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曉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 甘肅 成縣 742500)
“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已成為21 世紀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了“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這一主要發展目標,因此我國未來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必然會聚焦質量提升。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不但能促進幼兒的個體發展,更能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加速教育現代化實現的進程。因此,研究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改革的問題,構建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的機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西部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與質量改革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與挑戰。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遷移到城市務工,其中許多家庭夫妻一方或者雙方都外出進入城鎮務工,將學前兒童留在農村老家由老人照顧。于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一大批農村留守的學前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數量龐大,在缺失良好家庭教育氛圍與條件的偏遠農村地區,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對留守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顯得尤為必要與重要。
本文基于對“甘肅省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以下簡稱“隴城教育園區”)改革實踐個案研究展開。隴城教育園區位于隴城鎮,隴城鎮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一個偏遠的鄉鎮,位于縣城東北部,區域面積75.32 km2,2018 年,戶籍人口32 010 人[1]。隴城鎮轄張灣、張家溝、山王、王李、陰坡、朱魏、上魏、范呂、南七、張趙、陳村、常營、西關、龍泉、隴城、略陽、上袁、鳳尾、王家灣、許墩、崇仁、金泉22個行政村;下設68 個村民小組[2]。隴城鎮的面積較大,村莊地理位置分散,山大溝深。由于受到當地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2014年前,當地優質的教育資源缺乏,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更加匱乏。2014 年,基于全鎮“學校布點多、班級規模小、山川辦學條件差距大、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下滑、偏遠山區學生流動性較大”等教育現狀,秦安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從“促教育公平、提教育質量”出發,多方籌措資金2 900 余萬元,創新理念,大膽改革,籌建了占地15 畝,總建筑面積11 244 m2,集“管理服務、教學教研、日常辦公、課余生活”于一體的“隴城教育園區”。2014 年以來,園區實行“學生固定校區,教師巡回走教”的運行模式,既保證了教師隊伍的穩定發展,又將教育質量改革推上了快車道,實現了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隴城教育園區運行6 年多以來,綜合教育改革成效顯著,辦學模式創新與產生的巨大社會效益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國教育報”等國內主流媒體報道。6 年來,園區的綜合教育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全鎮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有5 000余名山區的適齡兒童實現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就近入學。從表1 數據可以看出,隴城鎮學前教育在10 年間獲得了飛躍式發展,有近2 000 名適齡學前教育兒童就近入園,在家門口享受了學前教育。

表1 秦安縣隴城鎮公立幼兒園發展情況
隴城教育園區對教師通過統一“食宿、接送、排課、調配、走教、教研”方式運行與管理,在探索偏遠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改革方面樹立了一塊特色鮮明的豐碑,實現了有限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共享,推進了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區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可持續發展。
隴城鎮現有各類幼兒園9 所,班級27 個,專任教師45 人,保育員22 人,在園幼兒總人數762 人,師生比約為1∶11。9 所幼兒園中獨立鄉鎮幼兒園2所,含15 個教學班,31 位專任教師,14 名保育員,556 名在園幼兒,約占隴城鎮全鎮在園幼人數的73%。校中園有學前班12 個,14 名專任教師,8 名保育員,在園幼兒206 名,占隴城鎮全鎮在園人數的27%,具體數據見表2、表3。從表2 數據可以看出,雖然獨立鄉鎮幼兒園園所數量少,但園位供給能力強,在園幼兒人數占比大。可見,鄉鎮園是當前偏遠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的主要機構,也是農村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擔當。

表2 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學前教育服務數據—— 鄉鎮園數據
小學附屬的校中園16 個,其中9 個校中園沒有學生,7 個校中園共有12 個附屬學前班,在園總人數206 人,班級人數最少6 人。從表3 數據可見,不同地域的小學附屬學前班班額都偏小。經調查附屬學前班由于受到在園幼兒人數少的限制,學前班基本為大、中、小班混齡編班,統一組織保教活動。

表3 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學前教育服務數據——附屬學前班數據
國際學前教育質量系統以兒童為中心,包括家庭、師資、課程、制度和監測五個維度,最終指向兒童的發展結果。學前教育質量系統強調影響兒童發展的核心要素,與質量相關的利益群體主要是政府(主辦者)、托幼機構(實施者)、家庭(消費者、參與者)。本文主要基于隴城教育園區獨特的辦學背景與特殊的學前教育質量改革實踐,聚焦不同利益群體的價值訴求,剖析園區教育質量改革的實踐路向,探討農村地區學前教育質量改革的應然邏輯。
3.1 政府因地制宜辦教育,為偏遠農村孩子提供“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3]。地方政府作為學前教育的舉辦者和管理者,在準確把握區域學前教育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地域特色與園區資源,準確把握了區域學前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方向,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做了科學的區域教育改革規劃與舉措。2014 年,基于隴城全鎮教育現狀與特殊的地域特點,秦安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多方籌措資金2 900 余萬元創辦了“隴城教育園區”。園區一方面將優質的教師隊伍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通過“巡回走教”的方式送到了偏遠農村地區,解決了幼兒“入園難”“入園遠”“入園不安全”以及保教隊伍數量不足且流動性大等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另一方面園區統一“送教”到基層教學點,有效節約了教育成本,節約資金流又反哺了當地的教育發展。例如,從“交通費用支出(食宿、交通)”這個項目看,采用教師走教的方式(見表3 方案2),日節約交通費3 000 元,年節約交通費約60 余萬元,將這些資金用做教學硬件條件改善,就可以反哺偏遠農村學前教育發展。

