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煮茶,顧名思義,就是守在茶爐旁,煮茶的同時烤上一些小食,如砂糖橘、花生、瓜子、紅薯、栗子、桂圓等,像是美味小食的聚會。
寂靜的冬夜,圍爐煮茶,茶葉經過時光的“洗禮”,褪去了最初的青澀與寒涼,茶性變得平和溫熱,在寒涼漸生的冬天再適合不過。
茶香氤氳,捧一本書靜心閱讀。此時,回憶里涌動著過往的夜讀時光。
讓我愛上閱讀的啟蒙老師是爺爺。爺爺是鄉里郵電所的所長,溫潤儒雅,識文斷字,寫得一手好書法。
我的童年時光是在鄉下度過的,那時的冬天特別冷,冬夜似乎來得特別早,而且漫長。晚飯后,離睡覺時間尚早,我便和爺爺奶奶一起在爐邊烤火。爺爺愛喝茶,奶奶會在一個很大的搪瓷缸中加好水,放在爐蓋上,等水開后,置入一撮茉莉花茶。茶葉隨著沸騰的開水上下翻滾,葉片慢慢舒展,茶湯變得醇厚,屋內登時茶香彌漫。童年記憶中,這是令我心安的味道。
奶奶坐在爐火邊做著女紅,爺爺則喜歡在爐火邊看書,還會把書中的人物故事講給我聽。印象最深的是《山海經》,我被故事吸引,聽得津津有味。
在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天,圍爐夜讀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此時的冬夜是一個有故事的、有詩意的夜晚,爐邊是我愛上文學的啟蒙地,它讓我接觸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識,為我以后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
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把我接到城里。小小年紀的我居然對文學經典名著和歷史名著感興趣。爺爺帶我去新華書店購買了一整套四大名著,還有《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歷史類書籍。父親說:“她才識幾個字,能看懂嗎?”爺爺說:“我娃是用心讀書的聰明丫頭,知曉書中道理是遲早的事,長大后也會像書中人物一樣有出息呢。”
每年寒假,我都會回到鄉下陪爺爺奶奶。無數個冬夜里,坐在爐邊,我讀完一本本名著。有時讀到精彩處,我會反復品讀好幾遍。爺爺喜歡提問,問我:“劉備為什么叫劉豫州?”書上內容我是熟記于心的,我答道:“劉備曾擔任過豫州牧這一官職。”爺爺接著問:“‘桃園三結義’是哪三個人?”我答曰:“劉備、關羽、張飛。”爺爺看兩個問題沒有難倒我,一番思索后,又提出一個問題:“赤壁之戰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我想了想,從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方面逐一分析了弱小的孫劉聯軍戰勝強大曹軍的原因,還說這一戰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爺爺聽后,連連說:“看來我丫頭的書沒有白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奶奶不敢打擾我們,又怕我們晚上餓,經常會在爐子上烤饅頭,烤土豆,烤豆子,烤紅薯。圍著爐子,奶奶一邊燒柴火,一邊不時用柴火將爐子里烤熟的紅薯、土豆撥出來,就那么滾燙滾燙的,剝開來給我吃,我被燙得齜牙咧嘴,心里頭卻泛著甜香。
童年記憶中,那是一個土豆、一個紅薯就能令我心生滿足的美好歲月。這冬夜里的烤土豆和烤紅薯,不僅是味蕾的滿足,還是對心靈的饋贈。
圍爐讀書的時光不但讓我記住了一個個故事,而且讓我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學生時代,我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范文朗讀,語文和歷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時候,我嘗試投稿,至今記得第一篇文章變成鉛字后,那份滿滿當當的喜悅感。爺爺戴著老花鏡,把我寫的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大學畢業后,我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工作之余,還是會擠出時間閱讀和寫作。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筆耕不輟已然成為我的精神需要,常有小作刊登在各級報刊上,賺得碎銀幾兩,給爺爺買各款精美的茶葉,圍爐煮茶夜話……
時間好不經用,歲月流轉間,爺爺已經離開我多年。
如今的冬日夜晚,當我在溫暖的書房閱讀、寫作時,孤獨感油然而生。我懷念圍爐夜讀的美好時光、火爐中跳躍的火焰,以及茶香氤氳中爺爺的音容笑貌……
偶有小作見報,那是我對爺爺書香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