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
在2011版新課標中提出了“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感知領會、鑒賞評析的能力,提倡從多個角度進行閱讀,閱讀前樹立一定的閱讀期待以及閱讀后進行必要的反思工作,這樣能夠有效地提升閱讀質量。可見,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行為”在閱讀教學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對文本進行自認為詳盡、有益的講解而壓縮學生自主閱讀、感悟的時間,給學生從小灌輸一套“標準”抑制他們思維的發散,因此造成部分學生過早地失去閱讀興趣,閱讀水平令人堪憂。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解放出來,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推崇個人的閱讀“個性”。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需要在課堂上學習獲得進步的人是學生,所以課堂應當是屬于教師的舞臺,而并非是老師的,所有的課堂獲得都有應該有條不紊地圍繞學生展開。只有教師在觀念上認識到學生是學習主人,具備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他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關注學情,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在課堂上就會時刻尊重學生的性格的不同,致力創造歡快溫馨的課堂氣氛,認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生為本呢?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多方位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的工作。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想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就必須有同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在輕松愜意的課堂背景下,學生才敢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發表自己原本不敢發表的見解,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得到提升。要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在思想上一定要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即使所表達的內容不完整或者不準確也要予以肯定。特別要培養和引導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不要因為學生的一些問答超出了我們解決的范疇或者提出的問題讓你回答不了就將學生的想法評定為“錯誤”的,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反,教師更要大力贊賞和鼓勵學生提出高水平的問題。因為這時學生的思維是“活蹦亂跳”的,想象力最豐富的,如果我們簡單地否定學生的“思維結晶”,等于扼殺了他們創新思維和閱讀帶來的獨特體驗,沒有想象的閱讀也就談不上閱讀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求知的主要推力,當學生對文本有了興趣,那么他們的閱讀活動必定是有效的,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在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欲望”這方面下功夫。所以在每一次的閱讀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都力求新穎,吸引學生進入文本理解與探究。如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收集有關“思鄉”這個主題的詩詞,在課前進行詩詞朗誦比賽,教師對朗誦較好的同學予以表揚,對朗誦一般的同學也給予肯定,并指導其朗誦方法。通過這個課前活動,激發了大家朗誦古詩詞的興趣。接著我趁機引入新課,讓他們用老師剛才教的朗讀方法來朗讀這首詩,讀好了,情感就有了,體驗也就有了。通過調動情感的朗讀,同學們更好地了解古詩的內容,有的同學還主動談了自己的閱讀感悟。所以在學習下面兩首古詩時,同學們都表現出很強的閱讀愿望。
3.在課堂中用好教學語言和體態語言
首先要用好眼神。課堂上教師應當增加與學生之間的眼神交流,當與學生的眼神相遇時,教師的眼神要飽含慈祥,流露出對學生的肯定之意。其次要用好表情。在大多數時候都要保持微笑的神情,這樣能夠給學生傳遞輕松的狀態,對學生回答盡量多地點頭肯定。第三要用好姿勢。不管是手勢、站勢還是走勢,都要自然得體,配合好課堂教學。第四要用好口語。教師的教學用語在課堂中有引導、點撥、鼓勵等功效,比如:“這位同學的朗讀實在是飽含深情,我仿佛都要到那個情景中去了。”“這位同學朗讀得不錯,但是和預期的效果稍微差了那么一點,要再接再厲!”等許多鼓勵性語言,用好了往往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尊重學生閱讀差異
在一個班級群體中,不乏存在著部分學生的心理發展較緩慢,思維發展水平不夠完善、接受知識能力較弱等情況。如果我們沒有考慮到部分學生的“特殊情況”,對所有學生施以相同的教學、抱以相同的目標,那么教學結果肯定是不盡如人意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水平上的這種差異,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那些學習乏力的學生更是需要得到我們的幫助,如果不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他們很容易掉隊,失去學習的信心,所以要要盡力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各得其所,各盡所能。針對差異不同的學生,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課堂問題等方面也要有不同,對差異層次較大的學生提出不同學習要求,進行因材施教。
例如,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有21人,我把他們按照閱讀能力的差異分為三組,然后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提出符合他們各組的閱讀要求,甚至布置的作業也是有難度差異的。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荷花》這篇文章時,習題中任選一道或兩道來完成: ① 在課文里找到描述荷花的內容。②用“有的……有的……有的……”寫一句話。 ③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如菊花、梅花等)仿照作者描寫荷花的寫法寫一段話。這種為各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做練習題目的方法,不但特別照顧了學習學習隊伍尾端的學生,而且為那些優秀的學生提供了能力提升的機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邊學邊問,才有學問。”學貴有疑,當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疑問時,那說明他們已經將自己的思緒都投入到閱讀過程當中并且對閱讀內容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這樣深入的閱讀才是真正有質量、有價值的閱讀。因此,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產生疑問與解決疑問的能力,那么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會因此而提升,此外,學生在該過程中思維始終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大有好處。學生的提問水平能夠很好地反應他們的閱讀水平閱讀,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提問,慢慢引導學生從對課文內容的提問深入到對一個標點符號符號的提問,這樣學生的閱讀就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課時,我把“借箭”的過程讓學生運用質疑問難的辦法來推進課堂的教學進程。確保學生都對這篇課文熟悉之后,鼓勵一些學生飾演諸葛亮,說說自己借箭的經過,讓另外一些學生飾演魯肅,說說自己在這個“計謀”里都做了什么事。然后讓剩余的同學對這些飾演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如“諸葛亮,你怎么就胸有成竹第三天能借到箭?”“魯肅,你又不是劉備的部下,怎么就去幫助諸葛亮借箭?”飾演者可以回過頭來對提問題的同學提問,整個課堂氣氛非常自由……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整節課基本是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似乎忽略了老師的存在,學生們援疑置理,神采飛揚,回答得有根有據,狹小的課堂成了他們思維廣闊的天地。
四、拓寬學生閱讀視野
人的個性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方能形成,閱讀個性也是如此。因此課本上的有限的閱讀內容并不足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教師要想方設法將課外讀物引入學生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注意利用好身邊有效資源:如家中藏書、雜志和報紙等,引導學生在網上進行綠色健康的閱讀也能帶給學生上佳的收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自身要與時俱進,多收集一些材料,及時吸收新的與教學相關的信息,還要有大語文觀,不能單純地以課本為教學的主要陣地,應當勇于跳出框架,教給學生一些和課本知識不太一樣的東西。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閱讀,還要引導學生涉獵充足的課外讀物,促進學生形成寬廣的閱讀面,這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極有幫助。一些老師和學校采用設置班級圖書角的方法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要求每個學生貢獻自己的一本課外書,因為同齡學生喜好的課外書差的不會太多,所以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從這些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能每周布置一份閱讀作業,讓學生就閱讀內容寫一篇小周記,這都是一些很好的經驗。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教師應當跟上先進教育理念的腳步,重視教學模式的構建、課堂氣氛的養成以及閱讀技巧的指導,要給學生提供相對的閱讀自由,讓他們能夠自主選擇閱讀的內容,促進良好的閱讀的好習慣的生成,使他們能夠樂此不疲地在閱讀中思考,思考后接著閱讀,最后使得學生個人的個性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