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
摘要:統編高中語文《離騷》所在教材位置、節選的段落、課文類型及單元的組織形式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教材位置由必修調整至選擇性必修;節選段落由單一選段調整為組合選段;課文類型由單元單篇教授課文調整為學習任務群研習合編課文;單元的組織形式也由單元單線主題組織調整為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的雙線組織。新形態的《離騷》節選蘊含著新課改的先進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映了教育者對《離騷》學術新成果的吸收與運用,兼具前瞻性與學理性。新選段《離騷》重視學生自主研習,并強調比較閱讀。結構層次法與辨體明性法是研習新節選《離騷》的有效策略,前者有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領會詩歌“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后者從“體性”出發,能有效地與《詩經·氓》展開比較閱讀。
關鍵詞:統編高中語文教材 《離騷》節選 《氓》 結構層次法 辨體明性法
《離騷》2000年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已連續二十余年成為必選的古典詩歌篇目。歷經多年的課程改革、探索,教材中曾出現過四種不同類型的選段,雖各教材單元主題有所不同,但《離騷》所在教材位置及單元的組織方式等尚未發生巨大的改變。2019年教育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以下簡稱統編版),力求以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貫穿教材的編撰,對《離騷》所處的教材位置、節選的段落、課文類型及單元的組織形式均進行了全面的革新。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這種變化,且變化的內在依據是什么呢?新形態的《離騷》節選對學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新形態《離騷》選段的研習策略又有哪些呢?
一、統編高中語文《離騷》節選的變化
統編版教材中《離騷》所處位置由必修調整至選擇性必修,節選的段落由單一選段調整為組合選段,課文類型由單篇教授課文調整為學習任務群研習合編課文,單元的組織形式也由單元單線主題組織調整為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的雙線組織。新形態的《離騷》節選課文,實際是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課程探索的結果,下面我們看看具體的演變情況:
“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試驗修訂本·必修)第三冊,2000年12月第2版。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
粵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
語文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四),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
“帝高陽之苗裔兮……羌中道而改路”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3),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2年初審通過。
“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
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
“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長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跪敷衽以陳辭兮……好蔽美而嫉妒”
北師大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5年初審通過。
“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人教版,教育部統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2019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通過。
從上可知,人教版與地方教材都對《離騷》選段做了多次的調整和嘗試,充分反映出編撰者們對選段的艱難抉擇。為何會出現這一情況呢?這與《離騷》思想、情感、藝術的復雜性及其豐富的研究歷史相關。
古人便言《離騷》之難讀,朱冀曰:“蓋《楚辭》中最難讀者莫如《離騷》一篇。”[1]劉熙載亦曰:“《離騷》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極開闔抑揚之變,而其中自有不變者存?!盵2]為了尋得其中的脈絡思緒,古人以分段落,明大意為關鍵,自宋代就開啟了《離騷》結構層次的探索,陸續產生了“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十分法”“十二分法”“十三分法”“十四分法”及“二分法”或“三分法”與“多段法”結合等十余種《離騷》分段的方法。學者們對《離騷》分段的執著探索,直接影響了教材編撰者的選擇。
2000年以前,高中語文教材中只選入過《惜誦》《漁父》《國殤》等篇幅較短的楚辭類作品,《離騷》或由于難度較高、篇幅較長等原因一直被排除在外。2000年人教版節選了全詩中情感抒發最直接、最強烈的段落,即“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3],這一選段著重突出了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持續使用長達二十余年,地方教材中語文版和粵教版也節選了相同的段落。
