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著重大挑戰。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與文化認同的載體,也是現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資源整合與現代轉化三個方面入手,系統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五維五融”育人路徑,旨在為傳統文化活化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提供策略框架。通過這種方式,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持續發展。
1 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及價值
1.1 文化價值:筑牢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根基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根基,深厚的文化價值不僅體現在傳承歷史與文化遺產上,更在于其能為現代社會提供道德與哲學的指導。傳統文化中蘊含核心價值觀與生活智慧,如誠信、禮儀、謙卑、堅韌,是塑造個體與社會行為的基石。全球化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振興與推廣,有助于建構一個更為和諧的國際社會關系網絡,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與全球影響力。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應被忽視,通過各種形式活動,如節慶、藝術、文學、哲學對話等,可鑄造社會成員精神世界與道德觀念,從而達到育人目的。因此,強化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尊重,是維護文化多樣性與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2 思想價值:實現傳統文化鑄魂育人
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在于深刻的鑄魂育人功能,通過歷史積淀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可為現代社會提供一種獨特精神指引與行為模范。傳統文化元素在傳播過程中的應用,能培養個體道德觀念、審美情感、社會責任感。例如儒家思想強調的“仁愛”與“禮義”,不僅促進了社會和諧與個人德行發展,也為現代公民培養提供了價值導向。道家的“自然”和“無為”教導人們順應自然法則,倡導內心的平和與外在的簡約生活,這在當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通過文化活動實踐,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可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進一步影響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實現由內而外的人格塑造與精神成長。因此,深化對傳統文化思想價值挖掘,是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公民的重要途徑。
2 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容建設
2.1 傳統文化資源梳理與歸類
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內容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資源梳理與歸類是基礎性工作,目的是系統地整理、評估各類文化資產,以便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管理與有效利用。整個過程涉及對廣泛的文化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分類,包括文學作品、歷史文獻、藝術品、手工藝、民俗活動等。通過建立詳盡數據庫與分類體系,可為傳統文化保護、研究、傳播提供堅實的基礎。梳理和歸類工作還需考慮文化資源地域特色與時代背景,確保文化遺產完整性和代表性得到保留。有效的分類系統不僅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資源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可促進跨學科研究與合作。進一步,也可為傳統文化資源現代應用與國際交流鋪平道路,增強文化資源可訪問性與教育價值。因此,傳統文化資源梳理與歸類是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驟。
2.2 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設計
傳統文化現代表達設計是將古老文化元素以新穎形式重新呈現給現代社會,整個過程不僅可振興傳統文化,也能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相融合。通過采用現代設計理念與技術手段,如數字媒體、互動技術、創新藝術形式,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新生命力與表現形式。例如傳統戲劇與音樂可通過現代劇場技術與多媒體展示,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傳統繪畫、雕塑被重新詮釋,可與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創造出跨文化的藝術作品[1]。設計師還需致力于將傳統圖案、符號應用于現代服裝、家居和產品設計中,不僅可保持文化連續性,還能增強文化產品市場吸引力與國際競爭力。通過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設計,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得到傳承發展,在國際上也能展示獨特魅力與價值,加深全球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設計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本土與世界的重要橋梁。
3 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五維五融”育人路徑
3.1 育人維度:建設專題傳統文化庫,強化文化育人成果
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五維五融”育人路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專題傳統文化庫,這一措施旨在通過集中展示傳統文化,強化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發揮。首先,可建設多元化文化庫,從廣泛收集整理傳統文化素材開始,包括經典文學、歷史文獻、藝術作品、音樂作品、各種民俗活動等。這些素材經過專業團隊篩選、分類,依據文化重要性與育人價值進行系統化整理。可將傳統文化資料數字化,創建一個易于訪問和操作的在線平臺,使學習者能方便地獲取、利用這些資源。其次,專題傳統文化庫可提供動態化的傳統文化資料展示,例如虛擬現實(VR)體驗、互動式網頁游戲、模擬教學場景等,以提升傳統文化吸引力與展示效果。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學習者可更生動地理解,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層意義與美學價值。最后,應定期更新內容與擴展庫的范圍,包括融入更多地域、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確保文化庫多樣性與包容性。進一步豐富文化庫的教育功能,增強在社會教育中實際應用與文化影響力。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專題傳統文化庫將成為連接過去與現代、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教育資源。
3.2 活動維度:創新群眾文化活動表現形式,強化傳統文化社會傳播效果
