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鴻雁 石曉鳳 程亮
摘要:歷史文化街區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活力重塑不僅是延續城市歷史文化的核心前提,也是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和促進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文章以曲阜明故城為案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探討其空間活力重塑策略。明故城是曲阜的精神之城、文化之城、生活之城,具有非常獨特的城市形態和人文特征,至今仍然是具有真實性、多樣性、生活延續性的活態文化遺產。同時,由于歷史原因,現階段明故城面臨著功能性衰退、活力不足的問題,亟須增強其空間活力。通過對實地開展深入調查發現,明故城存在的問題有:區域通達性差,慢行交通問題突出;街巷環境品質差,歷史文化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街區業態單一,商業服務功能衰退。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復興,既要保護歷史物質空間環境,又要維持現有的真實社會生活。走“低碳、人本、高效”的綠色交通之路是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活力的關鍵策略。在此背景下,文章結合明故城現存問題提出活力重塑策略:一是劃定交通安寧區,提高居民游客綠色交通分擔率;二是構建完整的慢行交通網絡,規劃導向清晰的旅游線路;三是強化街道復合功能和提高空間環境品質。文章通過研究為明故城的空間活力重塑提供思路和方法,并為國內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交通;空間活力;街道品質;明故城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0-04
0 引言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風貌典型的載體,有深厚的歷史積淀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我國機動化進程的加速以及舊城更新的推進,歷史文化街區面臨著風貌被破壞、交通擁堵及活力衰退等困境。交通模式的選擇是城市交通問題的核心。歷史街區在發展與復興中,均把交通條件和交通方式選擇作為改善的重要目標。2020年7月,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公眾出行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1]。踐行綠色交通主導的街區整治,促進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再生,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更新的重要任務。
明故城是曲阜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是曲阜的精神之城、文化之城、生活之城,至今仍是一座“活著”的古城[2]91。由于歷史原因,現階段明故城面臨著功能衰退、街道品質不高、商業活力不足等問題,亟須增強其空間活力和文化魅力。《曲阜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提出,明故城的保護應堅持“保護歷史遺存的真實性,維持社會生活的延續性,繼承文化傳統,保存街區活力”的原則。
在大力發展綠色交通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明故城的價值特色和現狀特征,探索明故城復興策略,對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傳承和有機更新具有重要意義。
1 綠色交通與活力重塑
綠色交通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環保交通,是為了減輕交通擁擠、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社會公平而采用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環境的多元化城市交通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協調交通運輸系統[3]。綠色交通一般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非機動車、步行等交通方式,是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節能減排的背景下,國務院及相關國家部委多次印發文件強調發展綠色交通,如2019年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2020年印發的《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等。可見,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綠色發展仍然是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向。
歷史文化街區的道路系統是在非機動化時代形成的,道路網密度高,道路普遍比較狹窄。延續至今的道路肌理與尺度理應受到尊重,自行車和步行交通方式非常適合歷史文化街區。但在機動化發展的沖擊下,歷史文化街區面臨著交通混亂、環境惡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不受重視的現實矛盾。城市交通是影響古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歷史古城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低碳綠色的多模式交通系統引導[4]。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與復興既要保護歷史物質空間環境,又要維持現有的真實社會生活。走“低碳、人本、高效”的綠色交通之路是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活力的關鍵策略。
2 明故城現狀與問題
2.1 明故城的價值特色
