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榮 曾潔
摘要:隨著三孩政策的逐步實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構建一個完整的、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并將其與城市內兒童的日常生活相融合,讓他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方便、安全地玩耍、學習。在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里,生活在鋼筋水泥房里的兒童極度缺乏綠地活動空間,兒童越來越沉迷于電子產品,肥胖癥、近視、自然缺失癥的患病率不斷攀升,為兒童提供公共活動空間的設計需求迫在眉睫。服務半徑小、分布靈活的口袋公園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能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連,是兒童活動、娛樂、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需要設計者站在兒童角度進行設計思考,依據各年齡段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點來設計,保證兒童安全、健康、充分地參與到場景中;同時也要兼顧成人的需求,使其具有包容性。但是,當前我國口袋公園的兒童友好性不足,存在安全性、包容性不強,同質化嚴重等方面的問題。文章從兒童友好景觀的設計原則出發,分析當前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以期為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同時為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提供合理建議和指導。
關鍵詞:兒童友好城市;口袋公園;景觀設計;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3
兒童的健康成長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高密度建筑的大都市里,增設口袋公園是一種解決兒童活動場地缺失問題的有效方法。兒童的健康成長,依賴一個健康、有利的綠色環境,因此,需要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口袋公園景觀設計中,營造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綠色環境。
1 相關概念
1.1 兒童友好型城市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于1996年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倡導世界各地建立兒童友好城市,使城市更適宜于兒童的成長,并能更好地保障兒童的權益。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0個城市獲得了“兒童友好城市”的認證。兒童友好理念也成為相關行業熱點,我國一些城市紛紛響應。2020年首屆中國兒童友好行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2021年國家發改委召開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推進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到2025年在全國領域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到2035年中國兒童友好城市的比例將超過50%。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保障兒童權益,為兒童提供健康、舒適、友好的成長空間是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方向。
1.2 口袋公園
1963年,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師羅伯特·澤恩在紐約公園協會組織的展覽會上,提出了口袋公園(Pocket Park)的概念,即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建設的一系列小公園[1]。這種微小型公園具備一定的游憩功能,具有選址靈活、規模小、分布分散、易到達等特征。口袋公園既可以是一種空間過渡,又可以是休閑娛樂場所,滿足多種需求。作為城市微更新的一部分,口袋公園的建設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2 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2.1 安全性原則
兒童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其心智和身體機能發展暫不健全,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安全防范意識淡薄,容易受到傷害,因此營造安全舒適的戶外活動空間是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的根本性原則。安全性原則主要包含邊界安全、尺度安全、植物安全、材料安全、設施安全。在進行口袋公園的景觀設計時,要使公園的風險具有可控性。在無法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兒童的活動空間質量必然受到直接的影響,進而對兒童的交往行為產生影響。
2.2 可達性原則
