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泄瀉病病因病機復雜多樣,通過多年對該病的治療和探索,總結出了對牛常見的寒濕泄瀉、濕熱泄瀉、脾虛泄瀉、傷食泄瀉、勞傷泄瀉、腎虛泄瀉等如何辨證施治,不論何種泄瀉病須及時正確治療,否則,都會傷及其它臟腑,由輕變重,由實轉虛,變為久瀉,增加治愈難度。
關鍵詞:泄瀉;辨證施治
作者簡介:徐庭文(1965.3— ),云南威信人,本科,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獸醫。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清濁不分之癥[1]。牛泄瀉病的病因、病機復雜[2],筆者經過三十多年的治療總結,認為西藥特別是抗菌素治療,作用單一且容易抑制胃腸有益微生物,反而嚴重影響胃腸機能,長久不能治愈。如果選用中醫辨證施治,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又不會產生抗藥性,且副作用較小,操作簡便。筆者就多年遇到的幾種泄瀉病的治療作一總結介紹,以供參考。
1 辨證與治療
1.1 寒濕泄瀉
1)主癥。瀉糞清稀,甚則如水樣,腸鳴腹痛,后肢踢腹,扭腰,糞便臭味小,精神倦怠,食欲減退,耳、鼻、四肢涼,口色淡白,口津滑利,苔白膩,脈濡緩。寒濕泄瀉一般多發于冬春季。
2)病因病機。寒濕泄瀉主要是因為寒濕入里,損傷脾胃陽氣,而脾寒胃冷,則影響胃的腐熟、脾的運化,使升清降濁機能發生障礙,即可發為泄瀉;寒濕內盛,腸胃氣機受阻,則腹痛腸鳴;寒濕困脾,則脾陽不振,運化無權,食欲減退。如果不及時治愈,病情會逐步加重,致脾陽虧虛,再往后將傷及腎陽。
3)治法及方藥。溫中散寒,芳香化濕,行氣利水。方藥:輕證用平胃散加減,重證用胃芩湯加減。
平胃散由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組成,具有健脾燥濕散寒作用。胃芩湯由平胃散和五苓散合成,五苓散由桂枝、白術、茯苓、豬苓、澤瀉組成,功能行氣利水,可加干姜、肉豆蔻增溫中散寒之力。如淋雨受寒重,可根據病情酌加紫蘇、白芷,解表散寒,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濁。上藥打粉后開水沖調,候溫1次灌服,1劑/d,用藥劑量和劑數視牛體重大小和病情轉歸而靈活掌握。
1.2濕熱泄瀉
1)主癥。瀉糞如漿,赤色腥臭難聞,或帶血,或帶黏液,腹痛不安,頻繁回頭顧腹。發熱,口渴喜飲,食欲廢絕,尿短赤,口溫高,色黃,鼻鏡干而無汗,脈滑數或濡數,苔黃膩,耳尖及體表發熱,精神沉郁。重癥者臥地不起,肛門失禁,里急后重,頭、頸耷于右側腹壁,四肢末端及耳、鼻冰涼,脈細數。
2)病因病機。多因長期喂料方法不當和飼料品質不良而傷及脾胃,使之傳導失調,水濕內停,久而化熱。或外感暑濕之邪,入里化熱,積于腸道,濕熱互結,損傷血絡,熱腐為膿,故糞中常見大量膿血并有惡臭,腹中疼痛而頻繁努責,瀉而不爽。脾喜燥而惡濕,濕熱之邪蘊結脾胃,運化失司,所以食欲廢絕,反芻停止,口腔黏臭。
3)治法及方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健脾止瀉。
若口色紅紫帶黃,苔黃膩,臭味大,糞腥臭,蕩瀉,帶大量血液和黏液,尿少色黃,用加味白頭翁湯。方中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苦參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仙鶴草、焦地榆、槐花止血止痢,固本扶正;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神曲、麥芽、厚樸助脾化濕行氣;甘草和藥性。
如苔略帶灰黃,糞粥樣惡臭,氣粗喘,脈沉細,帶大量膿血和黏液,可用涼血地黃湯加減:生地、玄參、丹皮、黃芩、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涼血養陰;焦地榆、仙鶴草、槐花止血止痢,固本扶正,其中仙鶴草又名脫力草,有收斂止血、補虛止痢、解毒的作用,可重用;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大黃瀉火散結去瘀起緩瀉作用;鉤藤熄風止痙;山藥、扁豆助脾化濕益陰。
泄瀉如果是在夏暑之間傷暑濕之邪引起,則需靈活配方加入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以清熱利濕解暑。新加香薷飲由香薷、銀花、扁豆、厚樸、連翹組成,主治暑溫兼濕;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組成,主清暑利濕止瀉。
1.3 脾虛泄瀉
1)主癥。糞便稀薄,時溏時瀉,遷延反復,臭味不重,食欲減少,精神萎頓,臥地懶動,被毛干燥、無光,身形漸瘦,肷吊,舌淡苔白,脈細弱,肛門松弛,鼻寒耳涼,眼窩下陷。
2)病因病機。脾虛泄瀉主要是由于病久失治致脾胃氣虛,清陽不升,運化失常,久泄不止,故常見低頭耷耳,精神不振,叫聲低而短小。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化源不足,是以氣血雙虧,筋骨失養,身形消瘦,肷吊毛焦,眼窩下陷,皮膚彈性不足。
3)治法及方藥。健脾益氣,淡滲利濕,溫中止瀉。以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加減。方中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淮山藥、蓮子肉、苡仁,理氣健脾化濕;干姜溫中散寒止瀉。如果久瀉不止可用補中益氣湯合理中湯使用,由黃芪、黨參、白術、當歸、陳皮、炙甘草、升麻、柴胡、干姜組成,能調補脾胃,升陽益氣,溫中祛寒,并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以上藥打粉后開水沖調,候溫灌服,1劑/d,劑量和劑數分別根據牛體重大小及疾病轉歸情況而定。
1.4 傷食泄瀉
