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文浩,孟宏,劉耀鴻(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1)
車禍、火災、打架等意外傷害[1],以及腫瘤切除、外科手術等會給人體造成皮膚損傷,導致大面積的皮膚創面生成。如果皮膚創面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出現瘢痕、感染,甚至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目前,創面植皮術是皮膚創傷治療的主要手段,但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特別是瘙癢、流膿等,而且會出現植皮色斑、植皮色差、肉芽等[3],給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嚴重損傷。雖然術后激光治療、創面區脂肪填充等方法可以彌補植皮術的不足,并提高術后患者的創面美觀度,但臨床實踐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會延遲術后的疼痛時間。如何改善植皮術的皮片效果,降低植皮術的并發癥,是目前臨床植皮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學者提出將富血小板血漿(PRP)注射應用到植皮術中,能改善皮片的營養供給,避免出現流膿、色差等問題[2]。但上述說法并無統一定論,而且缺乏臨床實踐。所以本文以此為基礎,觀察此種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結果如下。
1.1 研究資料 治療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18-70歲,平均(49.62±1.25)歲;其中,頭面部惡性腫瘤5例,良性腫瘤6例,上肢惡性腫瘤4例,外傷皮膚缺損1例,下肢惡性腫瘤3例,胸壁外傷皮膚缺損1例。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16-65歲,平均(49.21±1.26)歲;其中,頭面部惡性腫瘤6例,良性腫瘤7例,上肢惡性腫瘤3例,下肢惡性腫瘤3例,胸壁外傷皮膚缺損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植皮原因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且研究對象均了解實驗內容,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可以進行臨床研究。納入標準:①外傷后皮膚缺損、腫瘤切除或臨床手術所致創面,具有植皮意愿,且為初次植皮者;②患者無乙肝、艾滋等血液傳染病[4],且近期未服用皮質激素類藥物;③術后無長途旅行,或者去熱帶地區旅居的意愿。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糖尿病、貧血,且需要長期服用藥物者;②患有紅斑狼瘡、濕疹等自身免疫類疾病者;③患有精神類疾病,且不能獨立進行問卷調查者;④屬瘢痕體質,或有相關疾病者;⑤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中途退出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療組 患者術前經呼吸麻醉成功后,抽取肘靜脈血9ml,放置于含有1∶10枸櫞酸葡萄糖溶液(ACD)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中,用離心機以3000r/min進行10min的離心,得到3層血液。其中,最底層部分為紅細胞[5],頂層部分為貧血小板血漿(Platelet Poor Plasma,PPP),主要是纖維蛋白原等血漿成分,中間層為血小板濃縮物(PC),提取上清液,直至交界面下3mm,并將其移至另一離心管。再以2000r/min離心10min,得到2層離心液。其中,上層上清液為PPP,下層為PC,撇去1/2-3/4的上清液,得到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置于20℃條件下待用。對患者腹壁左側取皮,并去除脂肪組織,制備成全厚皮片。然后,主治醫師對創面進行清創處理,并在創面邊緣1cm內、創面基地均勻注射PRP。同時,對創面進行輕柔按摩,促進PRP的擴散和吸收,以碎紗布對植皮處進行包扎和固定,并用石膏制作固定托。記錄患者植皮處的愈合情況,并于術后12d拆線。
1.2.2 對照組 植皮制備、植皮術、觀察指標與治療組一致,但是采用0.9%的生理鹽水進行注射。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皮片顏色、傷口瘢痕VSS評分、局部凹陷變化以及患者滿意度。其中,①瘢痕VSS評分的總分15分,分值越高表示瘢痕越嚴重。評分標準:顏色采用3分制(0-3分):0分代表與其他皮膚相比接近;1分代表色澤較淺;2分代表混合色澤;3分代表色澤較深。厚度采用4分制(0-4分):0分代表正常;1分代表厚度≤1mm;2分代表厚度>1mm且≤2mm;3分代表厚度>2mm且≤4mm;4分代表厚度>4mm。血管分布采用3分制(0-3分):0分代表膚色與身體其他部分接近;1分代表膚色偏粉紅;2分代表膚色偏紅;3分代表膚色呈紫色。柔軟性采用5分制(0-5分):0分為正常;1分為柔軟;2分為柔順;3分為硬;4分為彎曲;5分為攣縮。②滿意率總評分為100%,計算公式為滿意的患者數/患者總數×100%。③皮片色澤為3分,0分為與身體其他部分相比接近正常;1分為色澤較淺;2分為混合色澤;3分為色澤較深。④皮片區凹陷的觀察,取植皮區水平位拍照,測量創面皮片與周圍皮膚水平線的垂直距離,從而評估創面凹陷的程度。創面的深度:術前-術后12個月/術后即刻的比值;比值越小則凹陷度越小,恢復越理想,反之,則恢復越差。⑤術后兩組不良反應,包括皮片壞死/感染及皮片水皰形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存在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皮片顏色和瘢痕VSS評分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12個月的皮片顏色、VSS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相似。相對于術后1個月來說,術后12個月的皮片顏色和VSS評分均出現小幅度的降低,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12個月皮片顏色和V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12個月皮片顏色和VSS評分比較(±s,分)
