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銘
摘 要: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提出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質疑和解答,全面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和實踐。本文著重闡述現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進行剖析。
關鍵詞: 高中數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設計策略
“提問”是一種最悠久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蘇格拉底在4000多年前就提出以提問為核心的“產婆術”的教學方法,這一啟發式教學方式時至今日仍然有頑強的生命力。美國教育學專家斯特林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帶動學生學習探索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能鞏固課堂知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對教學過程至關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課堂教學中提問存在哪些問題?高中數學教師又該如何巧妙設計有效提問?
一、高中數學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因問而問,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采用提問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這一教學方式的主要目標,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課堂中很多教師為問而問,把設計多少教學問題作為衡量這一節課是否充滿主動性的標準。一些教師認為只要是提問,就會帶動學生參與教學,就能豐富課堂教學,而忽略這種提問是不是恰當,是不是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因此,一些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設計出很多不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既浪費課堂時間,又耗費學生精力,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厭煩,降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新授正弦、余弦誘導公式一節時,部分老師設計了一連串問題,如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能解決哪些問題?學完這一節后,你還可以運用誘導公式解決哪些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過于密集,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且學生是在教師設計好的問題下思考的,對整個知識脈絡的形成和相互之間的聯系并沒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教師完全是將自己的看法強加于學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程度不夠。
2.不考慮實際情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
因為課堂時間的限制,一些教師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時間較少,只讓學生思考三兩分鐘后就說出答案。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沒有較充足、有效的思考,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討論,問題設計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在一堂課上,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tanA=2,求8cosA+10sinA/3cosA-14sinA的值。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驗算時間,但有些教師在學生還在思考、理清思路的情況下就很著急地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過程,使學生缺乏足夠的思考時間,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為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往往會提出大量比較簡單的記憶性內容,如球的表面與體積公式、錐體柱的體積公式等,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必要的,但不應該成為課堂提問的主流,盡管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比較積極,課堂氣氛看似很活躍,但這些問題其實沒有學生思維活動的存在,對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思維進步沒有實際意義。高中數學課堂,評價提問的標準,最基本的就是看能否促進學生思維進步,如果一個問題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那么無論怎么熱鬧,都不能算做一個好的提問。
二、解決策略和方法
課堂提問方法很多,但是只有巧妙地將其整合進整個教學過程中,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通過大量教學實踐,我認為除了提前設計提問時間、問題數量等外,還要特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慎重考慮:
1.把課堂交還給學生,注意留給學生更多思考時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學習主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充分時間思考,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形式。例如,若0
2.設計問題要本著啟發和激勵學生思維的宗旨。
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學情、學生心理特征及課堂教學規律恰當安排提問,抓住知識疑難之處發問,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難點;抓住知識模糊點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把片面、孤立的認識轉化為更全面、更辯證的認知結構。教師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循循善誘,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問有所思、思有所得。
3.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現有認知水平。
教師設計問題時是帶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不能太過簡單,也不可過難,應該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合,使提出的問題具有思考價值。如果思考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阻,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指點。如講等差數列時,教師可以從最簡單的“1+2+3+4+5+6+7+8+9”講起,讓學生先嘗試用等差數列公式算出該組數列的和,再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又是一門學問,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探索,授課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巧問”和“善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情況下,學生的興趣和追根究底的熱情總是同他們的期望心理聯系在一起。學生一旦產生某種期望,就會對相應的問題發生興趣,從而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欲望。據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設置疑問、解決疑問,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