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歡現象自古存在,狂歡理論由巴赫金提出,包含“狂歡節”“狂歡式”“狂歡化”這三個關鍵詞。狂歡理論中的狂歡精神具有全民性、顛覆性、儀式性的特征。巴赫金認為狂歡理論適用于任何場所,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狂歡理論在網絡中的適用性逐漸突出。《東八區的先生們》在2022年8月31日以“男版三十而已”的名頭在芒果TV播出,但開播后就因性別歧視的劇情跌到豆瓣評分最低點,網友們通過以抖音、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創作,對其開啟群嘲攻擊。第一世界環境的壓抑、草根用戶的入局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成為網友群嘲《東八區的先生們》的原因,這次群嘲共經歷了產生、擴大及消散這三個傳播階段。文章以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為依托,以《東八區的先生們》為案例,從網友群嘲行為的出現原因、傳播路徑、狂歡特征這三方面入手探究,借助狂歡理論的特征分析此次網友群嘲行為的底層邏輯,并發現網友對《東八區的先生們》的群嘲行為反映了對平權的追求以及情緒的宣泄。
關鍵詞:巴赫金;狂歡理論;群嘲行為;《東八區的先生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9-0-03
狂歡現象自古就有且無處不在,而狂歡理論由巴赫金在1928年創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提出[1],并于1940年在《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作和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中進行了詳細解釋。巴赫金認為狂歡理論適用于任何國家、任何語境和任何時代。而在本課題中,網友們對《東八區的先生們》展開群嘲正是狂歡現象的體現,本文將網友群嘲行為與狂歡理論結合,探究網友群嘲行為的底層邏輯及傳播路徑。
1 狂歡理論概述
狂歡現象自古就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酒神祭祀,人們為了感謝酒神今年的恩賜并祈求來年豐收,會身著華服,臉戴面具,使用葡萄酒進行祭祀,戲謔、調侃、戲仿成為主旋律。狂歡理論主要圍繞“狂歡節”“狂歡式”“狂歡化”這三個關鍵詞展開[2]。時至今日,歐洲各國還保留著狂歡節活動。總體來講,狂歡精神具有全民性、儀式性、顛覆性這三個主要特征[3]。
2 網友群嘲行為出現的原因
2.1 環境:第一世界壓抑,轉尋第二世界的狂歡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進行了兩個世界的劃分,即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在第一世界中,人們會被各種教條、禮儀等壓抑與束縛,而第二世界則不斷顛覆權威,破壞嚴肅統一。在現下的第一世界中,人們要遭受克己復禮的思想束縛,以及后疫情時代社會的壓抑,互聯網的匿名性、平等化及無門檻的特點為受眾提供了第二世界的空間,網友們可以在互聯網中肆無忌憚地吐槽、嘲諷,而對《東八區的先生們》的群嘲攻擊正是受眾在第一世界受到束縛,在第二世界的虛擬空間中進行狂歡的體現。
2.2 主體:草根用戶入局,豐富新聞生產角度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不斷發展,新聞生產的主體不斷擴大,不再拘泥于專業媒體,新聞的當事人、圍觀者同時成了新聞的創造者、傳播者。互聯網的賦權使草根用戶成為創作者,以自己的見解來拓展新聞的生產角度,豐富整個新聞生產模式。
《東八區的先生們》的出圈,最先是此劇的觀眾通過短視頻平臺質疑劇中情節,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由此引發共鳴,輿情進一步擴散,陸續被更多短視頻用戶看到,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群嘲行為。這一事件離不開草根用戶的發聲,在Web2.0時代,受眾不再居于被動地位,其可以通過媒體平臺發聲、質疑,引導新聞輿情的走勢。
2.3 意識:女性意識覺醒,拒絕女性污名化
