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米(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在女性惡性腫瘤發病中占據首位,嚴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對于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晰,認為該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但是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已經處于乳腺癌中晚期,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治療時間[1]。化療是中晚期乳腺癌的重要治療方法,蒽環類化療藥物在臨床中的應用較為廣泛,但是長時間使用蒽環類藥物可引起耐藥性,使得疾病的復發、轉移風險增加,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2]。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新型藥物逐漸在臨床中得到應用,例如卡培他濱、多西他賽等,這些藥物在復發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期間收治的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及對CEA、CA199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21年7月-2022年9月期間收治的70例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展開分析,參與研究的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納入的患者數量相同,均為35例。觀察組:年齡范圍在32-64歲之間,平均年齡(47.85±5.62)歲;轉移情況:單個部位轉移、多個部位轉移分別為17例、18例;轉移位置:胸壁轉移、淋巴結轉移、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分別為6例、14例、3例、10例、2例;其中浸潤性、非浸潤性分別為12例、23例。對照組:年齡范圍在33-63歲之間,平均年齡(47.67±5.70)歲;轉移情況:單個部位轉移、多個部位轉移分別為19例、16例;轉移位置:胸壁轉移、淋巴結轉移、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分別為5例、15例、2例、11例、2例;其中浸潤性、非浸潤性分別為13例、22例。將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適合做研究對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在經過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后確診為復發轉移性乳腺癌;②預估生存期限超過6個月;③臨床資料未出現內容缺失;④既往存在蒽環類藥物使用史,由其產生耐藥性而導致復發和轉移;⑤患者及家屬在知曉研究的所有內容后,均愿意配合研究并簽字。
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④對本次研究所需要使用到的化療藥物存在過敏禁忌;⑤無法堅持完成所有治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卡培他濱治療,方法如下:卡培他濱(規格:0.15g*10s/盒)采用口服給藥方式,藥物的使用劑量為每次1250mg/m2,每日2次,分別于早晚服下,并且藥物需要在進食后的半小時服用。持續用藥治療2周,然后間隔1周再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方法如下:多西他賽(規格:0.5ml:20mg/s/盒)的藥物使用劑量為75mg/m2,將藥物加入至5%葡萄糖溶液中進行混合,待其充分混勻后采取靜脈滴注給藥,每日1次,持續治療3-5天,21d為1個治療周期。兩組患者均需要持續治療超過2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評估標準:在經過治療后,患者腫瘤病灶完全消失即為完全緩解;患者的腫瘤病灶體積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呈現出縮小趨勢,且縮小大于50%即為部分緩解;腫瘤病灶縮小,但是縮小未超過50%即為無改變;腫瘤病灶體積與治療前比較,呈現出增大趨勢,增大超過25%即為病情進展。臨床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無改變)/總例數×100%。臨床控制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采集量為5ml,將采集后的標本放置于離心機下,轉速設置為每分鐘3000r,持續離心5分鐘,將離心后的上層清液取出,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中的CEA、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53(CA153)和CA199水平。③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白細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惡心嘔吐、手足綜合征、腹瀉、脫發的發生例數。④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KPS評分、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獲取到的數據輸入SPSS21.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腫瘤標志物水平、KPS評分、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均采用(±s)進行計量統計,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則以(%)進行計數統計,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 根據表1數據得知,兩組的臨床控制有效率和臨床有效率比較,觀察組分別為74.29%、88.57%,對照組分別為48.57%、6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比較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 由表2得知,CEA、CA125、CA199和CA153水平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存在均衡性(P>0.05),而在治療后各項指標水平兩組均降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35) 對照組(n=35) t P CEA(μg/L) 治療前 50.26±10.41 50.57±10.19 0.156 0.900治療后 12.43±3.18 25.36±6.14 11.063 0.000 CA125(U/mL) 治療前 74.38±20.31 75.12±19.89 0.154 0.878治療后 13.65±5.67 28.78±6.02 10.824 0.000 CA199(U/mL) 治療前 87.66±19.85 88.27±21.63 0.123 0.903治療后 19.60±3.51 39.41±5.07 19.006 0.000 CA153(U/mL) 治療前 86.14±15.03 86.19±14.75 0.014 0.989治療后 18.55±3.64 39.40±4.23 22.104 0.000
