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錕
美育和創造力其實在很多時候是一體兩面的。美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孩子從感受美轉化為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美。
當他們懷著一顆理解自然的心,想要把美展現出來的時候,都會主動地去發掘自然中那些真正深邃的道理,這種求真與求美的精神其實才是大師創作的動力。
我女兒從小就在上一些創意美術課,在家里我也會和她一起動手做一些美術作品,但很多時候,我覺得還是缺少一點能夠把孩子的藝術鑒賞學習和她自己的日常創造去真正結合起來的方法。
理解藝術創作的真正動力
我們通常會帶孩子去美術館參觀和臨摹作品,再教給他們一些美術技法,但是我認為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并沒有通過自己的眼睛從藝術作品中,尤其是從一些大師的作品中獲得思想營養,然后再放到自己的作品創作中去。我算是一個比較喜歡帶著孩子去看展覽的媽媽了,但即便如此,我在很多時候也不知道如何把看畫展轉化為女兒自己的一些美學實踐。
我理想中的美育,是讓孩子在欣賞藝術品的時候,能更好地去理解藝術大師當時的創作思路,以及這位大師更多的思想,這樣才能做到讓孩子真正親近藝術大師。比如我曾經帶女兒看過達·芬奇藝術展,在達·芬奇的作品中,有很多他在當時自己構思出來的機械圖,臨摹的肌肉解剖圖,以及對馬的生理學構造的研究圖,等等,這些作品真的是繪制得栩栩如生。我發現在大師心里,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思考是不分學科的—當他們懷著一顆理解自然的心,想要把美展現出來的時候,都會主動地去發掘自然中那些真正深邃的道理,這種求真與求美的精神其實才是大師創作的動力。如果孩子能理解到這一點,那么他在感受美的同時,才知道如何去表達美、創造美。
用藝術家的視角看萬物
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跟隨著莫奈的提問去觀察畫作,讓他去思考和看到清晨、黃昏、夜晚,冬天、夏天,同樣的谷倉,它呈現出來的色彩有哪些變化?晨昏的光影會給這樣一個景象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樣的一些觀察和體會,并不會因為他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就不懂。其實孩子內心的澄澈與敏感,是更能與藝術大師共鳴的,是能用大師觀察這個世界的視角去看藝術作品的,所以孩子也更容易理解,暖色的配色給人的感受是熱烈、希望,而冷色的配色給人的感受是冷靜憂郁,藝術作品中這樣的情緒反應是孩子能看懂的。孩子也能觀察出作品中晨昏四季的細微變化,而這些細微的色彩變化,能讓我們感受到畫作帶來的不同情緒,其實這才是印象派大師藝術品中的精髓。我們并不需要孩子去背誦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不要急于讓他立刻就精通配色技法,只要鼓勵他順著大師的視角去觀察藝術作品,最終就會形成他對于美的深刻理解。
塑造創造性思維
我曾經做過一個經典之旅的線上課,通過4次課的時間,讓孩子跟著百花圣母大教堂里的建筑師一起完成給大教堂設計最美穹頂的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孩子成為學徒,要跟隨建筑師一起完成對于大教堂穹頂設計的競標,要跟他一起研究這樣的設計需要怎樣的磚塊搭建才能讓穹頂穩固,要跟著他一起思考穹頂上的畫作如何讓人感受到宗教的美和神圣……孩子在這樣的一個項目里的學習和體驗,是不分學科的,他并不會因為要考試而分門別類地學這些知識,他就是在完成一個真實的項目,去了解藝術家是如何探索世界、創造美好的。我希望這樣的美育過程能夠讓孩子真正形成一種藝術大師的思路和創造性思維。
其實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孩子的思維方式有一定的改變,我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本質。很多技法、技術可能很快就能用AI來替代,但是思考方式、創造力思維、獨特的審美和表達,是AI代替不了的。
今天的孩子就是未來世界中美好的創造者。對孩子從小進行藝術鑒賞的培養,用藝術家的思路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就能讓他隨時把自己的靈感表達出來、繪制出來、搭建出來。在生活中創造美,這才是更好的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