注:相對于本組術后1個月來說,*P<0.05。
組別(n=20) 術后1個月 術后12個月皮片顏色 VSS評分 皮片顏色 VSS評分治療組 2.12±0.21 10.31±1.33 0.65±0.02* 4.15±0.37*對照組 2.11±0.12 10.35±2.15 0.66±0.04* 4.21±2.14*t 0.185 0.071 1.000 0.124 P 0.855 0.944 0.330 0.903
2.2 凹陷和滿意率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12個月的凹陷和滿意率均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相對于術后1個月來說,術后12個月的凹陷值和滿意率均得到顯著改善,且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12個月的凹陷和滿意率比較(%)
2.3 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12d皮片壞死、感染和水皰等不良反應均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2d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富血小板血漿(PRP)是從人的全血中離心出來的血漿,富含血小板,而且含高濃度的血小板、白細胞和纖維蛋白。其中,血小板是正常人外周血的7倍,其具有支持和影響皮膚血管內壁細胞的作用,維持血管的彈性[6]。同時,血小板具有吞噬病毒、細菌和其他顆粒物的作用,能夠保持受損皮膚的清潔。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12個月的皮片顏色、VSS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相似。相對于術后1個月來說,術后12個月的皮片顏色和VSS評分均出現小幅度的降低,且存在顯著差異。該研究提示,血小板在制備富血小板血漿過程中激活的α顆粒,可以釋放出多種生長因子,促進受損血管、組織的再生,達到修復傷口的目的。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12個月的凹陷和滿意率均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相對于術后1個月來說,術后12個月的凹陷值和滿意率均得到顯著改善,且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的皮下組織恢復更快,提示PRP可以促進皮下組織恢復。其中,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GF)、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皮生長因子(EGF)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會在受損血管處形成血栓,并維持血管的彈性功能,延遲皮膚的修復時間。在創面修復時,血小板釋放EGF和FGF促進上皮細胞增殖和遷移,也會降低瘢痕的出現率。馬蕓[7]等人對小兒植皮患者進行研究,為患者注射PRP后并評定其1周、1個月、3個月后膚色的改善情況,結果顯示,PRP可以明顯改善植皮處皮膚顏色的均質性,而且皮膚顏色改善效果明顯,說明PRP能夠增強皮膚血管彈性,促進注射位置的血液循環,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TGF-β因子可促進血管再生,抑制上皮化和結締組織的增生,降低瘢痕的出現率。劉振斌[8]等人發表了糖尿病足注射PRP治療KOA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PRP能有效減少糖尿病足的炎性反應,減少足部紅腫的發生率。陳水蓮[9]等人研究表明PRP微針注射對腫瘤手術后創面瘢痕有明顯的改善,也進一步證實了本文的研究結果。兩組患者術后12天皮片壞死、感染和水皰等不良反應均存在顯著差異,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PRP中的白細胞能吞噬創面受損位置的病毒、細菌以及其他顆粒,并在受損位置建立免疫屏障,減少植皮后并發癥的出現。孫熠[10]等人在眼瞼腫瘤外科手術術后出血患者中應用PRP,發現PRP不僅能促進傷口的凝固,而且能夠有效減少傷口的炎癥反應,促進傷口的愈合。史珂[11]等人對患者眼部及魚尾區注射PRP,3次后,評估皮膚松弛度、光澤度、皺紋情況均有良好的改善,說明PRP能夠促進皮下組織的再生,降低受損位置的凹陷發生率。洪武[12]等人研究發現,創面缺陷的患者應用脂肪顆粒聯合PRP治療約有69%可以恢復滿意的創面體積和輪廓,而單純脂肪顆粒組只有39%,進一步證明PRP能夠促進皮下組織的再生,減少受損皮創面的凹陷率[13-14]。此外,本文還比較了脂肪顆粒聯合PRP、脂肪顆粒聯合活化血管基質等方法,發現在隆乳術后,PRP能夠有效地降低并發癥的出現率,減少凹陷的發生,促進皮下組織再生,特別是提高脂肪顆粒的存活率,減少脂肪顆粒的吸收、液化、壞死。
綜上所述,創面植皮聯合PRP注射的治療方式能促進創面組織生長,降低創面凹陷程度,降低皮片不良反應率,提高創面治療的滿意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