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雪(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天津 300170)
腦梗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其病因主要是腦部血管粥樣硬化,致使腦動脈管腔狹窄病變,引起腦組織細胞缺血、缺氧和壞死,從而導致患者產生神經功能障礙[1]。目前,腦梗死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常用的有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和保護神經治療等。由于腦梗死患者往往伴有神經功能障礙,單純的藥物治療和臨床護理并不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癥狀,必須聯合神經康復治療和肢體功能康復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2]。為更好地研究肢體康復鍛煉在腦梗死患者中的康復治療效果,本文選取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神經內科2021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現將詳細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神經內科2021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疾病分類2015》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3];②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疾病者;②存在精神障礙和阿爾茨海默癥者;③病歷資料不全者。采用電腦隨機法將10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1例。其中,對照組有男27例、女24例,患者年齡51-78歲,平均(60.4±11.3)歲;觀察組有男26例、女25例,患者年齡48-79歲,平均(61.8±10.7)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治療,主要針對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保護神經系統及改善腦水腫狀況給予相應藥物治療,同時還包括營養支持、葡萄糖溶液、氨基酸、微量元素補充等。對昏迷和重癥患者,及時給予吸氧治療和呼吸機支持,嚴重的應送入重癥監護室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肢體康復鍛煉治療。①臥位康復訓練?;颊呷∑教晌徊⑾轮珣铱眨瑢ι现募绮俊⒅獠?、手指和手腕依次進行上下、左右、旋轉和伸展等活動,下肢依次進行伸展、彎曲、外展、內收等活動。每日2次,每次10min。②肢體關節功能康復鍛煉。對患肢進行擦拭、撫摸和熱敷,輕拍患肢關節并適當按壓關節面。每日2次,每次10min。③體位變換訓練。指導患者分別行仰臥位、側臥位、俯臥位和坐位等體位變換訓練。每日2次,每次10min。④正確坐姿訓練。輔助患者坐在椅子上,當患者向一側傾斜時應立即穩住患者;當患者能正確端坐時向傾斜方向輕推患者,直至患者形成姿勢反射恢復正確坐姿。每日2次,每次10min。⑤站立位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初始時幫助患者站立并將雙腿分開至適當距離,并前、后、左、右輕度擺動患者的身體重心,直至患者保持站立位平衡;隨后指導患者手握平衡桿,隨意擺動患者,直至患者保持站立位平衡;再指導患者站立行走并跨越障礙物。每日1次,每次30min。⑥肢體綜合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床上、床下活動,后期指導患者進行基本生活能力訓練,內容包括進食、穿衣、洗刷、大小便等。每日1次,初始時每次10min,后期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適度延長至30-50min。
治療40天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療效。
1.3 評價指標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康復療效。康復療效共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標準。其中,顯效:患者頭暈、惡心、嘔吐、癱瘓、心悸和言語不清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患者頭暈、惡心、嘔吐、癱瘓和言語不清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沒有改善,甚至出現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記錄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采用NIHSS量表[4]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共包括意識水平、意識水平提問、面癱、視野、上下肢運動、語言、感覺、消退和不注意等11個項目,總評分42分,以0-6分為神經功能恢復良好,7-16分為中度卒中,17-42分為重度卒中。采用Barthel評分[5]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指標包括穿衣、進食、洗澡、修飾、大小便控制、床椅轉移、如廁、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10個項目,總分100分,滿分表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61-99分為輕度生活障礙,41-60分為中度生活能力障礙,41分以下為重度障礙。③記錄兩組患者治療中的頭暈、惡心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軟件SPSS23.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49/51),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4%(40/51)(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NIHSS評分、Barthel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觀察組的NIHSS評分為(2.2±0.7),低于對照組的(4.1±1.2)(P<0.05);觀察組的Barthel評分為(66.2±9.9),高于對照組的(50.4±8.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NIHSS評分 Barthe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5.8±2.4 4.1±1.2* 36.8±7.6 50.4±8.1*觀察組 51 5.5±2.5 2.2±0.7* 35.9±7.3 66.2±9.9*t 0.618 9.767 0.61 8.821 P 0.538 <0.001 0.543 <0.00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9%,低于對照組的15.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率對比
腦梗死患者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神經功能缺陷和肢體運動障礙,其不僅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同時還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6]。且長期臥床還容易造成廢用綜合征,如肌肉萎縮變形、足內翻、關節脫位,也可能造成肢體痙攣,而關節活動減少也會影響患者的走姿,這些癥狀都是腦梗死恢復期需要防范和避免的問題[7]。
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腦梗死患者如果在患病1個月后不進行康復鍛煉,很容易產生運動障礙或畸形,此時再進行矯正將會變得更加困難,且效果往往較差[8]。因此,在腦梗死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肢體康復鍛煉是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臥位康復訓練、肢體關節功能康復鍛煉、體位變換訓練、正確坐姿訓練、站立位訓練和肢體綜合訓練,能良性刺激患者的神經系統,有效避免患者因長期臥床所導致的身體機能衰退,加快肢體活動功能康復,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緩解患肢肌肉、皮膚和骨骼的萎縮現象[9]。對腦梗死患者應用肢體康復鍛煉,有助于改善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能夠有效避免出現肌肉萎縮壞死、心肺功能惡化等情況,并提高患者綜合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10]。
在本次研究中,應用肢體康復鍛煉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與對照組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治療中應用肢體康復鍛煉,不僅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提升其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