1)主癥。患畜回頭顧腹,站立不臥,腸鳴腹痛,瀉糞酸臭,糞中有未消草谷,瀉后痛減。瘤胃堅實,蠕動減弱或消失。食欲廢絕,反芻停止。腹脹,噯氣吞酸,舌垢濁,苔厚膩,脈滑,鼻鏡干燥。
2)病因病機。此類泄瀉多因過多食入大量青料或精料,或突然變更草料,使腸胃受阻,運化失常,氣機阻滯而致。
3)治法及方藥。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以保和丸和枳實導滯丸加減使用。方中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陳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濕;連翹清熱散結。如果食滯較重加大黃、枳實,以推蕩積滯,使邪有出路,而達到祛邪以安正的目的。上藥打粉開水沖調,候溫灌服,一般1劑即可,劑量視牛體重大小而定。
1.5 勞傷泄瀉
1)主癥。使役時泄瀉加重,休息時泄瀉癥狀減輕,家畜會逐漸消瘦,役力下降,頜下有水腫,低頭耷耳,精神倦怠,皮毛日益變得焦枯,失去光澤和彈性。食欲、反芻減少,舌色淡白,脈細弱。
2)病因病機。主要是勞役過度,損傷元氣,致使脾胃氣虛,運化水谷無力,起初常為輕度泄瀉。由于沒有及時引起重視,病情逐步加重,使清陽不升,化源不足,牛精神倦怠,日益消瘦。土不生金,母病及子,病畜肺氣不足,嚴重時則會出現氣喘。
3)治法及方藥。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用四君子湯加減方: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炒白術、茯苓、當歸、陳皮、仙鶴草、山藥、蓮子。方中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炙黃芪、當歸補氣養血、益脾胃;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化痰;仙鶴草別稱脫力草,不但能止血,它還是一味很好的補氣藥,能強心升壓,興奮疲勞的骨胳肌,增強細胞抵抗力,專治脫力勞傷;山藥、蓮子健脾和胃,益肺養陰,補脾止瀉。上藥打粉開水沖調,候溫灌服,一般1劑,劑量和劑數分別視牛體重大小和病情轉歸而定。
1.6 腎虛泄瀉
1)主癥。腎虛泄瀉多由脾虛發展而來。其久瀉不止,遇寒愈甚,泄瀉多在半夜或凌晨發生。食欲減少,精神沉郁,臥多立少,低頭耷耳,腰胯無力,叫聲細弱。頑固的糞內完谷不化,肛門失禁,糞水外溢,眼窩深陷。
2)病因病機。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同時,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致脾陽虛衰,脾胃不能很好的腐熟水谷,運化精微。腎陽、脾陽皆損,并相互影響。故久瀉遷延,傷津損液,使氣血虧虛,舌淡苔白,脈沉細。
3)治法及方藥。溫補脾腎,益氣升陽,固澀止瀉。治療腎虛泄瀉,需脾腎同治,因脾虛和腎虛多會相互影響,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使用。方中補骨脂溫補腎陽;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五味子收斂止瀉;黨參、白術、干姜、山藥、扁豆、茯苓、炙甘草溫中健脾止瀉;制附子補火助陽,散寒除濕。如邪去正衰,久瀉不止,可加黃芪、炒訶子、赤石脂益氣升陽固澀。制附子現多用淡附片代替,必須先單獨加足夠的水煮80~120 min,以降低毒性,且中途不能加水以免降溫而影響其毒性的散發。
2 預防
牛泄瀉的發病主要原因是飼養管理不當,因此,應加強飼養管理[3],注意草料的質量,飲水要清潔,勞逸調配適當,定期驅蟲,搞好傳染病的預防,廄舍干燥,冬暖夏涼,通風適度。經常觀察牛的食欲情況,排泄狀況,如有異常,及時治療,以免演變成重癥[4]。
3 討論
泄瀉一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或水樣或稀薄或糞中帶血為主證,臨床常根據病情之緩急輕重,罹患時間的久遠短暫,一般以暴瀉和久瀉來統括寒熱虛實[5]。
泄瀉的辨證應從久、暴分虛實。暴瀉屬實,實證有寒濕、濕熱、傷食三類;久瀉屬虛,虛證有脾虛、腎虛之分。各類既可單獨出現,也可相兼并見,還可互相轉化。所以其治法方藥亦應隨證選用。暴瀉當以祛邪為主,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傷食者宜消導,濕盛宜分利。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臨證若虛實相兼者,應補脾祛邪并施;若寒熱錯雜者,宜溫清同用。但暴瀉切忌驟用補澀,久瀉不宜漫投分利。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以免苦寒傷脾。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因甘能滿中生濕。此外,在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飼養管理,才能有助于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梁國英.中獸醫學[M].農業出版社,1979.
[2] (清)李南暉.活獸慈舟校注[M].四川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校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 張文彬,于漢.家畜內科及臨床診斷學[M].農業出版社,1979.
[4] 章炘炎.牛病治療一百例[M].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5] 趙永鈞,于利子,馬勇.中獸醫分型治療牛泄瀉[J].養殖技術顧問,2007(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