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麗(天津市寧河區豐臺醫院,天津 301503)
經期延長是婦科、中醫科臨床醫學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是指患者的月經周期出現紊亂,行經時間明顯超出一周,多數患者的行經時間可以達到15日左右,因此,該病又在臨床上被稱為月水不斷、經事延長等。該病的致病原因比較復雜,比如,患者在經期偶感外邪、情志失調、過度勞累、身弱體虛等。雖然該病并不具備致殘率或者致死率,但如果長期處于“失治”或者治療方案不合理的情況下,便有可能引起其他相關疾病,比如,貧血、“崩漏”等,如果長期存在重度貧血的情況,還有可能引發缺血性休克,甚至部分患者的生育能力也會受到影響,造成生育功能障礙等[1]。“陰虛血熱證”是該病在中醫藥臨床醫學上非常常見的證候之一,患者主要存在神情倦怠、肢體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等情況,為了突出大補陰丸加減湯的臨床治療效果,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癥表現適當加減藥物。中醫認為經期延長主要是由“陰虛血熱”引起,患者大多存在腎陰虛、精血不足,從而導致出血“淋漓不止”。有研究表明,采用大補陰丸加減湯對經期延長的患者進行治療時,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2]。因此,本次研究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經期延長患者中選擇證屬“陰虛血熱證”的患者為觀察對象,對其采用大補陰丸加減湯的治療方式,整體治療效果理想,現報道如下[3]。
1.1 一般資料 隨機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經期延長患者中選擇證屬“陰虛血熱證”的患者80例,以電腦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劃分為兩個實驗小組,一組為對照組,一組為觀察組,每個小組各4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均為中青年群體,患者年齡在45-53歲,平均年齡為(45.3±3.5)歲,病程為3個月-4.5年,平均數值為2.6年;觀察組患者均為中青年群體,患者年齡在46-54歲,平均年齡為(46.5±4.6)歲,病程為3個月-5.5年,平均數值為2.7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不具備統計學差異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全部參與本次臨床醫學實驗研究的患者均已經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從年齡在18歲到未絕經患者群體中選擇,患者在服用中藥湯劑的同時不再服用其他調經止血類藥物。在中醫臨床上確診為經期延長,月經時間明顯大于一周,連續兩個月經周期出現此現象,而且患者的臨床病癥表現為神情倦怠、肢體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手足心熱、大便干燥、小便黃少等情況,證屬“陰虛血熱證”。而在西醫領域的診斷則通過婦科常規檢查、影像學診斷等方式,確定患者屬于經期延長的診斷結論。BBT呈現雙相型,但卻存在高溫時間較長且溫度下降速度緩慢等情況。為了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引起患者藥物安全問題,同時確保實驗研究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排除患者存在子宮等臟器有明顯器質性病變情況;而且還需排除參與本次臨床試驗研究的患者處于孕期、哺乳期階段;不處于慢性病的急性發作期;排除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情況;排除對于本次臨床治療中可能用到的中藥材過敏情況;排除有精神類疾病患者;排除患者在接受宮腔鏡手術治療后出現短期出血情況。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全部患者均接受西醫藥臨床治療方案。從西醫角度來看,經期延長的主要致病原因為:黃體萎縮不全、雌激素分泌不足以及常見婦科炎癥。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主要服用激素類藥物,如甲羥孕酮、地屈孕酮等,口服用藥,在月經前10d開始服用藥物,一直到月經到來。針對口服激素類藥物效果較差的患者,還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此外,口服避孕藥也是西醫臨床治療經期延長比較常用的方法,在月經周期的第5天開始口服避孕藥,連續服用藥物21d。
觀察組:觀察組全部患者均接受中醫藥臨床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大補陰丸加減湯,其中基礎方組成為:熟地黃20g、知母20g、龜板20g、玄參20g、煅牡蠣20g、白芍20g、柴胡10g、茯苓15g、山藥15g、炙甘草15g。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陰虛血熱證”的病癥特殊表現,結合患者的不同證候特點,臨癥對藥方中的藥材進行加減。比如,有個別經期延長患者存在“神情倦怠、肢體乏力、氣短懶言”病癥表現,則可以加黨參、黃芪、山茱萸等中藥藥材;而個別經期延長患者存在“咽干口渴”情況,則可以加入麥冬、石斛等中藥藥材。治療方案為:中藥以水煎服,加入涼水泡藥45min,武火煎20min,文火煎15min,取300ml藥液,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各150ml,一周為1個療程,一共服用3個療程。在服用藥物期間,患者應當注意個人休息,避免出現過度勞累、休息不佳等情況,還需要始終保持心情愉悅,嚴禁食用辛辣刺激類食物,禁煙禁酒,直至服藥結束。