曲阜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孔子故里,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明故城是曲阜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是曲阜歷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明故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確定的明故城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為城墻圍合的部分,共171公頃。明故城集中體現了曲阜古老的城市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韻,而且至今仍然是具有真實性、多樣性和生活延續性特征的活態文化遺產,具有文化、生活、旅游等多重功能。
2.1.1 城市空間特征
明故城具有非常獨特的城市形態和人文特征,具有“以城衛廟”的獨特格局。在明故城,以孔廟、孔府為核心的建筑占據主導地位,城市是為了保護孔廟而修建的。先有孔廟,后有城市,孔廟、孔府居中的特征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明故城內主要建筑遺存包括孔廟、孔府、顏廟、古泮池,其他遺存為鼓樓、仰圣門、延恩門、鐘樓、陋巷街牌樓、半壁街牌坊、五馬祠牌樓、歸德閣等。
2.1.2 傳統街巷特征
明故城以孔廟、孔府為中心的街巷系統保留著原有的格局,傳統肌理尚存。主要街巷包括闕里街、東門大街、西門大街等,沿街分布孔家各系府邸及公共建筑。次要街巷比較窄,沿街是居民的住宅。街巷相交時多呈“丁”字形布局,丁字路造成街巷錯綜復雜,利于巷戰。變化豐富的街巷與街市生活共同構成了明故城獨具特色的小城風光[5]。
2.1.3 儒家文化特征
曲阜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誕生地,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與重要傳承地。孔廟、孔林、孔府是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征,是人類文化遺產,其文化積淀深厚,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物豐富、科學藝術價值高而著稱[2]87-88。曲阜還是孔子講學授徒、整理文獻的主要活動區域。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傳承。
2.2 明故城保護與發展問題
基于歷史原因,明故城面臨著歷史記憶衰減、機動化沖擊、物質環境衰敗等各種困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曲阜市對明故城開展了歷史文化保護和更新改造工作,街區物質環境得到了整體改善,歷史文脈也得到了一定的延續。但經過調研發現,目前明故城依然存在街道品質不高、空間活力不足、商業業態固化的問題,亟待進一步更新升級。
2.2.1 區域通達性差,慢行交通問題突出
首先,明故城周邊城市干道上設有公交線路及站點,但線路站點偏少;內部因道路系統普遍狹窄沒有通行公交車,許多傳統街巷內小汽車通行困難;城內停車位嚴重缺乏,整體通達性有待提升。其次,明故城內小汽車、電動車、自行車、觀光電瓶車、行人混行,交通秩序比較混亂,嚴重影響了城內景觀。慢行交通系統不連續、通行空間狹小;慢行空間細部設計薄弱,沒有考慮到實際使用者在慢行空間內活動的真實需求,缺乏人性化、特色化的細部設計;沒有形成完整的、組織良好的旅游線路,游客步行游覽引導性差,影響游客的游覽體驗。
2.2.2 街巷環境差,文化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明故城街巷至今依然保留著傳統格局,但在舊城更新改造中,部分街巷尺度改變、特色喪失,缺乏能夠停留休憩的公共空間。由于缺乏管理,存在車輛亂停亂放、商家私占街道空間、亂搭亂建的情況。傳統街巷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挖掘,街道的標識系統不明確,街巷的傳統文化氛圍及歷史記憶逐漸衰減,影響了公眾對街區的認知度。
2.2.3 街區人氣不足,商業服務功能衰退
近幾年明故城整體風貌得到極大優化,但人氣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小汽車為主的交通方式給傳統街道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整體可達性較差影響了明故城對曲阜市民的吸引力,使得明故城脫離了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滋養,呈現出蕭條的景象。另一方面,明故城保留下來的商業服務功能是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礎,但目前明故城商業服務存在業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例如,五馬祠街開發過度商業化,鼓樓路和半壁街固守傳統業態,導致街區商業服務功能衰退。
3 明故城空間活力重塑策略
3.1 提升區域可達性,滿足居民游客的出行需求
3.1.1 劃定交通安寧區
從區域層面解決居民與游客面臨的可達性問題,以需求管理為手段,將不必要的穿越交通排除在明故城外,并做好內外交通銜接。禁止機動車進入明故城,這些車輛可以停放在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明故城周邊的機動車場,整治后,明故城外圍停車場能提供約4300個停車位,完全可以滿足旅游高峰日游客的停車需求。通過有效手段避免明故城內居民小汽車急劇增加的情況出現,并對城內所有的街道進行限速管理。
3.1.2 提高綠色交通分擔率
鼓勵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提升其吸引力和分擔率。在明故城外圍四條城市干道上增設公交站點,方便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在旅游集散中心、故城西門和北門、公交站點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站和自行車停車場,實現步行、自行車交通和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同時,明故城內大部分街道狹窄,無法運營常規公共交通,可以運營體型較小的微型公交。微型公交機動靈活,可以填補明故城街巷公交的空白,提升街區公交服務水平。根據明故城短距離出行需求及客流OD確定微型公交運行線路及站點,滿足城內居民及游客觀光、娛樂、游玩等多種需求。
3.2 構建完整的慢行網絡,規劃導向清晰的旅游路線
3.2.1 慢行交通組織
