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印發《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在旅游發展中,要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和空間,保障傳承群體的合法權益,為傳承群體參與旅游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通知》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旅游發展的規律特點,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讓旅游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加強項目梳理,突出門類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現形式、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具備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
《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梳理,遴選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當地民眾廣泛認可、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并向社會公布,為旅游發展提供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不同門類,要找準各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契合處。深入挖掘民間文學的價值和精神內涵,講好當地傳說故事,讓游客了解地方歷史文化。
鼓勵面向游客開展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積極開發傳統工藝產品,豐富旅游商品內涵。將傳統體育、游藝納入旅游體驗。依托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康養旅游。挖掘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厚內涵,讓游客體驗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體會中國人順應時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獨特智慧。發揮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參與性強的特點,讓游客感受當地民風民俗,提升中華文化認同感。
融入旅游空間,豐富旅游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融入能進一步豐富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閑街區、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旅游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底蘊。
《通知》要求,對在旅游空間范圍內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要加強保護傳承,提升展示利用水平。鼓勵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推薦目錄中選擇適合的代表性項目進旅游空間,從其他地區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適合本地文化生態,被當地群眾和游客接受認可,避免生搬硬套、簡單移植和同質化發展。
另外,要為傳承人在旅游空間開展傳承實踐和旅游服務提供便利條件,鼓勵傳承人參與旅游管理。推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氛圍濃厚、當地群眾和游客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景區。
支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冰雪旅游、康養旅游、體育旅游等結合,舉辦“非遺購物節”“非遺美食節”等活動,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鼓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相關元素融入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主題公園、旅游飯店,融入機場、高鐵站、高速公路服務區、游客服務中心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將旅游民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效對接,推出一批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旅游民宿。
鼓勵旅游演藝創作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靈感和素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鼓勵旅行社等旅游企業制作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導游詞、宣傳冊、宣傳視頻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設立體驗基地,培育特色線路
參與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游客深度認知、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也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
《通知》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非遺工坊、項目保護單位等設施場所要增強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體驗、研學等旅游服務,讓游客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鼓勵聘請傳承人作為專(兼)職講解員,為游客演示、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生態保護區、傳統村落、古街、古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孕育生存和傳承發展的重要空間。
《通知》指出,鼓勵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有條件的傳統村落、古街、古鎮設立非遺工坊、展示廳、傳承體驗所(點)、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等,因地制宜與旅游融合發展,讓傳承人、村民、居民成為旅游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保障當地村民、居民的生活,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保護文化生態不受破壞。
另外,支持在已有旅游線路中有機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等內容。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業以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特色景區、特色村鎮、特色街區為點位,與相關傳承人開展合作,培育一批滿足游客需求、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旅游線路。支持圍繞傳統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活動,圍繞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旅游線路。
(整合自文旅部官網、新京報、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