此外,蘇教版和北師大版也嘗試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選段。蘇教版節選的段落是“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4]。簡單來說,蘇教版更多的是受《離騷》多分法的影響。魯筆之十二分法、林云明之十三分法、馬茂元之八分法等,均是將這一選段作為《離騷》的第一部分。顯然,這種分法雖有學理所據,但篇幅較短,未能充分展現作者情感的表達。北師大版節選的段落是“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長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跪敷衽以陳辭兮……好蔽美而嫉妒”[5],這一選段的突出價值在于采用了組合節選的方式,力求更全面地呈現《離騷》情感的變化和藝術特征,但選段過長,難度較大。
統編版教材中《離騷》所在的位置和單元組織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往的教材將《離騷》安排在比較靠前的年級進行學習,這種編排考慮了《離騷》產生于較早的戰國時期,按先后順序排列,有一定的道理,但卻忽視了學生學情與文本難度的問題。因此,統編版教材在調整《離騷》所處位置時,做了明確的說明,“考慮到難度(特別是《楚辭》的因素)”,特意將《離騷》從以往的必修后移至了選擇性必修階段[6]。節選的段落由“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7]組合而成。單元位置及單元組織方式方面,以往教材通常是以單元主題這一條線索來組織單元,《離騷》大多處于第二單元,是單篇教授型課文,與其組合的篇目隨著各教材單元主題的不同而各有選擇。但統編版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來組織單元。選擇性必修下冊的第一單元的學習任務群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課文按照文學史發展的次序編排,編選了7首詩,4課,第一課就是《詩經·衛風·氓》和《離騷》節選。這是首次將代表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源頭的兩篇重量級作品編選為一課,可以說,這個舉措是大膽的,革新的。
總之,統編高中語文《離騷》節選的段落由單一選段調整為了組合選段;課文類型由單元單篇教授課文調整為了學習任務群研習合編課文;單元的組織方式亦由以往的單線單元主題組織調整為了現在的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教材位置由必修調整至了選擇性必修。新選段兼顧了學情、文本難度、篇幅長短三者的統一,是一個精良的選文。
二、統編高中語文《離騷》節選變化的理據及提出的新要求
統編版教材《離騷》的選段,實際是三分法與多分法的綜合運用。整體來看,統編版選段采用的是王邦采的三分法,第一部分:“帝高陽之苗裔兮……豈余心之可懲”;第二部分:“女媭之嬋媛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蜷局顧而不行”,“亂曰”則自為一節。課文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中的部分段落。至于具體節選哪些段落,統編版又受《離騷》多分法的影響,充分借鑒了北師大版組合節選的形式,并綜合了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和蘇教版的節選內容。
從《離騷》漫長而紛繁的分段歷史可知,分段太少,則過于簡單,難以詳細地把握;分段太多,又失于瑣碎,難窺全貌。鑒于此,王邦采繼承“二分法”而來的“三分法”逐漸受到了較多學者的認可,如清人張津象《離騷經義章句義疏》,近現代學者游國恩《離騷纂義》、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朱碧蓮《楚辭講讀》、湯漳平《楚辭論析》、蔣天樞《楚辭校釋》、周建忠《楚辭講演錄》等均采用和發揮了王說。王氏于《離騷匯訂》曰:“文勢至此為第一段大結束,而全文已包舉。后兩大段雖另辟神境,實即第一段之意而反復申言之,所謂言之不足,又嗟嘆之也。”[8]王氏所言雖有偏頗,但的確揭示了第一部分提綱挈領的地位和價值。故而統編教材節選《離騷》的第一部分,實出于文本本身的具體考量,具有深厚的學術理據。
具體節選哪些段落,編者吸納了《離騷》多分法的成果,并充分借鑒了以往教材的經驗。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離騷》選段在形式上借鑒了北師大版組合節選的方式,內容上又融合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和蘇教版。如第一選段采用了蘇教版的內容,第二選段采用了人教版(粵教版、語文版)的內容??此坪唵蔚寞B加卻是對以往《離騷》教材選段的有效整合和提升。
后之學者采用三分法與多分法結合,將《離騷》分為三大部分,又將第一部分的內容細分為四層或五層,其中第一層“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和第二層“昔三后之純粹兮……傷靈修之數化”,學者們基本持相同的劃分觀點,區別在于第三、四、五層的劃分。從統編版的選段內容來看,編撰者們采用的是“五分法”。第二層“昔三后之純粹兮……傷靈修之數化”與第三層“余既滋蘭之九畹洗……愿依彭咸之遺則”被刪減,節選的是第一層“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導夫先路”,第四層“長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和第五層“悔相道之不察兮……豈余心之可懲”。
這種組合選段的好處在哪里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離騷》第一個部分中五個層次的內容分別是什么。