表3 日交通費用耗費對比
甘肅省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基于深入調查研究,在堅持規范性、公平性與教育性的價值引導下,創新“園區+走教”的辦園模式,構建了覆蓋鄉鎮與行政村、布局合理、優質普惠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這種辦學模式改革一方面增強了區域內優質師資的供給能力,破解了農村地區學前教育師資與供需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引領未來村鎮幼兒園布局調整、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等方面顯示出了明顯的優勢。這種教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了行業優勢,在扎實推進農村學前教育改革與課程建設、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充分彰顯了教育的先導作用,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研究這種農村教育質量改革的新模式,厘清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的內涵,對建構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系統機制與未來發展的實踐路向有重要意義。
3.2 園區創新辦園模式,實施綜合改革,促進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
3.2.1 園區集中力量發展鄉鎮園所,規范辦園的同時,以鄉鎮園為引領,打通全鎮所有幼兒園及教學點附屬學前班的地域局限,通過統一組織教研活動,不斷提升所有學前教育機構的專業性,助推園區服務的農村地區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現有的2 所鄉鎮幼兒園專業化水平較高,為70%的適齡兒童提供了科學的三年制學前教育。鄉鎮園有科學的學期計劃、周計劃、一日活動安排,實施五大領域的幼兒園教育活動,保教融合,辦園規范。園區的教育質量改革為偏遠農村地區的兒童提供了有溫度、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3.2.2 小學附屬學前班為偏遠山村的孩子提供了至少1 年的學前教育,提高了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率。面對偏遠農村地區留守兒童需要就近入園的需求,園區通過設置小學附屬學前班(以下簡稱校中園學前班)來解決適齡兒童就近入園的現實問題。面對校中園學前班班額過小與師資有限,不能獨立配套教師這對矛盾,園區通過“混齡編班+統一巡回走教”的方式來解決。這種辦園模式改革既涉及到托幼機構實際運行方式的革新,又涉及到保教隊伍建設與發展、保教工作開展與教研、幼兒園課程建設等教學質量緩解的系統改革。當前,園區通過送教入園,在服務適齡幼兒就近入園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為偏遠山區適齡學前兒童提供了至少1 年的學前教育服務,大大提高了本區域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普及率。但是,調研中發現,部分附屬學前班還存在“小學化”傾向,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化培訓與學習,以徹底“去小學化”。“小學化”傾向是學前教育質量低的一個典型表現[4]。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依然任務艱巨也由此可見一斑,但通過園區的教育質量改革,擁有教育情懷的送教團隊已經為偏遠山村的孩子送去了溫暖的童年關懷與最基本的學前教育啟蒙服務。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雖任重而道遠,但前途一片光明。當前,園區在幼兒園課程建設、校中園的混齡班教學探索、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家園共育、鄉課程開發等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3.3 隴城教育園區教育質量改革帶來顯著的綜合社會效益。教育質量改革在促進區域兒童發展的同時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對農村兒童的終身、全面發展有重要影響。農村兒童作為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力軍,其發展有助于我國實現鄉村振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5]。從教育質量改革視角來看,隴城教育園區教育改革實踐在惠及偏遠農村地區留守學前兒童發展的同時,促進了教師隊伍穩步可持續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在促進偏遠農村學前教育均衡、優質、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有積極影響。園區教育實踐在構建動態、協同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探索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的有效策略、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機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近年來,隴城教育園區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綜合的社會效益,尤其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園區的改革經驗對許多偏遠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引領與借鑒意義。偏遠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家庭與托育機構三方協同,形成教育合力。政府要把握學前教育的總體目標和方向,托幼機構要保證學前教育的專業質量[6]。學前教育的普及率達到后就要嚴把質量關,努力提升托幼機構的專業質量。只擴大學前教育入園機會,而不管質量如何,將不能對兒童的發展帶來良好結果,也不能為社會帶來長效的收益[7]。自2011 年以來,隴城鎮在學前教育規模擴充上獲得了跨越式發展,當前,幼兒園園所數量、在園幼兒人數、保教隊伍等指標都取得歷史性突破,但學前教育質量改革依然在路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抓住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深化學前教育質量改革,構建農村學前教育質量推升的有效機制,將是下一步偏遠農村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