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榮 何開鋒
摘要:急性腸梗阻在牛群養殖期間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非傳染性腸胃疾病,發病時會對牛的消化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如未及時進行診斷治療,將會導致牛只出現機體酸中毒死亡。在牛群養殖期間,常常會由于飼養管理不科學、飼養條件差、牛群自身機體抗病性差、運動量少等因素造成急性腸梗阻病。技術人員應當對牛急性腸梗阻的致病原因、臨床癥狀、防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規避牛急性腸梗阻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牛急性腸梗阻;臨床癥狀;診斷措施;防治管理
牛急性腸梗阻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牛的腸胃功能障礙,腸道分泌出現紊亂的現象,導致腸胃內容物長時間的堆積,無法通過腸道運動正常向下運行,造成腸道出現損傷,從而引發急性腹痛。急性腸梗阻病在各種動物群體中均會發病,牛作為反芻動物,其腸胃消化系統相對比較特殊,因此其腸胃疾病的發生概率也較為頻繁,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非傳染性疾病。當牛體內的腸道出現了堵塞,其機體就會表現出消化不良、無法排便等現象。腸道內的堵塞內容物長時間的堆積,在發酵期間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從而引發機體酸中毒。在此過程中,如果技術人員未采取高效的防治處理措施,患病牛只的臨床癥狀出現加劇,從而致死。技術人員在面對牛急性腸梗阻疾病時應當具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了解此疾病的臨床癥狀,在診斷期間作出正確的判斷,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將腸道阻塞內容物進行清理,減少其對牛養殖產業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1 發病原因
在牛群養殖期間造成牛只出現急性腸梗阻疾病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通常為養殖期間的環境因素、衛生條件差、牛群缺乏相應的運動、品種等幾種主要原因。牛急性腸梗阻的發病原因通常不是由單一的致病因素所引發的,多為兩種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感病。當技術人員對于已發病的牛只不加以及時診治,將會導致其治療難度的提升,患病病程周期延長,出現死亡的情況增加。
2 臨床診斷方式
牛只患病急性腸梗阻時所阻塞的位置不同,造成的癥狀往往會有所差異性,技術人員在診斷期間需要對不同部位的患病臨床表現進行區分,從而有針對性的治療。
2.1全身癥狀表現
患急性腸梗阻的牛只在發病初期會出現取食量減少甚至廢絕、反芻停止、此階段還可以少量的飲水、停止排出糞便。隨著病情的發展,如果患病牛轉變為腸道完全的阻塞,將會導致其腸管阻塞位置出現炎癥,嚴重者發展為壞死,對其進行直腸檢查,可以發現直腸內有暗紅色的血液混合在糞便之中。當妊娠期母牛出現急性腸梗阻疾病,一般阻塞位置在腸道,前期可以排出少量的糞便。隨著病情的發展,患病母牛表現出前胃遲緩,腸胃的蠕動功能減緩、變弱,后期蠕動功能喪失。患病初期,牛只的體溫、呼吸節奏、心跳脈搏不會出現顯著的變化,直腸內無內容物,肛門緊縮,部分患病牛會有少量的干燥糞便附著在直腸壁周邊。牛只患病進入后期,精神狀態沉郁不佳、脈搏加快、但是脈搏較弱、皮膚失去彈性、眼球部位出現下陷、無神、常常保持臥地的姿勢,頭頸彎向一側[1]。
2.2 結腸阻塞
牛只出現結腸阻塞時,常表現為排便的姿勢,但是不會有糞便排出,偶爾會排泄出大量的白色膠凍樣黏液。患病牛常常出現腹痛,十分煩躁,站立不穩,經常用后肢頻繁的踢向腹部,或者后肢交替踏地,煩躁不安。部分患病牛還會經常臥地,在臥地的過程中使用后肢進行趴動,偶有橫臥現象。對此種病癥的患病牛只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其腹部圍度顯著增加,右肷部增高。采取觸診,對其右腹部進行沖擊時,可以聽到比較顯著的振水音。對其盲腸、結腸等腸段叩診可以聽到鼓音。
2.3 小腸阻塞
患病牛只的腸梗阻位置在小腸部位時,會立即停止排便,部分患病牛只在發病初期還可以排出少量混合大量黏液的糞便,排泄物惡臭,或者排出少量的干燥圓球形糞便。小腸阻塞的患病牛只其腹部的疼痛程度對比結腸阻塞略輕。對患病牛只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其腹部的圍度顯著增大,但是觀察其右肷部并未出現增高。對患病牛只的右腹實施觸診時,采取沖擊方式,也會出現振水音。當患病牛只阻塞的小腸為接近幽門部位的十二指腸時,在沖擊觸診右腹部的方式下并未出現振水音,也無鼓音區[2]。
3 防治措施