1.3 觀察指標 在臨床上對患者是否繼續出現月經為主要觀察指標,將經期延長患者有可能出現的臨床病癥表現作為輔助觀察指標。顯效表明患者的臨床病癥完全消失;有效則表明患者的月經量明顯下降,臨床病癥表現部分消失;無效則表明患者的臨床病癥表現并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分析 本臨床癥狀評分分析表,中醫癥狀主癥的評分標準各為2分,兼癥各為1分。其他中醫臨床病癥診斷方法則不計入評分,比如觸診、脈診等。詳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標準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對比 在統計學的臨床數據分析中可以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大補陰丸加減整體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西藥治療方案。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總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后總評分更加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癥狀總評分降幅更加明顯(P<0.05),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總評分對比
經期延長是婦科和中醫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從目前臨床上對經期延長的治療實際效果來看,中醫藥整體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西藥治療。中醫藥不但可以從“標本兼治”方面對經期延長進行治療,而且用藥安全性及復發率也明顯優于西醫藥治療方案,因此,在治療經期延長時更加推崇采用中醫辨證治療方案[4]。
從中醫藥角度來看,經期延長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比如,氣血虛、陰虛血熱、血瘀外邪、濕熱等,不同的致病原因所造成的證候也不同,因此,經期延長的中醫辨證有以下四個證型:“氣虛證”、“陰虛血熱證”、“濕熱蘊結證”、“血瘀證”等。以中醫辨證分析經期延長的原因,首先,氣血虛虧。中醫認為,引起女性氣血虛虧的因素比較多,比如,情志失調、飲食紊亂、睡眠不足等。氣血運行是否順暢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女性經期時長,如果氣血虛虧,那么經血的流動便會失調,因此,只有確保氣血順暢,才能實現月經經期的正常。其次,血熱與血瘀[5]。女性如果出現血熱情況,那么在經期就會出現月經量增多,久而久之便會“傷陰”。引起血熱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在生產后子宮宮腔內的經血未排除干凈,此時如果進行性生活,便有可能引起經期紊亂,進而造成經期延長。而血瘀則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調或者外邪侵襲子宮,這樣便有可能導致“氣滯血瘀”。從《備急千金要方》中的相關理論可以看出,經期延長與血瘀存在較多的關聯性[6]。
大補陰丸加減湯是中醫臨床醫學上治療“陰虛血熱證”經期延長比較有效的藥方,此藥方為固沖止血調經大法,重在縮短經期,以經期服藥為主。由于本次實驗研究的經期延長患者均屬于“陰虛血熱型”,因此,在用藥方面主要目的在于“滋陰清熱、安沖寧血”。大補陰丸加減也被稱為“大補丸”,最早出自《丹溪心法》,非常適合應用于陰虛體質的女性群體。女性群體數傷于血,而且很多女性情緒容易激動,這樣便有可能導致氣血紊亂、情志失調,隨即對肝腎造成不利影響。肝腎同源,如果氣血不足,就有可能造成肝腎陰虛,這樣便會導致經期延長。因此,在治療經期延長時,應當從肝腎同補的兩個方面入手,在滋養腎臟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對肝臟進行養護,為此,在辨證治療經期延長病癥時,應當著重調理陰陽,尤其要處理好肝腎陰陽失衡、肝腎陰虛的問題,分清大補陰丸加減在治療經期延長方面的證候主次,這樣才能確保治療效果處于最優。在大補陰丸加減治療辨證“陰虛血熱證”引起的經期延長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了精神倦怠、肢體乏力、氣短懶言情況時,則需要在大補陰丸加減中適當增加黨參、黃芪和山茱萸等中藥藥材;如果患者出現了咽干口渴病癥表現,則可以在基礎方中加入適量的麥冬和石斛等中藥藥材,這樣能夠起到比較良好的治療效果[7]。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當隨時觀察患者病情表現,評估患者是否出現了經期延長的其他證候表現,如果出現了血瘀致病的情況,還需要對血瘀問題進行處理,先對患者進行活血通經,再進行止血處理。為了確保中醫藥治療的有效性,需要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格遵循醫囑服用藥物,大補陰丸加減湯最好每日早晚服用兩次,早上選擇在餐后30min服用藥物,晚上則可以選擇在睡前30min服用藥物。同時在服用大補陰丸加減湯的過程中,還需要避免食用辛辣食物、發物,也要禁煙禁酒,保證睡眠充足,心情舒暢,情志愉悅,只有讓肝臟、腎臟以及脾臟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滋養肝腎的目的,才能實現對經期延長的有效治療[8]。
盡管中醫藥與西醫藥在治療辨證“陰虛血熱證”引起的經期延長方面具有比較相似的療效,但為了避免對患者身體造成藥物損傷,真正達到“治標又治本”的臨床治療目標,應當盡可能采取中醫藥的治療方案。大補陰丸加減作為治療“陰虛血熱證”經期延長比較有效的中藥藥方,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療成本,而且藥物安全性比較高,能夠從根本上治療女性患者出現的經期延長情況,而且病情出現反復的幾率比較低。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經期延長患者還存在其他病癥表現,還能夠根據證候所屬加減藥物,靈活性比較強。大補陰丸加減不僅可以止血,還可以對患者的肝腎、脾臟陰陽進行調理,有效治療經期延長女性患者存在的氣血虛虧問題,最終達到滋陰止血的治療目的,從而實現“治標又治本”[9]。
在針對“陰虛血熱證”經期延長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應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診斷、檢查方式,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由于中醫領域認為經期延長的證屬較多,因此,為了保證治療的有效性,應當在給予藥物治療前做好經期延長的辨證診斷,如果確認歸屬于“陰虛血熱證”,則可以考慮使用大補陰丸加減。但由于此次實驗研究的樣本數量偏少,因此,觀察結果有可能出現偏差,加上患者體質對于中藥藥材吸收情況的不同,需要今后繼續增加樣本量進行醫學實驗研究[10]。
綜上所述,大補陰丸加減在治療“陰虛血熱證”引起的經期延長方面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