明故城慢行資源豐富,傳統的街巷適合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方式。首先,構建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統。保持故城內道路街巷原有骨架,延續傳統肌理,將文物古跡、公共空間、步行街、公共服務設施等串聯起來,精心組織慢行交通流線,打造特色化、人性化的慢行空間。其次,對街道重新分配車行與慢行路權,適當壓縮機動車道,留出更多的慢行空間。人的活動是街區活力的源泉,盡可能壓縮機動車通行空間的目的在于將更多的公共空間用于人的活動[6]。并且用不同的路面鋪裝,增強車行道和慢行空間的引導性。
3.2.2 旅游線路規劃
游客旅游交通體系以步行、共享自行車為主體,觀光電瓶車為輔助,以仿古馬車增添游客樂趣。主要步行空間沿明故城城墻環路、鼓樓路以及半壁街、天官第街、西門大街、顏廟街、五馬祠街等。用步游線路串起各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步游線路的導向性清楚、明晰、連續。觀光電瓶車主要在城墻環路、鼓樓路和半壁街運行,并可以通過明故城外圍的城市道路到達蓼河儒家文化旅游景觀帶,擴大游客的游覽范圍。仿古馬車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明故城內流動的風景線,能夠讓游客了解古代文化,增添游覽樂趣。仿古馬車可通過鼓樓路向北出城門直達孔林。在旅游指引系統方面,在主要步行街道設置“先賢圣跡”步游道;在街巷指引、景區說明等標志牌上配備更多針對外國游客的視覺標志,以增加視覺指引,為游客提供導向性強、明確、連續的指引服務。
3.3 增強街道復合功能,提升空間環境品質
3.3.1 增強街道復合功能
歷史文化街區街道的功能混合對人群的集聚和經濟活力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對明故城功能業態定位進行局部調整,在業態選擇上應結合市場需求進行,以老字號和特色商業遺產為主力業態,吸引游客駐足,優化游客多元消費體驗。鼓勵多功能混合利用,舉辦街頭集市、公共藝術等短期活動,滿足現代化生活的需求。這樣的功能更新,既能夠帶動經濟發展,又能夠使人們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場所精神[7]。
另外,當前曲阜旅游以“三孔”為主要旅游景點,游客觀光游覽時間短,儒家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明故城應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打造當地人文景觀,舉辦儒家文化活動,滿足游客休閑度假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可在顏廟開展儒家文化及國學知識宣講,激發人們對明故城的認同感,有助于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文化活力。
3.3.2 提升街道環境品質
街道空間是歷史文化街區人們活動的重要公共空間,其環境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增強街區的吸引力。提升街道環境品質,首先要突出街道的識別性,發掘街道的人文精神,重新找回可讀性、可意向性的街道空間。在景觀設計中以現代的藝術手法融入曲阜儒家文化元素,鋪裝、景觀小品、綠化等都要突出地方傳統特色。其次,選擇街角、閑置的小地塊,見縫插針增加可停留的公共空間,利用綠化、座椅、自行車停放點等環境設計增強趣味性和實用性。建筑前區規范店鋪外擺,設置街頭咖啡座椅,按照需求組合各類街道家具,形成尺度宜人的小型休憩空間。
4 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面臨著歷史記憶衰減、經濟衰退、機動化沖擊等各種困境,其有機更新和活力強化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本文提出走“低碳、人本、高效”的綠色交通之路是歷史文化街區煥發活力的關鍵策略,提升街區可達性、構建完整的慢行交通網絡和旅游線路、強化街道功能復合和提高環境品質可有效增強空間活力。希望本研究可以拋磚引玉,為曲阜明故城和國內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重塑提供參考。為有效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力復興,后續還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活力評價體系構建和規劃實施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交通運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26/content_5530095.htm,2020-07-26.
[2] 邵甬.曲阜明故城的價值特征及其保護與發展模式探討[J].建筑遺產,2017(3):83-93.
[3] 付麗,楊順順,趙越,等.基于綠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1(3):367-370.
[4] 李雪,楊遠祥.歷史古城可持續發展的多模式交通系統研究[J].城市規劃,2017,41(8):116-120.
[5] 張軍民,劉亮.傳統街巷系統規劃與古城風貌延續:以曲阜明故城街巷系統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0,7(26):51-55.
[6] 卓健,梁晨,閻樹鑫.歷史街區街道保護與更新中的交通安寧化:以上海市嘉定西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中國名城,2015(4):65-72.
[7] 付曉渝,丁亞蘭.基于微更新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研究:以蘇州大儒巷改造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22(4):145-149.
作者簡介:曹鴻雁(1975—),女,山東濟寧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鄉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
石曉鳳(1984—),女,山東淄博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
程亮(1979—),男,山東濟南人,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生態低碳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