第一層:寫作者自敘族源出生,論修明志;
第二層:寫楚王聽信讒言而變心,自己忠信而見疑,無比痛心;
第三層:寫人才變質,自己決心效仿前修之遺則,保持內心的高潔;
第四層:寫奸佞讒言陷害和自己九死不悔之志;
第五層:寫自己堅持初心理想,絕不同流合污。
從以上五個層次的內容來看,第一層作者自敘族源生平,根據“知人論世”的文學閱讀經驗,屬于必不可少的內容。被刪減的第二、三層內容,主要以“他者”為主,即楚王變心和小人讒害。相對而言,在有限的選段內,第二、三層內容的缺省不會過于妨礙文本思想的理解及志向、情感的表達。第四、五層是作者表達堅定志向、激烈情感的部分,連接第一層,皆以“自我”為主,貫通相連,可以構成相對獨立的一個意義整體。統編版教材《離騷》的選段兼顧了作者族源生平、志向表達和情感抒發三個最為突出的方面,且在篇幅上終于擺脫了以往教材中節選“過短”或“偏長”的局面,達到了篇幅的平衡。
如果說《離騷》選段的變化是對作品本身規律性的聚焦和探索,那么《離騷》所在教材的位置,課文類型、單元組織方式的創新,則反映了新時代語文教育改革的理念和追求?!峨x騷》所在教材位置由必修調整至選擇性必修,并不是意味著重要性的下降。新調整反而對《離騷》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性必修的難度較必修有明顯提升,它不再是單篇教授型課文,而是專屬學習任務群研習型課文,它更強調學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統編版教材《離騷》所在的單元組織方式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來組織單元,突破了以往單線主題組織單元的形式,強調學習情境與目標的有效結合?!峨x騷》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詩的國度”,學習任務群是“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將《離騷》與《氓》二者合編為1課,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尤其強調《詩經》與《楚辭》的比較閱讀,對學生與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總之,統編版教材中《離騷》所在位置、節選的段落、課文類型及單元組織方式的變化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重視學生自主研習和比較閱讀。
三、新形態《離騷》節選的研習策略
面對《離騷》這樣古今難讀的作品,學生如何才能尋得門徑,展開自主研習,并進一步將其與《詩經》進行比較呢?筆者以為教材編撰者對《離騷》課文節選的處理隱含了解密的鑰匙之一,即我們需充分利用《離騷》的結構層次來展開自主研習。此外,辯體明性法亦是學生研習《離騷》的極佳途徑。
(一)結構層次法
過去的《離騷》教學活動中,結構層次法大多用于背誦環節,且層次的劃分顯得較為隨意,缺乏學理性。事實上,利用結構層次,學生能更輕松地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能更深刻地領會詩歌“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此外,結構層次法還能幫助老師設置更具有導向性的問題。
利用結構層次,把握選段中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統編版節選的是《離騷》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四、五層,其中蘊含著詩人曲折的思想變化和波瀾起伏的情感變化。通過分層研習,能更清楚地尋得內在變化的脈絡。
節選第一層,寫屈子豪邁之情與先驅之志。屈子自敘家世、族源和命名的高貴,洋溢著詩人對自我身份、品格的自信與自豪之情,這種與生俱來的忠貞使得屈子充滿了豪情壯志,立志變法圖新,愿為君之先導。
節選第四層,寫屈子九死不悔之情與執守忠信之志。屈子怨恨君王荒唐,不察民心,憤恨黨人讒言陷害,但他仍然“履行忠信,執守清白”,九死不悔。
節選第五層,寫屈子追悔之情與不改“好修”之志。面對渾濁世事,屈子又追悔選擇道路的時候沒有看清楚,如今想要退隱獨善其身,也無懼受創,依舊不改“好修”之志。如此分層尋跡,便能體會屈原內心的掙扎和最終的抉擇。
利用結構層次,領會詩歌“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清人王邦采從情感的復沓將《離騷》分為三大段,認為第二、第三大段皆是對第一大段的“反復申言”。這種發現體悟正是通過分層比較而來。不惟如此,就節選的《離騷》段落來看,我們也能體認到這種“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尤其第四、第五層,屈子之情感與志向尤為曲折。先后寫出了屈子對君王的怨恨、對黨人的憤憎,對自己志向的堅守,雖九死而不悔。繼而又追悔自己沒有看清道路,意欲歸隱而不改“好修”志向。將這種才起而旋滅的“悔”與“不悔”,“將返”與“將往”的復雜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利用結構層次,設置更具導向性的問題。研習并不代表教師的缺席,以問題驅動研習,那么教師該如何設置導向性更明確的問題呢?筆者查閱部分《離騷》教學案例發現,問題的設置上的確存在導向性不明,過于籠統的情況。例如“體會離騷的情感之美,作者如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9]這個問題的設置就比較籠統,讓學生不好作答。利用《離騷》的結構層次,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拆分,設置為幾個分問題,如《離騷》的第一層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以此類推,第四層、第五層。這樣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能有更具體的探尋范圍,更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將幾個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學生還能感受到詩人情感的變化。此時,針對情感的變化,老師還可以設置有關藝術手法的問題,如請學生結合詩人的情感變化,來談談作者是如何運用“回環復沓”藝術手法的呢?有了導向性更明確的問題,想必學生研習《離騷》會更加得心應手。
