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存良
【摘 要】數學作業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形成技能,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要的數學”,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數學作業,能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也利于教師了解教學情況,及時反思改進。
【關鍵詞】普通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傳統數學教學中,作業是“教”的強化。作業形式、手段、技術單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作業量大,效率低下,學生不堪重負,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少學生對數學望而生畏。作業成了學生的“包袱”,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教師批改負擔也越來越重,傳統的高中數學作業,以教材為中心,以高考為參照,由教師按習題的難度組織起來布置給學生,組成一個基礎型、提高型、競賽型的訓練鏈,通過機械重復來加強記憶、鞏固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而且傳統的數學作業雖然注重了知識的模仿型演練,也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學得死板,缺乏靈活性與創新精神,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也束縛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我們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而如今新課程標準倡導學有用的數學,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探究能力,過去傳統的、具有很大主觀性、壓制性以及機械性的數學作業在內容及形式上越來越引起教師的深層思考,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弊端。新課程標準又提出要“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重視作業的設計布置,把學生從過多過濫作業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發展。因此,合理設計數學作業,使之更有效的發揮鞏固知識,發展學生能力,反饋教學信息的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農村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作業觀,明確作業的功能設計、使用以及評價的有效性,都將直接影響數學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教師應明確作業的功能目標
教師設計作業的重要目的是為了學生掌握某一學科的知識內容,形成某方面的解題技能。但具有這樣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提出: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因而作業設計時更應把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目標納入其中,從實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地確定作業目標,充分發揮作業功能的有效性。
1.作業設計目標的多元化
學生完成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復習、鞏固、深化知識,也是在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在運用知識的同時又是在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這些作業不僅更能鞏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相當深遠的作用。
2.作業設計目標的可持續發展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人人要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數學作為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學生在解決具體實際問題時,不僅鞏固了新知,而且運用創造性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創新精神得到培養,為今后解決這一類型的問題打下基礎。如果只找些類似機械簡單的作業,就失去了作業“再學習、再發展”的作用。
3.短期設計目標和長遠設計目標的相互兼顧
教師設計的作業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為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更不能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而使學生陷入作業的海洋。數學學科的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用數學,應本著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使學生時時刻刻學習到“必需的數學”。
二、開放設計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使學生的學習走向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作業設計應緊貼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環境,使“數學生活化”。應將數學、語文、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
1.開放作業的情境,把實際生活場景搬到課堂上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工具,學生的學習應脫離枯燥的純數學的沒有任何情境的學習。應該將學習的內容放到具體生活情境之中去,讓學生在具體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數學,解決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只有這樣,才可能激起學生創新的激情,才可能讓學生向更高目標挑戰。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思考。雖然他們所用的方法、得到結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得到了培養。
2.開放作業的內容,讓學生離開課桌、走出校園
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過去那種由教師包辦代替、學生只要一張紙一支筆的作業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學生再也不能被禁錮在課桌上。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作業,使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去收集、去整理各種所需的數據,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得到數據,然后才能完成作業。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實準確的答案。
3.開放作業的形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不拘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還可以展示創作成果等等。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采取相互競賽,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的解答是豐富多彩而富有創造精神的。
三、全面、公正、藝術地評價學生的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全面、公正、藝術的評價,能起到激勵、觸動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業時,既要客觀公正,又要靈活藝術地評價。
1.摒棄“單一”的對錯評價,提倡“多元化”的優劣評價
聰明的教師總是能抓住學生身上某一閃光點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激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也應如此,不僅要評價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評價意志、品質、興趣和習慣等因素,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意識、創新習慣。有優點的大加贊賞,有缺點則旁敲側擊,既保護了學生自尊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2.“輕視”作業結果,“重視”作業過程
新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師不應以作業的正確與否作為恒量學生作業唯一標準,應該看他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同樣一個答案,有的方法簡捷,有的方法繁瑣,有的學生自己動腦筋的結果,而有的則是家長的“杰作”。如果給同樣一個評價,就有失公正,這樣也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總之,只有在這些方面注重了數學作業的優化策略,才能發揮作業的有效作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學妹.《高中數學作業設計與布置的策略》.崇明教育:教學研討,2009(5)
[2]鄭國才.《對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一些思考》.《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