我國女性在過去長期遭受“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縛,地位較為低下。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提高了對女性群體的關注度,從法律上加強了對女性群體政治權利、受教育權利及工作相關權利的保護,給予男女平等的權利[4]。近年來,隨著《歡樂頌》等女性題材劇目的火爆,以及各媒體平臺對“女性需求”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的女性意識不斷覺醒。
網友對《東八區的先生們》的主創張翰進行嘲諷攻擊,張翰不是第一個被吐槽油膩的男明星,早在2017年,“油膩”就作為十大網絡流行詞進入人們的視野[5],2019年,黃曉明憑借在《中餐廳3》中的霸道言語,被網友戲稱為“油膩教主”。在關于“油膩中年”的相關話題討論中,參與者多是女性,她們通過對男性的嘲諷來展示自身的獨立人格,掙脫幾千年來“男性專制”的束縛。《東八區的先生們》作為2022年的劇集,卻充斥著對女性的偏見及污名化,由此女性群體對這部劇的編劇及主演張翰進行嘲諷,將張翰在影視劇中的油膩形象做成表情包,來勸阻“戀愛腦”的朋友。這看似是對張翰油膩形象的嘲諷,實際上展現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有利于打破社會對女性群體的偏見。
3 網友群嘲行為的傳播路徑
3.1 議程設置激發群嘲
新媒體時代,微博熱搜榜、抖音熱榜成為議程設置的主要陣地,人們通過熱搜榜關注某一事件,被關注事件的熱度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攀升。
在《東八區的先生們》播出前,張翰就入駐職場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為其預熱,并在綜藝中指出這部劇花費了其10年心血,首次開機就超負荷工作,一下把觀眾的期待值拉高,為后面的群嘲埋下了伏筆。而此劇在芒果TV開播后不到一個星期,全網輿情熱度和搜索熱度就飆升至同時段熱播劇的第二位,話題度和傳播度則居第一位,微博詞條“東八區的先生們 臺詞”在2022年9月17日處于微博熱搜榜第六位,“東八區的先生們評分降至2.1”處于抖音熱榜的第四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東八區的先生們》自開播后輿情熱度居高不下,頻上熱搜,同時此劇中污名化女性的劇情引起受眾關注,激發網友的憤怒情緒,大規模的網絡嘲諷行為開始出現。
3.2 二次傳播擴大嘲諷
傳受雙方共同處于媒介場域中,對某一具有認同感的信息,人們會產生合意,作用于行為上則出現二次傳播[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首次突破10億,用戶使用率高達94.8%。二次傳播在互聯網中最為顯著,電視劇一經播放,短視頻平臺上的UP主就會對劇情進行剪輯并解說,提高電視劇的熱度。
在《東八區的先生們》群嘲事件中,以抖音為首的短視頻平臺用戶,對劇情內容進行加工,凸顯男主演的油膩形象,獲得了頗高的瀏覽量與點贊量。在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時代,其他網友為了高瀏覽量也跟風制作短視頻,凸顯男主演在以往影視劇及綜藝中的油膩形象。其在最初議題中加入新的議題,形成了二次議程設置,進一步擴大了群嘲行為。網友們不僅對此劇男主演的油膩形象進行抨擊,還用其形象制作表情包,發布在各大戀愛博主的評論區,以提醒他人遠離戀愛,保持清醒。此類表情包除了具有對男主演本人的嘲諷意味以外,還具有自嘲及他嘲的意義,對嘲諷內涵的豐富,增加了群嘲的適用場景,使群嘲行為愈演愈烈。
3.3 輿情交疊消散嘲諷
我們身處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各類信息以指數函數的形式增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為輿情更迭常態。2022年9月27日,《東八區的先生們》開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東八區的先生們已下架”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的第一名,成為群嘲消散前的最后一個小高峰,10月19日“王寶釧挖野菜”的話題登上微博上升榜的第一位后,網友們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制作相應視頻及表情包進行傳播,其成為網友規勸“戀愛腦”的新的流行語。雖然現在《東八區的先生們》男主演的油膩表情包還會出現在網友的評論區,但是整體熱度已經消散,并沒有重新出現大規模的嘲諷現象。
4 網友群嘲行為體現的狂歡化特征