(二)辨體明性法
“辨體明性”是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方法之一,“體”即文體、體制,“性”則指個性風格。古人品詩論文,“常先體制而后文之工拙”[10]??梢?,文體是文學鑒賞的關鍵之步,今天我們研習《離騷》仍要“以體見性”。
統編版教材中《離騷》所在的單元人文主題是“詩的國度”,編者將其文體歸屬為詩,并與《詩經·氓》合編為1課,這體現的是現代廣義的詩歌概念。但在研習過程中,我們還需體認《離騷》文體的相對獨特性,將其歸屬為楚辭體或騷體,方能更準確地展開鑒賞,并將其與《詩經》進行對比閱讀,感受兩者不同的藝術風格。
《離騷》的文體屬性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追溯其的源頭,無論是“文本于經”觀念下的“《詩》變”說,還是源于楚歌、楚謠說,似乎都指向詩。但隨著文學的發展演變,源流逐漸有別,“四言變而《離騷》,《離騷》變而五言……詩之體以代變也?!盵11]文體代變,《離騷》與四言之《詩》已別為一體。吳旦生更是直言《離騷》“自是別具一體,以‘騷命之可也”[12],可見古人已十分強調《離騷》文體的獨特性。不惟如此,紀昀也指出:“《隋志》集部以《楚辭》別為一門,歷代因之……他集不與《楚辭》類,《楚辭》亦不與他集類。體例既異,理不得不分著也。”[13]可見在總集、別集的編撰中“楚辭”亦自是一體。
《離騷》文體的獨特性,尤其表現在句式、情感、賦、比、興手法等方面。
句式與情感?!峨x騷》以散語長句為主,句中以虛字連接更多的字詞,能容納更豐富的情感和名物,句末又以“兮”字來加強詠嘆,適合怨懟激發式的情感抒發。
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峨x騷》的賦、比、興手法如蔣冀所言“渾淪變化,其賦、興、比錯雜而出”[14]。從整體來看,《離騷》是一個反復鋪陳、言說的過程,“賦”法的使用具有架構性,但具體而言,《離騷》中“賦”法主要用于名物的鋪敘,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等,其中的名物皆用“賦”法,直接敘述詩人的某種行為,顯然《離騷》“賦”法的使用又具有局部性的特征。
《氓》中比、興手法的使用是片段性的、暫時性的。但《離騷》中比的手法是整體性的、穩定性的,《離騷》的比已上升為一種象征系統,以靈修美人象征君王,以香草象征賢臣,以惡禽臭物、飄風云霓象征奸佞。至于興的手法,古今之學者們大多認為《離騷》中是沒有的。
綜上所述,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離騷》的位置、節選的段落、課文類型及單元組織形式的變化,反映了新課改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吸納了最新的有關《離騷》研究的學術成果。同時新選段兼顧了學情與文本難度,實現了節選段落篇幅的平衡,創新了單元和課文組織形式,是一個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的選文。新形態《離騷》節選,強調學生研習與比較閱讀,結構層次法有助學生更輕松地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的變化,領會詩歌“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而從“體性”出發的辨體明性法,能快速地幫助學生建立與《詩經·氓》比較閱讀的坐標,二者結合,學生研習《離騷》將如臂使指。
參考文獻:
[1]朱冀.離騷辯,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第47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78.
[2]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9:418.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語文.第3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33.
[4]丁帆,楊九俊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54-56.
[5]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12.
[6]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文中《離騷》及《氓》的相關引文皆出自此書,其余不再重復注明。
[8]王邦采.離騷匯訂,黃靈庚主編.楚辭文獻叢刊,第53、54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487.
[9]孫青.《離騷(節選)》教學設計[J].課外語文,2017(04):189.
[10]黃庭堅撰,鄭永曉輯校.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526.
[11]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
[12]吳景旭著,陳衛平,徐杰點校.歷代詩話[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66.
[13]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812.
[14]蔣驥.山帶閣注楚辭[M].上海:中華書局,1958:18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歷代賦論整理研究”(編號:19ZDA249)]