空間可達性指的是居民克服距離、出行時間和花費等阻礙,抵達某一服務設施或活動地點的意愿和能力,它是評價城市服務設施空間布局合理性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衡量城市公園發展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可達性來看,大部分口袋公園設有“請勿踐踏”等預防破壞的標志或設施,這些都會對草地等綠色區域的可達性產生制約。開闊的草地可以讓兒童開展追逐、翻滾等活動,提高公園整體的可玩性。因此,草地的可達性與整個公園的可玩性有關。
2.3 趣味性原則
兒童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趣味性也是重要的設計原則之一。慣性思維導致人們認為兒童都喜歡一些高飽和度的、簡單的游戲設施。這些兒童游戲設施雖然在功能上滿足了兒童游戲所需的基本條件,比如爬、滑、轉、跳等,但是極大地降低了游戲的樂趣。具有探險性的活動空間也可以是安全的,兒童會對游戲的進階及其帶來的刺激感到興奮。同時,成人與兒童能夠共同使用的活動裝置,也會增強場地趣味性和活力,既能鼓勵父母加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也能促進兒童與兒童之間的友好交往。
2.4 包容性原則
口袋公園是一種隱蔽在城市中的小型公共綠色空間,使用人群涵蓋了周邊的所有居民。因此,口袋公園的設計必須具有包容性,對場地進行充分、合理的調查,使其能夠在不同時間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在各個功能區域都要設置無障礙設施,以保證特殊群體的使用。特別是兒童主要活動區要配置相應的成人休憩區域,保證家長能及時照顧兒童,從而形成功能上的交織,將其變成擁有復合功能的場地。周邊居民在使用場地時能夠慢下來,在無形中形成場地“監視眼”,在不知不覺中保護兒童[2]。
2.5 生態性原則
口袋公園中的景觀要素與景觀視覺質量和藝術欣賞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植物的種植、水體的布局、建筑物的造型等,都會對景觀視覺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它們能給人以審美享受,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口袋公園是兒童接觸自然的重要場所之一,與人造設備相比,用自然元素營造的空間更適合兒童的生長,兒童可以通過自然元素自發地進行游戲,不僅能激發兒童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還能實現在自然中學習。
口袋公園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微更新的一部分,是優化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空間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生態性設計可以提高綠地率及創造適宜的環境,同時也有利于營造科普展示與認知探索的場所。通過合理的植物造景、生態濕地等方式,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提升城市模塊與自然環境的耦合度。
3 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現狀
游戲是兒童的本能,兒童活動的場地是其釋放天性、寓教于樂、親近自然的場所,對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口袋公園的調研,發現國內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存在設施老舊、功能單一等問題。
3.1 存在安全隱患
兒童的行為是隨機的、自發的,無法提前預設他們的活動范圍,而現在的口袋公園設計只把兒童局限在一定的活動空間中,沒有考慮到全園的安全性,更沒有預見兒童對成人活動設施的好奇心。由于尺度或材質等因素,現有的部分活動設施會對兒童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例如兒童攀爬欄桿和扶手時可能會從上面摔下來、在滑梯上摔倒、在草坪上玩耍時摔傷、擦傷等;過于鮮亮的色彩也會對兒童的視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一些不能觸摸或者不能靠近的物品,沒有設置相應的兒童標識。在一些道路和功能場所的設計上缺乏無障礙考慮,導致兒童無法在其中安全
游玩。
3.2 活動設施模式化
口袋公園的功能應該是多樣的、靈活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目前,大部分口袋公園只設置了一臺大的組合器械,或者幾臺簡單的小型器械,未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需要,缺少適合兒童的細節設計。孤零零的器械佇立在場地之中,與整體環境相脫離,限制了兒童的活動范圍,極大地降低了兒童的游玩興趣,不利于兒童的成長。在口袋公園中,使用人群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進行設計時應滿足各個年齡段兒童的復雜游戲需求,提升公園游戲場地的兒童友好度,增強公園對兒童的吸引力。
3.3 景觀設計同質化
大多數口袋公園處于城市的邊角處或社區的夾縫處,由于其袖珍的特性,在早期的口袋公園設計中,對景觀的設計都比較簡單。幾個樹池、大片的灌木,搭配中型喬木可能就是整個口袋公園的景觀配置,并且不同地域口袋公園中的景觀設計都大同小異,景觀同質化嚴重,未做到因地制宜。生態群落單一,且缺乏后期維護,在惡劣環境的影響下,植物容易枯死,從而降低居民使用意愿,使得口袋公園敗落成城市廢棄地。
4 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景觀設計策略
4.1 合理的功能分區
