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鵬,曹艷華,吳曄,范月芳,浦敏華(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發熱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癥狀,而發熱患者的病種較多,且病情變化多樣,在接診過程中必須做到準確、快速分診,以盡早發現和隔離控制傳染源[1-2]。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發熱患者的有效分流不僅能減少病毒傳播,還能保證醫院發熱門診、急診正常的接診工作開展[3]。在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時,按照醫院常用的常規門診、急診管理模式,患者的接觸面較多,難以實現傳染源的早期防控,不利于防控工作的開展[4-5]。近年來,隨著疫情管控措施的不斷改進,互聯網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能改變傳統門診的被動接診,規范發熱患者的線上就診,從而做到準確、快速分流,提高疫情防控工作效率。本次研究主要對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138例發熱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旨在研究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對發熱患者分流及家屬知覺壓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接收的138例發熱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均衡、隨機化原則將研究對象劃分為兩組,即對照組、研究組,每組各69例。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體溫≥37℃,確診為發熱者;②1名患者對應1名家屬,且家屬年齡在18-60歲;③能熟練使用互聯網;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卒中、心梗等急性疾病需要搶救者;②患者或家屬存在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者;③研究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研究組男性38例,女性31例;年齡11-68歲,平均年齡(43.69±11.7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或中專24例,大專及以上13例。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齡10-66歲,平均年齡(43.11±11.6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或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1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門診管理,患者入院后進行臨床癥狀檢查、病毒核酸采集,隨后由護士引導分診掛號、候診就診、檢驗檢查、取藥或門診治療,核酸呈陰性后離開發熱門診。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采用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管理,具體方法如下:①互聯網疾病詢問平臺設計: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設計,包括排查預警系統、智能輔助問診系統、遠程體溫監測系統、發熱患者數據模型、感染防治智庫、AI問答功能、數字家庭醫生、在線心理咨詢和院后康復指導等。②互聯網疾病詢問流程:接到患者在線詢問后,線上指導患者輸入身份證、健康碼等相關信息進行注冊和登錄,實名認證后進行智能輔助問診,要求患者簽訂電子承諾書,醫生補充問診。若排除為新冠肺炎患者,可進行線上診療或轉線下診療。線上診療包括健康指導、開具處方、在線審方、藥品配送到家。線下診療需分時段專科預約,患者則憑預約碼、門診電子病歷就診。若患者為重點排查對象,均需上報疾控中心,無癥狀患者需居家隔離和遠程體溫監測,發熱門診開展分時段預約;輕癥患者同樣開展分時段預約,重癥患者則預約120專車。對重點排查患者實施加強隔離防護干預,并以預約碼、門診電子病歷就診,進一步篩查。③針對發熱患者及其家屬,醫務人員指導他們在互聯網疾病詢問平臺使用AI問答功能等答疑解難,若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壓力,可在平臺中進行在線心理咨詢。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發熱門診停留時間、投訴率。
1.3.2 家屬知覺壓力 干預前、干預后(患者離院時),采用“知覺心理壓力量表(CPSS)”[6]對患者家屬的知覺壓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內容包括緊張感、失控感維度,共14個項目,總分為70分,分值越高說明家屬知覺壓力程度越高。
1.3.3 患者就診滿意度 在患者離院時進行調查,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就診滿意度量表”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信息充分、在線響應速度、提供的幫助、醫務人員態度等,總分為100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的分值分別為>90分、80-90分、<80分,非常滿意率+滿意率=總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數據主要使用SPSS22.0軟件分析。患者發熱門診停留時間、家屬知覺壓力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投訴率、就診滿意度等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發熱門診停留時間、投訴率 經干預,研究組患者的發熱門診停留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投訴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發熱門診停留時間、投訴率比較
2.2 對比兩組患者家屬的知覺壓力 干預前,兩組患者家屬的緊張感、失控感和CPSS總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家屬的緊張感、失控感和CPSS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家屬(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的知覺壓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家屬的知覺壓力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P<0.05。
組別(n=69)緊張感 失控感 CPSS總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17.32±3.22 27.41±5.68*研究組 17.05±3.15 14.52±2.85*16.11±3.07 13.85±2.74*33.43±6.42 20.71±5.43*t 0.498 7.484 0.267 8.214 0.118 7.083 P 0.619 <0.001 0.790 <0.001 0.906 <0.001 11.02±2.64*16.25±3.10 10.06±2.68*33.30±6.47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就診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就診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就診滿意度比較[n(%)]
醫院門診、急診的人流量較多,發熱患者作為可能的傳染源,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流可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保護更多到院就診的患者和陪護人員的健康[7-8]。然而,在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嚴峻的背景下,常規管理模式難以及時識別重點患者,加之病毒核酸檢查時間較久,若不將患者有效分流,則會浪費普通發熱患者不必要的就診時間,這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還會增加投訴率[9-10]。鑒于此,諸多醫院在發熱患者的管理中傾向于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來加強并完善管理。
本次研究在發熱患者分流中采用了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的管理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發熱門診停留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該結果提示,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管理能有效縮短發熱患者的停留時間。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平臺具備多項功能,其中排查預警系統能快速識別患者是否接觸過傳染源,智能輔助問診系統能讓患者進行自我篩查,醫生根據篩查結果進行后續門診,實現線上問診,減少前期不必要的接觸。通過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流程后篩查患者是否屬于重點排查對象,能實現患者的科室分流、線上線下診療一體化,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11-12]。根據篩查后將患者劃分為不同的分流對象,并要求患者線上預約就診,患者則能根據預約碼合理規劃就診時間,從而減少在發熱門診停留時間。當發熱患者獲得準確、及時的診斷時,能減輕患者因停留時間過長而出現不滿情緒,從而降低投訴率,提高就診滿意度[13]。本次研究充分證實了這一觀點,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投訴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就診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當患者出現發熱癥狀時,不僅患者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患者家屬也會隨之出現知覺壓力。知覺壓力是指個體將情境評估為有壓力的程度,反映了個體對應激源的主觀認知和評價[14]。若在發熱患者就診過程中,患者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時且準確的評估,患者家屬往往會因擔憂、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未知、社會壓力等而出現明顯的知覺壓力[15]。以往的常規發熱患者管理主要側重于患者管理,忽略了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而這一忽略點對疫情防控工作存在不利影響。本次研究表明,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家屬的緊張感、失控感和CPSS總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家屬(P<0.05)。該結果提示,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管理能有效減輕發熱患者家屬的知覺壓力。究其原因,在智能輔助問診系統中,患者及其家屬能對患者的病情有初步了解,使患者有相應的心理準備,而遠程體溫監測系統能實時、動態顯示患者的體溫數據,從而使患者家屬能直觀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避免過度擔憂而出現明顯的心理壓力[16]。同時,在感染防治智庫、AI問答功能中,患者及其家屬能自主獲取相關防護知識,通過提高防護認知,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心理壓力[17]。數字家庭醫生、在線心理咨詢等功能能為患者家屬提供更多診療信息和心理疏導,通過專業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家屬紓解負面情緒,使其清楚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感染并不是一件羞恥、恐懼的事情,只要積極配合防護、治療工作則能順利康復。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疾病詢問的方式應用至發熱患者分流中,能有效縮短患者在發熱門診的停留時間,減輕患者家屬知覺壓力,降低投訴率,提高就診滿意度。但由于本次研究選取的樣本量僅為138例,且樣本量多來源于同一地區,樣本量少、單中心研究導致研究采集的數據偶然性較大,后續還需加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