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是強化傳統文化社會傳播效果的關鍵舉措,目的是通過多樣化和創新的方式增強傳統文化傳播影響力。首先,需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慶的現代化演繹、互動式傳統藝術工作坊、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技術再現歷史場景或文化故事。這些活動不僅能提供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還能增加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參與度[2]。其次,開展合作與跨界。可通過與藝術團體、教育機構、科技公司及國際文化組織的合作,開發出新活動形式,從而擴大傳統文化活動影響力,引導傳統文化以更加包容、創新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再次,可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的大規模推廣,在更大范圍內擴散文化活動影響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快速傳播和廣泛接受。最后,建立評估和反饋機制。通過持續監測與分析活動的參與效果及公眾反饋,對活動進行迭代優化,確保文化活動持續活力與社會影響力。通過這些具體措施,傳統文化活動不僅能在國內外獲得更廣泛認知與欣賞,也能深化公眾對傳統文化價值意義的理解,促進傳統文化的長遠傳承。
3.3 環境維度:打造立體文化符號,融入地域特色傳統文化元素
環境維度的重點是打造立體文化符號,以及融入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可通過以下步驟實現:首先,需進行深入的地域文化研究,以識別地區傳統文化獨特元素與符號。包括對當地歷史背景、藝術形式、建筑風格、民俗習慣等進行全面梳理分析。精確地把握傳統文化元素內容。其次,設計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間、教育環境的方案。可通過創作公共藝術作品,如壁畫、雕塑、裝置藝術,設計傳統文化主題教學環境,包括教室、圖書館、會議室等。例如,學校、公共建筑可以采用地域特色設計風格與裝飾,使之成為學習、體驗傳統文化的沉浸式環境。最后,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增強這些文化符號互動性[3]。例如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讓學習者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看到傳統藝術作品歷史背景與文化解釋,或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體驗重現歷史場景與文化活動,使學習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這些具體做法,可在社會環境中打造豐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立體文化符號,進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4 產業維度: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促進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產業維度關注開發特色文創產品,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在具體實踐策略上,首先,進行市場文化調研,確定特色傳統文化元素的商業潛力和文化價值。包括對傳統符號、藝術形式、手工藝技術等進行深入分析,識別能吸引現代消費者的文化特征。通過傳統文化市場研究,可確保所開發文創產品既具有文化真實性,又能滿足市場需求。其次,可與當地藝術家、工匠合作,利用其專業技能與傳統技術,設計原創的文創產品。有助于保持文化遺產連續性,還能通過現代設計理念注入,使傳統藝術形式更加符合現代審美[4]。最后,可利用數字平臺、電子商務渠道推廣文創產品。通過建立在線商店、利用社交媒體營銷、參與網絡直播等現代營銷方式,擴大傳統文化產品市場覆蓋范圍與消費群體,提高產品的可見性,也使更多人能通過文創產品感悟傳統文化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通過這些步驟,可成功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以文創產品為載體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開辟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3.5 傳播維度:加強跨文化傳播力度,提升傳統文化國際影響力
傳播維度專注于加強跨文化傳播力度,提升傳統文化如中國畫藝術、皮影戲、戲劇文化和詩詞歌賦等元素的國際影響力。具體實施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針對不同傳統文化元素,精心策劃多語種的介紹材料,例如創建關于中國畫藝術的互動教程、皮影戲歷史和技術展示、戲劇文化表演視頻及詩詞歌賦的在線研討會。這些資料應當翻譯成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主要國際語言,并通過在線平臺廣泛傳播,以便全球觀眾能輕松訪問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其次,可與全球各大博物館、文化機構、教育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通過交流合作,可以將中國畫展覽、皮影戲工作坊、戲劇節目、詩詞朗誦等傳統文化元素等帶到國際舞臺。也可通過參與國際文化節和交流項目,使傳統文化形式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展示其獨特魅力與深層的文化價值。最后,應定期評估跨文化傳播效果,通過收集分析全球受眾的反饋來調整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監測社交媒體互動數據、觀眾參與度及教育項目接受情況,可幫助不斷提升傳統文化內容質量與傳播效果,確保傳統文化元素能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產生深遠的影響。
4 結論
文化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科技進步與文化交流的加速,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在本土得到深化、強化,還需在全球范圍內展示獨特魅力與文化價值。針對這一需求,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知、資源整合與現代轉化三個方面出發,全面探討了在教育、產業、國際傳播等多個維度下,傳統文化的重新理解和應用。通過建設專題傳統文化庫、創新群眾文化活動表現形式、打造環境中的文化符號及開發特色文創產品,旨在提升傳統文化育人功能與社會價值,也增強了傳統文化國際影響力。■
引用
[1] 張清蓉,王樂.明代雜寶紋及其在日本與朝鮮半島的傳播與發展——以明代絲綢經面為研究中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1):50-58.
[2] 張磊.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的傳播與發展[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4,21(4):69-71.
[3] 葉丹.短視頻背景下傳統戲曲創新傳播與發展研究——以《戲曲大課堂》為例[J].廣播電視信息,2024,31(2):32-34.
[4] 趙月枝.構建融通中外的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從傳播與發展議題重新切入[J]. 青年記者,2024(2):64-69+92.
[5] 何威,李玥.符號、知識與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游戲中的創新轉化[J].江蘇社會科學,2024(1):232-240.
作者簡介:孫童飛(1989—),女,河南鶴壁人,碩士,助教,就職于鶴壁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