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靖(天津市河西醫院,天津 300202)
內耳眩暈是一種耳源性眩暈癥,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眩暈以及耳鳴、耳脹、聽力下降的癥狀[1]。目前尚不明確內耳眩暈的具體發病機制,而其發病的具體原因是內耳膜迷路水腫。治療上可采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效果不明確,且聽力損傷的風險高,故不作為首選治療方案[2]。而在內耳眩暈的藥物治療中依然缺乏特效藥物,予以患者鎮靜、血管擴張藥物及維生素、利尿劑等能在一定程度緩解臨床癥狀,但其治療效果依然難以令人滿意[3]。近年來,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有學者采用鼓室內局部注射地塞米松的治療方案,最終取得更理想的效果[4]。地塞米松是臨床常用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有抗炎、抗過敏、免疫抑制、抗休克等多重功效,在各類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5]。既往研究也證實,全身性給藥應用地塞米松的不良反應風險較高,因此臨床對地塞米松的使用進行嚴格的限制[6]。本次研究中將地塞米松采用局部給藥的方式應用于內耳眩暈的治療中,為驗證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選取12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6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25例內耳眩暈患者,應用統計學軟件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n=62)和觀察組(n=63)兩組。對照組:男性∶女性=27∶35;年齡21-66歲,平均(44.41±14.93)歲;病程1個月-10年,平均(3.96±1.68)年。觀察組:男性∶女性=27∶36;年齡20-65歲,平均(45.87±14.65)歲;病程1個月-12年,平均(4.16±1.7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完善各項檢查確診為內耳眩暈,符合梅尼埃病國際專家共識中[1]的有關標準,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耳脹、聽力下降;②患者有較好的依從性,且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其他眩暈癥,如中樞性眩暈、耳石癥、中耳炎所致眩暈等,或外傷導致腦震蕩導致的眩暈;②合并全身或局部的急、慢性感染;③肝腎功能異常者;④哺乳期、妊娠期婦女;⑤既往6個月內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者;⑥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患者基礎藥物治療,包括營養維生素、營養神經藥物、緩解水腫藥物、改善微循環藥物,在此基礎上予以患者碳酸氫鈉注射液(0.5g×10ml),劑量為(7.5g×150ml)/次,靜脈給藥,治療3d。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以患者鼓室內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患者取仰臥位,使頭部傾斜45°,外耳道充分暴露,予以患者2%利多卡因5ml局部浸潤麻醉,對外耳道消毒,以注射器吸取2.5mg×0.5ml地塞米松注射液,以眼科注射用針頭于患者鼓膜前部緩慢注射地塞米松,注射完成后靜臥30min。隔日注射1次,共治療4次。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眩暈治療療效,其療效評價依據患者的眩暈發作頻率、程度評價,顯效:治療后患者3個月內未發生眩暈;有效:治療后患者3個月內發生眩暈頻率下降80%,且眩暈程度明顯下降;無效:未達到以上判定標準,或眩暈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聽力改善情況,其中聽力改善:治療前平均聽閾-治療后平均聽閾≥15dB;聽力未改善:治療前平均聽閾-治療后平均聽閾<15dB。③對比兩組耳鳴治療療效,緩解:患者自主感知耳鳴得到緩解,能夠正常作息;未改變:患者自主感知耳鳴未得到緩解;惡化:患者自主感知耳鳴加重,難以正常作息。④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眩暈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眩暈治療總有效率90.48%(57/6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2.58%(45/62),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眩暈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聽力改善效果對比 觀察組聽力改善率6 9.8 4%(44/63),對照組聽力改善率45.16%(28/62),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聽力改善效果對比[n(%)]
2.3 兩組聽力干預效果對比 治療前兩組聽閾水平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聽閾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聽力干預效果對比(±s,dB)
表3 兩組聽力干預效果對比(±s,dB)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43.86±6.72 28.25±5.41對照組 62 42.96±6.85 33.56±5.86 t 0.742 5.265 P 0.460 0.000
2.4 兩組耳鳴干預效果對比 觀察組耳鳴干預緩解率80.95%(51/63),對照組耳鳴干預緩解率40.32%(25/62),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耳鳴干預效果對比[n(%)]
2.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且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內耳眩暈屬于疑難雜癥,至今也未明確內耳眩暈的病理機制。主流觀點認為內耳眩暈屬于免疫相關性疾病,其可能的發病機制還包括內分泌紊亂、內淋巴液分泌異常、病毒感染等[7]。由于未能明確內耳眩暈的發病機制,故難以從根源上采用對癥藥物或方法開展治療,這就導致了常規藥物、手術方案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均難以取得理想的療效[8]。目前臨床在治療內耳眩暈中采用多種思路,包括改善內耳血液循環、緩解水腫、營養神經等[9]。這些治療思路對緩解內耳眩暈患者的臨床表現有一定效果,但依然有優化的空間。
碳酸氫鈉注射液是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藥物,可中和機體內部的氫離子,在糾正酸中毒、降低尿酸水平方面有廣泛的應用。之所以也應用于內耳眩暈的治療中,在于其通過調節機體的酸堿平衡可改善內耳微循環,解除各種原因導致的內耳小動脈收縮或痙攣,使耳蝸內血流保持暢通,繼而緩解局部缺血缺氧,最終達到治療內耳眩暈的效果[10]。由于碳酸氫鈉在改善機體酸堿平衡方面具有理想的效果,因此被作為治療內耳眩暈的基礎用藥。
地塞米松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激素藥物,具有抗炎、抗過敏、免疫抑制等多重功效,在免疫性疾病、風濕病、哮喘、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中均有應用。地塞米松能夠抑制炎性因子和炎性介子的釋放,發揮理想的抗炎效果,這對于內耳眩暈患者而言,可改善由病毒感染所致的炎性反應[11]。地塞米松還能夠抑制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的釋放,并減少組胺的釋放,有效緩解過敏造成的反應,其對內耳眩暈這一發病機制不明的疾病的治療也有意義。此外,地塞米松可抑制免疫系統T細胞和β細胞的增殖,達到免疫抑制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因免疫異常所致內耳眩暈患者的臨床癥狀[12]。內耳眩暈的發病機制不明[13],但針對可能的數種發病機制地塞米松均有一定的干預效果,因而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表現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地塞米松作為糖皮質激素,其不良反應風險在全身性用藥時也不能忽視[14-15]。基于該原因,在內耳眩暈的治療中采用鼓室內局部給藥的方式使用地塞米松,以減少全身劑量的方式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
本次研究對比了使用/未使用地塞米松治療的內耳眩暈患者的治療療效,首先是對眩暈的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增加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能夠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而在兩組聽力干預效果的對比中,觀察組的聽閾改善也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表明使用地塞米松后還能夠改善患者的聽力水平。此外,本次研究還對比兩組患者耳鳴的干預效果,在該指標的比較中,觀察組緩解率更高,這表明地塞米松在改善內耳眩暈患者的耳鳴癥狀中也具有理想的效果。由于在使用地塞米松時采用鼓室內局部給藥的方式,故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風險得到控制,因此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不顯著,且發生率均較低。
綜上所述,鼓室內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療內耳眩暈的效果理想,在改善患者的眩暈、聽力下降、耳鳴中均有一定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具備較大的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