3.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與患病初期及臨床癥狀表現不嚴重的牛只,治療時可以采取中西藥結合的方式。在治療期間,技術人員應當將強心補液、減緩并修復酸中毒、潤腸通便為主要的治療方向,通過治療將患病牛只腸道中阻塞的內容物排出。在治療期間,可以使用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 000 mL、25%葡萄糖注射液8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維生素B1注射液50 mL,采取靜脈滴注的方式,每天注射治療1次,連續使用3 d即可;或者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0%維生素C注射液 40 mL、安鈉咖注射液10 mL充分混合,采取靜脈滴注的方式,每天注射治療1次,連續治療3d;或使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 mL緩慢靜脈滴注,每天注射治療1次,連續治療4~5 d之后,將藥物換為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 mL進行滴注治療;或使用液體石蠟1 000 mL、熟植物油1 200 mL灌服治療;或者使用0.1%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15 mL進行肌內注射治療,采取上述幾種方式連續治療6 d左右即可。當患病牛只出現腹部嚴重疼痛,較為煩躁的情況下,可以為患病牛只注射安痛定30 mL進行輔助治療[3]。
中藥藥方治療的主要原則是消除患病牛只腸胃內部的積食、達到理氣、潤燥、通便的效果。在治療時可以使用甘草、大黃、芒硝各25 g,檳榔、萊菔子各35 g,麥芽、山楂、枳殼各40 g,木香45 g,厚樸、肉蓯蓉、番瀉葉各50 g,當歸60 g,黃芪65 g,將其充分混合后,加水煎煮,過濾藥渣后攤涼至室溫供患病牛服用,每天服用1次,連續服用6 d左右即有顯著的效果。
3.2 灌腸治療
在使用藥劑治療期間,為了保障治療的效果,技術人員還可以借助灌腸的方式進行治療。灌腸治療期間,讓患病牛只以前低后高的姿態站立,為了避免牛只的活動,可以對其進行固定。操作過程中,使用灌腸膠管插入患病牛只的直腸之中,并在灌腸膠管中加入10%溫鹽水,用于灌腸。依據對患病牛只的前期診斷檢查,判定其出現腸道阻塞的基本位置,隨后控制好溫鹽水的注入分量。當患病牛表現為小腸梗塞,灌入鹽水量一般為10 L以內即可。當患病牛出現胃部的快速膨脹或梗塞位置在大腸處,灌入的溫鹽水量應當在20~30 L之間。當患病牛只的梗塞位置為盲腸,灌溫鹽水量應當為30~40 L之間。灌腸后及時觀察患病牛只的臨床表現,當未出現顯著好轉時,應當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3.3 手術治療
對于臨床癥狀表現較為嚴重的患病牛只治療期間可以采取手術方式。手術治療期間,促使患病牛以站立的姿勢進行保定,對腰部注射麻醉藥物進行局部麻醉處理,當麻醉藥劑生效之后對手術的部位剪毛,使用碘伏對皮膚進行消毒。于患病牛只出現梗塞的位置切開一個長度為15 cm的切口,并將其腹部分層切開,使用止血鉗固定避免失血過多。對患病牛只的梗塞部位擴創,將手探入至牛只的腹腔之中尋找腸道梗塞的位置,找到梗塞的主要位置,順著梗塞部位后移,將生理鹽水直接注入至梗塞部位的腸管之中,促使梗塞部位的糞便緩慢轉化,隨后將糞便捏碎,實現腸道的疏通。
在執行患病牛只的手術治療期間,技術人員應當全面執行嚴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在治療期間注意控制手部按壓的力度,避免患病牛只的腸管出現損傷或破裂,隨后對腹部縫合。在手術治療結束之后,需要對患病牛執行抗菌消、補充體液,將患病牛只養殖在單獨的區域,保持養殖環境潔凈衛生。
術后護理少量多次為病牛提供清潔飲水,觀察2d后逐漸為其提供優質干草飼喂。靜脈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 500mL、160萬單位青霉素鈉50 mL、酚磺乙胺注射液 50 mL、復合維生素B 50 mL、10%葡萄糖酸鈣 500 mL,每天注射1次,連續治療3~5d。
3.4 預防措施
牛急性腸梗塞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任何品種、年齡、性別的牛群均會發生此疾病。技術人員在開展牛群養殖期間,應當定期觀察牛群的精神狀態、日常表現,及時的發現牛群的異常,從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少牛急性腸梗阻的死亡率。同時,在養殖期間,避免突然性的更換飼喂飼料、草料,要循序漸進的引導牛群更換飼料,延長飼料更換的周期。維護牛舍的衛生性,定期更換草墊,打掃衛生,消毒等,對牛舍內部的溫濕度合理控制,為牛群提供潔凈的飲水,避免飼喂牛群發酵、霉變的飼料或草料,為牛群打造一個優質健康的生活環境,減少患病率。除此之外,還需要減少牛舍養殖的密度水平,定期放牧,提升牛群的運動水平,增強牛群的抗病能力。
4 結語
牛急性腸梗阻作為牛群養殖期間常見的非傳染性生理疾病,在發病后對牛群的生產性能影響較大。技術人員在管理期間,應當重視對牛群的健康,定期觀察牛群的精神狀態。當牛群出現感病后,技術人員可以采取中西藥治療、灌腸治療、手術治療的方式來緩解患病牛只的臨床癥狀,促進患病牛快速恢復健康。同時,在后續的養殖管理期間,需要應用維護養殖環境的衛生、溫濕度適宜、禁止飼喂霉變發酵飼料、減少對牛群飼料的突然性更換等措施,提升牛只的抗病性,減少患病。
參考文獻:
[1] 孫洪廣.牛急性腸梗阻的診斷和治療探究[J].飼料博覽,2021(12):91-92.
[2] 曹建武.牛急性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J].中獸醫學雜志,2022(4):17-18.
[3] 姜桂平.牛急性腸梗阻診斷及治療[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