4.1 參與的全民性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指出,“在狂歡節上,所有人都不是作為觀眾觀看,人們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參與到狂歡中,而且所有人都生活在狂歡中,因為其概念來說,它是全民的”[7]。在狂歡視域下,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狂歡具有全民參與的特性。《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隨著我國互聯網硬件設備的完善,數字鴻溝存在縮減的趨勢,同時互聯網的無門檻性,為全民參與網絡狂歡提供了可能。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戴上夸張的、戲謔的面具進行狂歡”。在《東八區的先生們》群嘲事件中,具有匿名性特征的互聯網為網友們提供了廣場,而簡單易操作的短視頻及表情包的出現為網友們提供了狂歡方式,這都為參與的全民性提供了條件。網友們在匿名的網絡廣場可以擺脫第一世界的壓抑,無拘束地使用短視頻及表情包嘲諷、戲謔《東八區的先生們》及其主演,來宣泄自身的情緒,進行一場全民性的狂歡。
4.2 角色的顛覆性
巴赫金筆下的自由狂歡、肆意而為的第二世界其實是對森嚴莊重的第一世界的顛覆與反叛。在第一世界中,明星總被捧得格外高,其一言一行都會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無數年輕人向往其光鮮亮麗的生活。在第一世界中,明星自帶光環,高不可攀。但是在第二世界,人們與明星的距離縮短,甚至可以凌駕于明星之上。
張翰作為《東八區的先生們》的男主演及主創團隊的核心成員,是一個微博上有3000多萬粉絲的明星,其社會影響力高于常人。在第一世界中,普通網友難以接觸到張翰,當面對其評價也較為困難。在《初入職場的我們》中,張翰作為一個領導者,其手下的實習生多持恭維與尊敬的態度,很少表達自身對張翰及其影視作品的真實態度。但是在第二世界的網絡空間,網友作為評價者,可以自由地嘲諷張翰的影視作品及形象,將現實的社會角色顛覆,自由地表達自身的看法與觀點。
4.3 群嘲的儀式性
在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中,狂歡的儀式是將國王的皇冠摘掉,實現對強權的反抗,而小丑被擁護成王,民眾得到暫時的舒緩,這是一個加冕與脫冕同時進行的過程。第一世界下的等級制度被打破,權力地位被顛倒。在狂歡過程中,小丑及參與者可以隨意地摘下國王的面具。誠如上文所言,明星在現實生活中與普通網友有較大的差距,但在狂歡視域下,明星則以國王的角色出現。
在《東八區的先生們》群嘲事件中,張翰作為此劇的主要負責人受到的攻擊力度最大,他作為“國王”,在第二世界的網絡狂歡中被摘下明星光環,以油膩形象出現,這是一個脫冕的過程。而普通網友們在這場嘲諷中對自身進行加冕。網友們凌駕于“國王”之上,肆意地嘲諷與攻擊其油膩形象,這個過程體現了這場群嘲行為的儀式性。
5 結語
巴赫金認為狂歡精神最核心的特質是自由,而這種自由指通過順應人的本能欲望來突破外界束縛。網友對《東八區的先生們》及其主演油膩形象的群嘲行為反映了對自由的追求及對平權的向往,平權不僅包括網友對男女平權的向往,還包括其對明星與群眾平權的向往,這些向往在第一世界難以實現,由此在第二世界通過群嘲的形式表現出來。網友在合理范圍內狂歡進行情緒宣泄無傷大雅,只要適當引導即可。但是肆無忌憚的狂歡最終會導致社會的倒退,政府、媒體平臺及受眾個人都要履行相應責任,維護良好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范靖.狂歡理論視域下網絡直播健身的全民化現象研究:以劉畊宏直播健身為例[J].視聽,2022(7):147-150.
[2] 王澤慧.巴赫金狂歡理論視角下的網絡詼諧文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6-7.
[3] 王儷霏.狂歡理論視角下網絡表情包的使用特征與問題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7):54-56,59.
[4] 楊蘭.中國當代女性生存問題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2:63-65.
[5] 李曼婷,黃霽風,張琰.“油膩中年”狂歡中抗爭內涵的形成和嬗變[J].東南傳播,2019(2):108-110.
[6] 印悅.基于社交網絡的“刷屏”現象對二次傳播的再解讀[J].新聞研究導刊,2018,9(9):102.
[7] 陳鈰光,秀梅.網絡語言的狂歡化分析:以梗文化為例[J].新聞前哨,2021(3):57-58.
作者簡介:張朝楠(1999—),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編輯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