口袋公園的空間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像綜合性公園一樣,能夠同時滿足所有的活動需求,因此,應該科學規劃口袋公園的功能分區,合理布置,按照周圍居民的活動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布局。大齡兒童活動區域與成人活動區域不設置明顯的邊界,而是通過地形的變化、藝術裝置的連接、自然景觀的營造,使其形成一個整體,讓大齡兒童與成人共同使用場地。將兒童活動區細分為嬰幼兒活動區、學齡前兒童活動區、學齡兒童活動區,并配置相應的設施。設置休閑游憩區、適老活動區、景觀生態區、科普教育區,充分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通過植物圍擋、景墻分隔的方式,在視覺上對各個場地進行隔斷的同時,不影響各個區域的通行。
4.2 安全防護策略
兒童活動場地鋪裝應使用安全、舒適、軟質、防滑的鋪裝材料,宜多用簡潔、形象生動的圖案,激發兒童的想象力,鋪裝色彩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道路鋪裝的轉角宜做適當處理,便于嬰兒車通行。游戲設備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要選用安全、耐用、衛生、易維護的材料。游樂場的外沿和部件應避免尖銳的棱角和危險的突起物。結合兒童需求,設置動力游樂設施的同時,適當設置沙池、滑梯、秋千等無動力游樂設施,并且在可供兒童鍛煉玩耍的場地周圍,設置供成人休息的座椅。在危險區域需要設置兒童標識系統,插畫的形式便于兒童理解。在顏色的使用上,不宜采用過多過于明亮刺眼的色彩,避免環境色彩過于雜亂對兒童的視力造成影響。
戲水區水深不超過30 cm,親水區設計安全駁岸,水體駁岸的建設應考慮兒童親水活動的安全。在植物安全方面,在優先使用本土植物的前提下選擇一些無毒、無刺、無飛絮、不易引起花粉過敏的植物。要注意植被空間分布的合理性,控制植被的高度、密度、配植方式,保證一定的透光性和通透性。及時修剪阻礙視線的植物,防止植物枝杈產生安全隱患,同時便于家長對兒童進行看護。
4.3 包容性設計
在進行口袋公園設計時,要關注弱勢群體的使用需求,如孕婦、殘疾人、推著嬰兒車的家長等。入園處如果有臺階,則應在旁邊設置無障礙通道,方便輪椅和嬰兒車進入。園內道路的寬度應至少允許兩輛嬰兒車并行,同時設計盲道。游樂設施宜根據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及少年等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分類設置。要充分考慮母嬰室、兒童友好型廁所、無障礙設施、標示系統、照明設施等配套設施的設置,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需求,尺寸符合兒童生理特點,滿足兒童使用的舒適性、便捷性、安全性和趣味性需求。
4.4 自然教育理念
自然環境對兒童的身心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國外相關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能夠讓兒童養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和喜好,從而在成人之后也會更加頻繁地與大自然接觸,這為兒童提供了健康保障。兒童對植物具有天生的親近感,通過感知植物的顏色、種類、氣味,以及敲擊樹干、觀賞風吹樹葉等,形成感覺刺激。兒童通過攀爬樹木,激起自身的興奮感和挑戰欲[3]。兒童也可以通過觀察四季的變化,探索和學習自然界的知識,例如昆蟲的習性。植物不僅起到了劃分空間、創造私人小環境的作用,而且對氣溫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在進行口袋公園的設計時,應利用地形、草坪、水體等景觀設施,滿足兒童親近自然的需求,并且充分考慮兒童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趣味性與可玩性。口袋公園建設應在保護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為兒童提供趣味性的自然活動空間,通過兒童參與,增強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5 結語
目前,部分城市口袋公園建設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兒童對景觀、安全、成長的需求,兒童專屬游戲空間嚴重不足,基于兒童活動能力和需求的口袋公園建設有待完善。建設兒童友好型口袋公園,可以為各個年齡段的兒童提供體驗自然、進行交流、享受游戲、激發創造力的戶外活動空間,這對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加深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希望通過提出的相關策略,為口袋公園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并依托口袋公園建設來推進城市微更新,共建綠色城市、花園城市,為市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 侯珈明.城市口袋公園的兒童友好性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2:6-7.
[2] 王海鷗.兒童友好理念下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設計研究[D].廣州:廣州美術學院,2022:42-43.
[3] 陳仕姣.城市公園中兒童游戲空間景觀安全性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31-32.
作者簡介:劉斯榮(1971—),女,湖北荊州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生態景觀。
曾潔(1998—),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