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設計倫理和設計關懷語境下,北歐設計一直被視為典范。北歐設計以其簡潔、實用、自然和人性化的獨特風格,以及對人文關懷的深入探索而聞名于世。此外,北歐設計注重可持續性和環保性,以及對人類需求和價值觀的尊重。北歐設計中的人文關懷與中國傳統思維有許多共通之處,例如,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平衡和共存,也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價值觀。目前,我國的關懷設計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盡管在某些設計領域將人文關懷融入設計已受到重視,但大眾接觸到的相關作品仍然存在不足。文章對北歐設計中的人文關懷進行剖析,探索其與中國傳統思維的共通之處,并總結其成功經驗,探討中國關懷設計未來的發展道路,即構建更加靈活的關懷設計模式及體系,重視設計的實用性和人性化,關注環境可持續性,尊重人類需求和價值觀,以及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價值觀。立足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懷設計,將更好地服務于大眾的生活和發展需求。同時,需要加強設計學科建設及跨學科人才培養,推動關懷設計不斷發展,為構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作出貢獻。
關鍵詞:北歐設計;關懷設計;人文功能主義;可持續發展設計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3
0 引言
“關懷設計”是一種具有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其涵蓋了包容、平等、減負等思想理念。關懷設計可以應用于各種領域,如產品設計、建筑設計、交互設計等。該概念最早由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主張設計服務的對象應該是廣大人民,設計應該考慮到為特殊人群服務,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有限資源的使用問題[1]。
北歐地區的關懷設計萌芽于19世紀末北歐民族浪漫主義運動的藝術作品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北歐已形成了典范式的關懷設計理念。人們對設計的需求不斷增長,促使我國的關懷設計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面向老年人和兒童群體的關懷設計在近20年有所發展,但整體上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由于北歐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契合之處,我國的關懷設計可以適度借鑒北歐設計理念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本文旨在探討北歐設計為何在早期就產生了人文關懷萌芽,關懷設計在北歐地區如何演化,我國關懷設計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國可以從他國經驗中獲得哪些啟示來應對這些挑戰。
1 溯源北歐設計中的人文關懷
北歐地區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相較于歐洲大陸中心較為偏遠,因此該地區與外部世界的接觸相對較少,導致當地的文化和技術發展進程緩慢。然而,這種地理環境也為該地區的自給自足提供了機會,促進了當地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此外,北歐地區寒冷而陰暗的冬季讓人們更加珍視溫馨的家庭生活,因此,家居設計成為北歐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歐設計注重家具和日用品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同時也非常注重居住環境的質量和美感以及居住者的感受。這種注重居住者感受的設計理念,在北歐地區形成了獨特的Hygge文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關懷,這一理念也被廣泛應用在北歐設計中。
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北歐國家普遍信奉路德宗。這種信仰孕育了北歐人的堅實、勤奮、樸素的國民性格,并使該地區更早關注到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此外,北歐人的文化背景中還流淌著平等包容的民族柔性,其中瑞典人經常提到的“Lagom”一詞就是很好的例子。Lagom文化貫穿于北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際交往、工作態度等。瑞典家居品牌宜家(IKEA)為了更好地體現Lagom文化,在其官網上設立了“宜家有度生活社區(IKEA Live Lagom Community)”頁面,以展示如何將二手產品變得更美觀和實用,倡導低碳健康的生活態度。另外,“Fika”也是瑞典文化的一個代表現象,體現了瑞典人對美好時光的珍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這些溫暖的文化基因在這片寒冷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北歐設計,使其呈現出包容、友好的姿態。
根據歷史背景,19世紀末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和歐洲的新藝術運動思潮對北歐地區產生了深刻影響。在這一時期,瑞典畫家卡爾·拉森(Carl Larsson)的畫冊《家》(Ett hem)是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在這幅畫中,室內采用簡潔的家具和裝飾以及素雅的色調,體現了對貴族生活的反對和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這種去繁從簡的風格被認為是北歐現代設計的早期來源之一。同時,瑞典著名作家愛倫·凱(Ellen Key)出版了《為所有人的美》(Sk?nhet f?r alla)。在這本書中,她將設計與倫理結合起來,提倡設計應該秉持平等原則。這一觀點在該地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使設計師們一直堅持設計平等的理念[2]180。
綜上,可以得出北歐設計的主旨理念是簡約、實用、經濟,同時在設計中展現著人文關懷,關注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體現出北歐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
2 關懷設計在北歐地區的發展與衍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關懷設計在北歐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功能主義、無障礙設計、人機工程學、全適性設計,其間產生了有機設計觀、可持續發展設計觀等重要設計理念。
2.1 從特殊群體到多元群體
北歐設計一直以包容性為設計的核心概念之一。二戰后,大量殘障人士需要救助,包括產品、住所和公共空間上的需求,因此北歐地區在無障礙設計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北歐地區的設計師們開始注重研究人機工程學,這時他們逐漸發現在設計中綜合考慮人體生理尺寸因素,可以更好地設計適合人們使用的產品。然而,深入探索人機工程學后,設計師們意識到,僅僅面向殘障人士的設計是不夠的,有“特殊需求”的用戶也是值得研究的對象。通過開發面向他們的設計,用戶可以延伸至更廣泛的人群,因此全適性設計的理念逐漸形成。2004年,歐洲設計與殘疾研究所(EIDD)在斯德哥爾摩的年會上通過了全適性設計的宣言,旨在提供一個人人皆可參與并獲得高質量生活的愿景。從無障礙設計,到人機工程學,再到全適性設計,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設計思想的演化,即從為特殊人群進行特殊設計,到為最廣泛的多元化群體提供服務[2]181。
2.2 從關注人到關注環境
北歐地區氣候寒冷、森林茂密,所以除了關注人的需求之外,其設計還尊重自然環境,這也是可持續發展設計觀的體現。在建筑設計方面,許多建筑物是根據地形和地貌特征修建的,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例如,由斯諾赫塔建筑事務所(Sn?hetta)設計的Tungest?len木屋,采用全木結構建造,其獨特的設計與周圍的山野景觀和地貌特征相呼應。
北歐設計理念中的可持續發展設計觀還體現在對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尊重,而這本身也是對人的尊重[3]。北歐人的日常生活和設計領域普遍倡導地理環境決定論,尤其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更為突出。這種理念促成了北歐設計簡潔實用的風格,被廣泛贊譽。
