以,通過臨床表現等信息僅能夠初步判定疾病,若要確診犢牛死亡是否是由于梭菌性腸炎所導致,首先需要采集病死牛腸道內的內容物,而后進行涂片染色檢測。若由于梭菌性腸炎而導致犢牛死亡,在顯微鏡下能夠觀察到革蘭氏陽性染色的粗大桿菌,同時還能夠發現芽孢以及莢膜組織等,結合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診斷等基本能夠確定死亡原因。
4 梭菌性腸炎的治療措施
梭菌性腸炎的防控難度較大,這是由于產氣莢膜梭菌所產生的芽孢能夠長時間地存在于外界環境當中,所以當養殖場內出現梭菌性腸炎時要在第一時間做好整個養殖區域的隔離,將養殖場內的病牛和健康牛進行區分飼養,并限制牛群的行動。當養殖場內出現染病牛后應當對整個養殖場展開消毒,并進行徹底的衛生清理工作,必須以交叉消毒方式進行消毒,建議養殖人員使用25%的生石灰乳以及2%的碘附進行消毒,消毒1次/d,養殖場內至少需要連續消毒一周,同時每天打掃牛舍衛生,及時排出養殖場內的污水糞便。犢牛在出生后,要讓犢牛及時吃上初乳。在犢牛出生后的1.5 h內,為及時獲取母源抗體,應飼喂犢牛初乳,并合理控制飼喂量。此外,可做好病牛的隔離分區工作,病牛的生長和治療必須在隔離區內進行。針對病情比較嚴重的犢牛或者最急性型死亡的病牛,若染病牛失去治療意義,則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進而防止病原體的擴散。
針對養殖場內具有治療意義的病牛,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治療。首先,抓住染病初期這一治療關鍵時期,對于染病初期以及慢性病牛,養殖人員應當使用磺胺嘧啶鈉進行治療,用藥劑量為100 mg/kg·bw,每天早晚各用藥一次,通常情況下連續用藥5 d后病牛的病情就會出現好轉,但是長期使用磺胺類的藥物治療,病牛可能會出現腎臟尿酸鹽沉積的現象,這時需要使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進行緩和,以靜脈注射的給藥方式,每只染病犢牛用藥200 mL,此外,還應當使用VC注射液治療病牛,每只染病牛使用10 mL,連續使用3 d。梭菌性腸炎將會對病牛的消化系統黏膜造成影響,所以應當使用藥物促進病牛胃腸道黏膜恢復,可以通過口服鞣酸蛋白的方式進行治療,每只病牛每次使用20 g,梭菌性腸炎疾病關鍵在于提早治療,除了上述藥劑以外,也可以使用氟苯尼考進行治療,每日早晚各用藥一次,連續用藥4 d,同時還可以取磺胺甲噁唑40 mg/kg·bw、碳酸氫鈉100 g,溫水調和后灌服,1次/d,連用4 d,病牛的病情基本能夠得到控制。
5 預防措施
通過規范養殖方式能夠有效地防控犢牛梭菌性腸炎,首先,產氣莢膜梭菌能夠在養殖場內傳播流行,所以在防控過程中首先要控制病原體的流行散布,及時清理牛舍的污水糞便,犢牛在生長過程中每天都會產出大量的糞便,而糞便則是病原體主要的寄生場所,養殖人員應當每天清理牛舍內污染物,在打掃完成后使用清水再次沖洗,待地面干燥后將犢牛驅趕至牛舍當中,防止犢牛飲用沖洗水源。此外還應當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在疫病流行期間應當每天消毒,并輪換使用消毒劑,防止病原體產生耐藥性。其次,梭菌性腸炎與犢牛自身免疫能力存在密切聯系,而初乳是犢牛獲得免疫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犢牛出生后就應當及時攝入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所以初乳不僅能夠提升犢牛自身抵抗能力,而且還能夠為犢牛提供一個良好的腸胃條件。再次,在飼養過程中盡量將犢牛和成年母牛分開飼養,且養殖人員同樣要注意母牛圈舍的消毒,及時對母牛的食槽和水槽等進行消毒,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做好腹瀉類疾病的防控工作,適當地為犢牛補充鈉離子、鉀離子等。最后,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注意觀察犢牛狀態,染病牛通常會伴隨著明顯的臨床表現,而養殖場內一旦出現疑似病例時首先要隔離消毒,而后再進行治療,通過及時隔離能夠有效地阻擋病原體的傳播,當養殖場內出現病死牛時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和售賣。
6 結語
綜上所述,梭菌性腸炎對于牛養殖產業的危害極大,梭菌性腸炎病原體的傳播速度較快、傳播范圍較廣且死亡率較高,養殖場內一旦出現染病牛則會迅速傳播至整個養殖場,所以該疾病將會對養殖收益產生嚴重損失。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當規范養殖管理措施,提早發現并盡早展開治療,確保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疫病,進而降低疫病產生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庫爾班乃木·卡地爾.犢牛梭菌性腸炎的診斷與防治[J].農家參謀,2021(18):149-150.
[2] 程云飛.犢牛梭菌性腸炎的診斷與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2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