2.3 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由表3得知,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出現了白細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惡心嘔吐、手足綜合征、腹瀉、脫發,其中觀察組的脫發發生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4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KPS評分、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 由表4得知,治療前的KPS評分觀察組與對照組無差異性(P>0.05),治療后兩組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觀察組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KPS評分、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KPS評分、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比較(±s)
組別 例數 KPS評分(分) 腫瘤進展時間(月)中位生存期(月)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82.67±1.45 90.25±1.17 8.71±1.23 16.11±1.18對照組 35 83.16±1.70 85.34±1.42 6.35±1.09 12.07±1.13 t-1.297 15.788 8.495 14.629 P-0.199 0.000 0.000 0.000
乳腺癌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主要采用手術、化療等方式進行治療。目前,蒽環類藥物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療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但是經過臨床實踐發現,這類藥物在長時間使用后療效并不理想,且容易產生耐藥性,導致治療失敗,從而引起復發轉移現象。因此,還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3]。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可供臨床選擇的乳腺癌治療藥物不斷增多,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方案在臨床中的使用逐漸廣泛。多西他賽屬于紫杉類藥物的一種,這種藥物能夠在細胞有絲分裂期產生作用,對微管解聚起到了抑制作用,從而發揮出抗腫瘤增殖的效果。有研究發現,在蒽環類藥物化療失敗而導致的復發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采用多西他賽治療,治療的總有效率能夠達到34%-58%[4]。除此以外,與紫杉醇相比,多西他賽與其均在標準劑量下,在臨床療效方面,多西他賽明顯更優,并且安全性更佳。卡培他濱屬于口服氟尿嘧啶類藥物,這種藥物能夠將三重酶活化反應轉化成5-氟尿嘧啶(5-FU)。在乳腺癌患者中,正常組織內的胸腺嘧啶磷酸化酶的活動要明顯低于腫瘤組織,而使用卡培他濱進行治療,藥物能夠優先在腫瘤組織內生成5-FU,能夠使化療不敏感的乏氧區活性明顯更高,故該藥物有著其獨特的抗腫瘤作用,并且不會對機體的正常組織產生較大的毒性作用[5]。
在復發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中,其主要目的不僅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還需要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目前,臨床對于復發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以單藥序貫聯合以及同時聯合治療的效果哪種更好仍未有統一定論。根據國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在用藥療效方面,蒽環類與泰素聯合的效果要明顯好于單純使用蒽環類或者紫杉類藥物;也有研究發現,對于以往未曾使用蒽環類和紫杉類藥物的患者而言,序貫給藥與同時聯合給藥的療效相當,但是在不良反應方面,則是序貫給藥要更低[6]。
有研究發現,卡培他濱的抗腫瘤效果與腫瘤組織中的TP酶活性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采取體外試驗發現,紫杉類藥物對TP酶活性有著非常明顯的上調作用,其中以多西他賽更為明顯。卡培他濱在通過口服給藥之后,能夠在短時間內被人體吸收,并且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良好,能夠對脫氧氟胞甘、脫氧氟尿苷的形成產生促進作用,這兩種物質均能夠在細胞內TP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轉變,形成5-FU,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有研究發現,在復發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治療中,與單純應用卡培他濱治療相比,與多西他賽聯合治療,在減少多西他賽藥物劑量的情況下,聯合治療的療效也要明顯好于單純應用卡培他濱,而且在疾病的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時間方面,聯合治療組的優勢也更好,但是在毒性反應方面兩者較為接近。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控制有效率、臨床有效率和KPS評分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腫瘤進展時間和中位生存期觀察組則長于對照組,除脫發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外,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兩組并無明顯差異,這與上述研究結果存在相似性。
除此以外,本次研究還對腫瘤標志物水平進行了分析,在治療后的CEA、CA125、CA199和CA153水平上觀察組與對照組較治療前均降低,但是治療后觀察組要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復發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能夠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水平,提高治療整體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而且聯合用藥不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