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華夏文明智慧的集中體現和精髓所在,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它為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貢獻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理論素材。目前,將這種優秀的中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進行合理布局,重視傳統價值觀的展現;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創新思維,深入探索文化的深層意義;拓寬途徑,提高文化傳播的效能。
1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1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中,信息的傳播與文化的變革日益加速,多樣的文化元素也滲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為了有效地實現高等教育機構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這種教育急需實現“兩個結合”,并堅定地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以防止學生受到消極文化的侵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教育主體育人的凝聚力、教育吸引力和針對性的缺乏以及未能深度融入高校發展進程的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廣闊的教學內容和科學的教育方針,是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目標的有力支撐。其內在的“和諧共融、追求共識”價值觀,能夠跨越高校的學科、部門和職能界限,促進全體教職員工思想統一,增強共識,進而構建起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總的來說,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鞏固高校師生的思想堡壘,增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凝聚著無數先輩的智慧和結晶。這是一條通往古今和未來的橋梁,也是維系自然、社會和生命的紐帶,融入了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之中。近代以來,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在新時期,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連接起來,使其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是廣大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當前,我國十分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高校也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推動落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要
中國卓越的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之間存在著深度的契合性。這種契合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哲學;另一方面,這些傳統文化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從傳統文化的教育觀念來看,它側重于人格完善優于專業技能的培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千學萬學,首學做人”。《論語》中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出門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講求信用,廣泛施愛,親近仁德。若仍有余力,再學習文藝。這表明,在培育人才的進程中,首要任務是塑造其遵循倫理道德的行為能力,實現“成人”,隨后再專注于文化知識的教授和職業技能的訓練,達到“成才”的目標。
同時,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強調“立德”和“明德”的價值觀。《大學》明確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更有《左傳》中的警世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分別從品德修養、功業建立和言論貢獻三個方面闡明了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性。這些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觀念,與當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相吻合,對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有著深遠的指導作用。從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論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含能夠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教育手段。孔子提倡的“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典范效應,以及《論語》中推崇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法都對優化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具有啟示意義。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現實困境
2.1 教學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教學內容缺乏
高校思政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專業素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連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學生的重要紐帶,這些教師對整合教學的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一方面,有些教師對整合教學的重視程度需要進一步增強,由于責任主體職責劃分不清,且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學監督和激勵制度,使得一些教師對綜合教育的關注度不高,相應資源的支持力度不夠大。另一方面,當前缺乏與整合教學相匹配的專門教材[1]。教材是教師實施整合教學的直接參考,但目前尚無統一的整合教材標準,致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
對于高校該如何有效地實施整合式教學實踐尚缺乏清晰的策略規劃,教育成果的具體目標設置也不夠明確。此外,各地及各校在推行整合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步伐不統一,執行標準各異,造成了各校的教學實踐進展參差不齊,教學質量也因此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再者,有個別教育從業者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僅停留在膚淺層面,過于側重考試成績,對實際教學融合質量的重視程度不足。最后,部分高校在推廣和普及整合教學方面力度不足,未構建有效的培訓體系,導致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整合教學的理解和認知不夠深入,這對教學效果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
2.2 受教育者缺乏參與意識和文化自覺
對于受教育者而言,需要重新審視并提升對中華卓越傳統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隨著互聯網媒體的迅速發展,學生們正經歷著多元文化潮流的洗禮,尤其是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日益顯著劇增,這種文化融合雖然拓寬了視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他們對本土優秀文化遺產的熱忱與接納度。網絡環境一方面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流行文化和娛樂資訊,但也滋生了網絡游戲、網絡語言等一些不利現象,這些因素容易分散學生的學習專注力。西方國家借此機會,更便捷地向全球輸出他們的快餐文化、節日慶典、影視作品和時尚元素,這無疑對學生們產生了潛在的吸引力。然而,網絡空間的信息爆炸性增長,魚龍混雜,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對歷史和民族身份的質疑等錯誤觀念的存在,增加了識別正確價值觀念的挑戰,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穩固地位構成了一定的挑戰。因此,急需引導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加堅定地認同和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2.3 教學互動的缺失與供需失衡
融合教學的實際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質量。首先,教師需與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關系,理解他們的學習需求和期望。但是,有些教師未能適時調整教育角色,依然采用傳統的、單調的灌輸式教學法,過于嚴謹的課堂環境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表達欲,這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構成了障礙。此外,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能過于側重自身的知識框架和認知需求,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成長變化,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和目標,確保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這要求教師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但是,有些教育從業者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特性,未能迅速適應學生們不斷變化的個人興趣、專業追求和認知模式,從而在教學計劃上缺乏靈活性,無法充分響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全面發展的期望[2]。再者,教學策略和手段的選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整合教學成果有著直接影響,部分教師未能依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適時變革教學方式,這往往使得融合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
3.1 完善教學內容和體系
首先,高校應深刻轉變教育觀念,著力維護和發揚中華杰出傳統文化,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和道德教育觀,注重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從而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打下堅實基礎。其次,學校需強化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播,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及網絡平臺,大力推廣融合教學的理念和實踐;舉辦多樣化的學術研討會,通過教學經驗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參與指導,提升全體教職員工的認識度和參與度。最后,高校應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嵌入思政教學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對教育工作者進行長期、系統的職業培訓,增強其教學能力和人文素質;同時,提供包括平臺、資金、人力資源、政策及制度在內的全方位支持,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有效、深入地滲透到思政教育之中。
3.2 轉變學生觀念,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們應明確態度,深化理解和尊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激發自我學習的熱情。他們應主動出擊,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源,如新聞媒體、廣播、圖書館以及現代科技平臺,來深化認知,積極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學習過程,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他們需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個人生涯規劃、職業發展和價值觀實踐中的不可或缺性,摒棄“教育無用”的偏見,重塑目標導向而非功利的學習態度。這樣,他們將能提升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培養持久的學習動力,從而更加主動地接納和追求思想政治教育。
3.3 加強師生互動,建立供求平衡的互動
教育從業者需革新教育理念,推行互動式教學策略,自身角色也要轉型,從單純的講授者轉變為輔導型和協作型的教育者,擔當起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推動者的角色。此外,可以通過定制化的教學活動,如主題研討、學術辯論和案例研究,來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并促進交流。利用高科技平臺創建學習社群,可擴大與學生的互動領域,更深入地理解學生的需求。最后,建立持續性的溝通渠道,鑒于學生的個性化和成長需求的動態性,教師需保持與學生的長期交流,依據需求變化調整融合教學材料和課程內容,強調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3]。最后,提倡結合知識傳授與體驗學習的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室教學與現代在線教學相融合,將文化元素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中,以提升課堂參與度和互動性。
4 結語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合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參與者進行深思熟慮、細致分析和精確執行。高等教育機構應當全面理解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深遠意義,審視目前教學結合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尋找切實可行的教學實踐策略,并對這種融合教育理念給予高度關注。同時,應積極推動構建一個以互動交流為主體的思想教育框架,從而培養出更符合國家現代化建設需求的優秀接班人。■
引用
[1] 潘洪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9,41(4):49-52.
[2] 楊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方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60-62.
[3] 耿中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進路[J].現代教育科學,2024(1):54-58+65.
作者簡介:吳晨(1991—),女,吉林白城人,博士在讀,就讀于延邊大學,就職于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