北歐設計尊重本土傳統文化,還富有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信念感,這些特征使其得以持續發展、經久不衰。這樣的設計思想豐富了人文關懷設計的內核。
3 當前我國關懷設計發展面臨的挑戰
3.1 設計模式欠靈活
我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和廣闊的土地,社會群體錯綜復雜,由此導致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凸顯。
在國內設計產業中,通常會根據不同社會群體的年齡特征和需求進行設計,尤其關注弱勢群體。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新興社會群體如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居女性等也逐漸受到關注。這些群體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既有共性也有細微差別。然而,一些設計者忽略了這些群體的特殊需求,試圖將設計統一為一套扁平化的模式。此外,我國設計行業還需要應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帶來的難題,這意味著設計者需要深入了解這些因素,以便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而不應將設計變為單一的功利化、模式化的產物。
總之,設計者應該深入了解具體需求,靈活調整設計模式,將客戶的需求和社會責任融入設計過程中,以確保設計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應對多元化的社會群體和各具特色的地域風土人情。
3.2 設計倫理需系統化
目前,建筑與環境設計、產品與包裝設計這兩個設計領域對關懷設計理念的重視程度要高于其他設計領域。這說明,在這兩個領域中,設計師更重視人的需求、環保等因素,并努力將這些因素融入設計中,從而確保設計的實用性和人性化。
然而,其他設計領域對關懷設計理念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例如,服裝設計不僅應該考慮人們的著裝需求,還應該關注取材的環保問題。又如,網頁及應用程序交互設計除了關注人的情感需求之外,還應該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用戶的使用需求,特別是針對高齡用戶的設計。
總之,在所有設計領域中,體現人文關懷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設計師們應該關注用戶的真實需求,尊重環境和人文價值觀,同時努力在設計中融入可持續發展觀,以推動設計行業朝著更人性化、環保的方向發展。
4 北歐設計理念對我國關懷設計發展的啟示
4.1 立足于傳統文化
北歐設計與當地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緊密聯系,為其成功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有機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北歐設計中,一些傳統的手工藝、自然材料和人文主義思想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現代表達方式,同時也在反思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同樣,中國傳統文化也蘊含許多能夠為現代設計所用的哲學元素。例如中庸之道、五行學說、陰陽哲學、易經等,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其中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思想與北歐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4]。在現代設計中,這些元素可以被巧妙地運用,融入設計中,創造出更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促進關懷設計和綠色設計的積極發展。
通過借鑒北歐設計的經驗,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元素,我國設計可以實現對人文主義的關注、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4.2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北歐設計的成功,與當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地域特色和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北歐人注重自然、環保和健康,強調平等、包容和人文關懷,這些價值觀貫穿在他們的設計理念和作品中。此外,北歐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自然元素也成為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與北歐地區相比,中國社會的群體復雜性和多樣性更為突出,不同地區和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需求差異極大。因此,在借鑒北歐設計方法的基礎上,中國設計師應該注重人機工程學和設計心理學,關注人們對設計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針對不同群體進行差異化設計。特別是針對弱勢群體和社會新興、熱門的一些特殊群體,實現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設計。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發掘設計的新靈感和可能性,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
4.3 加強設計學科建設
北歐地區對設計教育的關注度向來很高。早在19世紀40年代,丹麥和瑞典就設立了專門的工藝與設計學院。位于瑞典的兩所設計學院至今仍存在,分別是瑞典國立藝術與設計大學(Konstfack)和哥德堡大學設計與工藝學院(HDK)[5]。在芬蘭赫爾辛基,存在一個極具能量的設計教育金三角——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設計教育金三角是由設計、商業和科技組成的,這種三位一體的革命性設計教育為芬蘭培養出許多設計大師[6]。我國高校可以借鑒北歐藝術設計高校的辦學經驗,加強設計學院建設,在教學中融入設計倫理及思想內容,將設計與科技、商業、社會學、倫理學等其他學科相融合,培養出跨學科的綜合設計人才。
5 結語
關懷設計的內涵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我國可以借鑒北歐充滿人性關懷的設計,同時也需要隨時關注社會變革對關懷設計的影響。盡管我國對關懷設計理念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由于我國龐大的設計需求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對關懷設計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在未來,基于人文關懷視角的設計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如新興階層的新需求、設計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等,因此,設計師必須立足當下,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維克多·帕帕奈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周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13.
[2] 李一城.北歐社會的設計倫理與關懷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6):179-182.
[3] 李寅,余敏.淺析斯堪的納維亞風格中的人文功能主義設計[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162-163.
[4] 顧群業,王拓.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4):48-49.
[5] 拉塞·布倫斯特倫.瑞典設計:一段歷史[M].倫敦: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2019:13-14.
[6] 王紹強.漫步芬蘭設計:人人都是設計師[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50-52.
作者簡介:吳依亭(2000—),女,四川自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