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車站,熙熙攘攘,嘈嘈雜雜,迎來送往中,有多少離別的不舍與悲傷,就有多少相聚的期待與歡喜。在人間各類情緒堆卷的高鐵站,我像偶遇闊別已久的老朋友,與小人書迎面碰上。這是兒時不可多得的精神滋養(yǎng)。
送別同事,我漫無目的地閑逛,人影憧憧,廣播聲聲,雜音擾擾。不期然,我在一堆貨品里發(fā)現(xiàn)小人書,仿佛看到四十年前的自己獨(dú)坐天井,翻動小小的書頁,頓時五味雜陳。我掃碼付了五元,買了一本電影版小人書《小二黑結(jié)婚》。它刷新了我對這類連環(huán)畫的認(rèn)知,后知后覺至此,我也是無言。
同事上車后不久,我也上了開往宜春的列車。高鐵駛出省城,我掏出小人書,感覺自己坐的不是復(fù)興號,而是時光穿越號,回到清貧的少年時代。
小人書黑糊糊的,像兒時干焦的鍋巴,每翻動一頁,粗糲的焦煳越來越濃重,嘎嘣一聲,滿嘴留香,仿佛兒時的鍋巴還在今日的齒間翻轉(zhuǎn),粘牙。“嘩啦”一聲,滿是脆硬,那是陳年的書頁在指尖翻轉(zhuǎn)。坐在時代列車上,書香和鍋巴的脆香混雜在一起,欲辨已模糊。
其實(shí),我很早就不喜歡吃鍋巴了,相對于米飯的軟糯,它簡直就是粗糙的瓦片。當(dāng)年之所以喜歡吃,只是貪戀那干硬硬的米香和綿綿無窮的勁道,一片,一團(tuán),足以嚼半夜,聊以犒賞乏味的口腔,慰勞空洞的胃。
小人書和鍋巴一樣,不管有多少人美化它,也沖淡不掉我對它的厭惡之情。當(dāng)年之所以會看它,無非貪戀書頁“嘩啦”之聲,以及空氣中隱隱飄浮的淡淡書香。書香讓我沉醉,而非小人書。
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我跟母親去趕集,在供銷社買回兩本小人書。一回到家,我就獨(dú)坐天井,借著天光寂寂地翻完,沒有欣喜,更無暢快,這結(jié)局根本對不住我在趕集路上對它的無限憧憬和滿腹深情。
坐在明亮的復(fù)興號上,時隔四十年,我再次打量小人書,它依然不改那令人不爽的面貌:紙張粗糙,印刷粗劣,故事粗陋……畫中人物簡直太簡單了,故事毫無懸念,了無曲折。
書是什么?似春風(fēng)啊,潤物無聲,吹化萬物。
小人書倒也是春風(fēng),不過那是倒春寒風(fēng),處處凜冽,刀子似的,讓人生疼。
南昌到宜春僅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還沒到目的地,我已經(jīng)把小人書從頭到尾翻了個遍,味同嚼蠟。
同事得知我買了一本小人書,在電話里驚問:“你為什么買一本這樣的書?”是啊,為何我會在這個春日買一本小人書呢?也許人老了,心態(tài)變了,一旦陷入回味之境,就想抓牢一個老物件,那是歲月河里漂來的一根救命稻草,我緊拽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